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至味在江湖(散文)

精品 【曉荷】至味在江湖(散文)


作者:吊腳樓 童生,830.1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982發(fā)表時間:2024-01-16 13:53:47

襄陽人喜面食,早餐多吃牛油面,手上有多的散錢,就吃牛雜面和牛肉面。
   這三種面條所用的油料都是用牛的板油熬制而成的。牛油很稠,醬紅色,鋪在面湯的表面,密匝匝的,把面湯遮擋得嚴嚴實實,不像香油那樣星星點點呈油花狀。盛面條的是粗制海碗,像襄陽人的性格,硬氣。過去,外地人見了這粗制飲食,都不敢下箸,襄陽本地人卻吃得津津有味、滿口生香。
   早些年,襄陽城里的面館大多是地攤面館,就一個門臉,再在外面搭個簡易的棚舍,棚舍下幾張高高低低的桌凳一溜排開。每張桌子上都有生蒜、醬油、醋,辣椒油,供食客自選。
   雖然條件簡陋,卻是食客如云。一日,我老家來了客人,我把客人帶到地攤見識襄陽的這道招牌早食。我老家在江漢平原,早餐很精致,客人見這紅兮兮的牛油,都有些膽寒,可一碗下肚后,卻又“嘖嘖嘖”地連聲叫好:“味厚,面條的筋道好”。肚量大的,連聲吆喝“再來一碗”。
   襄陽一橋樊城橋頭原來有一家“鄧家面館”,它是襄陽的招牌面館,全襄陽城的人都曉得它的牛肉面好吃。說是面館,其實就是依襄陽一橋的橋孔搭建而成的。老板既是掌柜,也是掌勺的,一天到晚黑著臉,懶得跟客人說一句話。他媳婦噘他,說,成天就繃著一張死臉,也不怕客人跑了。掌柜悶聲悶氣地說,味道好,不怕他不來。
   不是掌柜夸???,他家面條的味道好,客人今天和黑臉掌柜吵了,第二天照樣來。
   食客們是一波接一波地來,有座即坐,沒座的就蹲在馬路牙子上,用凳子當桌子,呼啦啦地嘬。有閑工夫的大爺們,吃完面條并不急于離去,就著一碗熱騰騰的黃酒,吸著煙卷兒,一會兒罵貪官,一會兒夸普京是條硬漢子,一會兒又扯著嗓子說其中的某個老頭跟兒媳婦如何如何。浪笑一把后,也不忘夸幾句鄧家面館的絕活。
   有人要買鄧家面館的配方。老板說,不賣。他們熬湯料時,也是支開店小二,關(guān)著門秘制,堿面的水煮、起鍋、拌油、散熱涼干,牛肉、牛雜的烹煮、下調(diào)料,都是自家人親自操刀。
   這秘而不宣的制作里,究竟有多少機要,誰也鬧不明白。后來,一些外埠商家看中了牛肉面的商機,租了店鋪,整齊劃一的桌凳,面碗、酒碗都是清一色的不銹鋼,但依然敵不過襄陽的土著制作。外埠商家究竟輸在哪里,誰都曉得,他們輸給了“后面條”時代。
   據(jù)說,現(xiàn)在的面館用的面條都是專門廠家統(tǒng)一供應的,工業(yè)化的統(tǒng)一流程中,不再有個性化特征,讓原始的味道大打折扣。
   我的老家有一種時令吃品,叫炒米。炒米不是主食,不作待客用,純粹就是閑散時刻供于消遣的食品。昨日,讀《板橋家書》,里面有一篇寫炒米的。“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悶,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蝶,最是暖老溫貧之具……”。鄭板橋是興化人,我也算是南方人,雖有千里之距,但因這炒米,讀起來很親切,覺著這炒米就是南方的特產(chǎn)了。
   炒米的原料是糯米。糯米要經(jīng)清水浸泡,木甑子蒸熟、晾干的流程。曬干后的糯米不再叫糯米,叫陰米。這米何以叫“陰米”呢?陰者,避陽光。蒸熟后的糯米,要攤在簸箕里,放在堂屋里晾干,讓碳水化合物在晾中足夠的內(nèi)滲。
   陰米比糯米養(yǎng)眼,它經(jīng)過淘洗、蒸餾、晾曬后,一粒?;锪锏模徽蹞p,彼此不勾連。陰米的姿色好,白中泛青,像出自官窯的瓷器的顏色,冷艷、沉靜,沒了一絲糯米的脂粉氣。
   把陰米制作成炒米,要經(jīng)過一道砂炒的工序。用砂炒,讓熱砂把陰米膨化,不讓陰米直接挨到鍋鐵而焦煳。我老家稱這道工序叫炸,或叫砂炸。
   一個“炸”字,炸出了陰米裂變成炒米的精髓。細細的紅砂子被炒熱后,陰米入鍋,竹制的笤帚在鍋里來回翻炒,早先白中泛青的陰米便呈現(xiàn)白晶晶的色氣,在墨黑的鐵鍋里散開,這畫面總讓人想到藍色星空里的點點繁星。這高溫下完成的操作,仔細一想,這何不是冷水煮青蛙的過程?再一想,就是細雨潤無聲的境界了。
   我老家吃炒米很便當,不像鄭板橋家鄉(xiāng)吃炒米還要佐以醬姜。孩兒們裝半口袋炒米,邊走邊把小手伸進口袋,五指一曲,抓出半把,揚起頭,窩著手掌往嘴巴里一磕,抿著嘴巴咀嚼,那脆生生的聲音便在口腔里竄來竄去,一聽,似有超重低音的回響。
   若是用水泡炒米,那是另外的口感,別有意味。半碗炒米,酌一勺紅糖,慢倒開水,炒米呲呲呲地隆起、散開,竹箸一攪,炒米便軟綿綿的,不動聲色地靜臥在碗里,靜若處子。吃這糖水泡炒米便餐,男女都是一樣的豪氣,頸脖子一揚,呼啦啦一口氣就吞了下去,湯米兩清,無所牽扯。末了,一抹嘴巴,覺得這平常的吃食就有珍饈的味道了。
   后來,炒米讓渡給爆米花了。秋忙過后,村里就來了炸爆米花的。膨化機就架村口,村民們在米缸里撮一升大米,往膨化機肚子里一灌,搖它個一支煙工夫,機關(guān)一開,“嘭”的一聲,爆米花就沖將出來了。
   爆米花和炒米都是大米的變種,但兩者給人的味覺享受和視覺審美卻大相徑庭。因為缺少炒米浸泡去塵、蒸餾揚棄的歷練,爆米花看起來臃腫、虛胖,像蠶蛹,全然沒有炒米的干練、簡潔和單純,吃起來粘牙,就連那顏色也缺少生氣,白中暗含著淡淡的焦褐色,而且白得薄亮。吃下一口后,沒有再續(xù)一口的欲望。
   生產(chǎn)方式的改變,讓襄陽的面老板們從繁雜的工序中解脫出來了,膨化機的出現(xiàn),讓喜食炒米的家鄉(xiāng)人有了更便捷的制作方式,其操作看似茍簡方便了,但手工里蘊藏的精細入微也被簡約的制作方式給屏蔽了,而真正的舌尖上的享受,往往來自手工精妙的烹飪和廚師恰到好處的火候把控。這就是匠心的可貴之處,而這匠心恰恰是機制食品沒有的。所以,許多食客要吃地道的成都擔擔面、西安的羊肉泡饃,大多會尋到街巷的深處,那里才是味覺恣意、人間至味的最好去所。這也怕是江湖水深的另一種解讀吧。

