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客家清湯(散文)
每個人都有一段難忘的時光,刻骨銘心,都有難于忘懷的故事。我的家鄉(xiāng)在寧都,是江西贛州地區(qū)的一個縣,這里是客家祖地,革命搖籃。有全球聞名的寧都起義,系純客家縣。
八十年代初,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母親便承包村委會的飯店,取名吳村飯店,主營客家小炒及早餐,同時還有四五間客房,但是讓我記憶猶新的便是小吃清湯。廣東福建人稱云吞,北方人稱餛飩,西南人稱抄手,江西人稱清湯,原料大部分相同,只是在制作工藝不同,口味便有差別。原來吳村集市是農(nóng)歷三六九,十天三個集,我們稱趕集,這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是鄉(xiāng)下最熱鬧繁華時刻。每到趕集日便是母親最忙又最開心的日子。
早晨5點母親便起床做好包子,饅頭,油條,然后便開始制作清湯皮。根據(jù)當時市場需求面粉十