共 2264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襄陽的兩大美食,牛油面和炒米,在作者如花的妙筆之下可謂寫出人間至味的精髓。無論是鄧家面館名聲在外的面,還是經(jīng)過反復炒制而出的炒米,絕美味道的根源都在于手工制作者機具匠心的制作。機械加工批量生產(chǎn)的面條和膨化機炸出來的爆米花怎么可能和這種浸潤了無數(shù)匠人心血的美食相媲美?文章對于鄧家面館的美食描寫繪聲繪色,食客享受其中,打發(fā)時光的一舉一動,都是對于美食和面館最好的褒獎。而炒米繁瑣細致的制作過程更是被作者刻畫到極致。文字所蘊含的感情何嘗不是對這些美食最好的致敬?或許,我們無意否定工業(yè)化文明所帶來的社會進步和時代發(fā)展,可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匠人制作的美食才能真正注解人生的含義和江湖的悠遠。通過作者簡潔形象的文字敘述能夠讓人產(chǎn)生無比愉悅的享受,這是美食的魅力,更是文章的魅力。非常好的一篇散文佳作,力薦共賞?!緯院删庉嫞菏拤ā俊窘骄庉嫴?精品推薦202401170008】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蕭墾        2024-01-16 13:54:46
  感謝老師精彩分享,創(chuàng)作愉快,問好,敬茶!
2 樓        文友:何葉        2024-01-17 20:44:57
  恭喜精品!期待老師更多精彩!
何葉
3 樓        文友:至簡至愛        2024-01-17 20:58:13
  恭喜方老師獲得精品,真好。
4 樓        文友:陌小雨        2024-01-17 21:36:58
  恭喜老師斬獲精品!
山本無憂,因雪白頭……
5 樓        文友:蕭墾        2024-01-18 06:44:32
  祝賀老師佳作加精,問好,點贊!
6 樓        文友:闊以        2024-01-19 08:01:01
  恭喜老師斬獲精品!
智慧到彼岸
共 6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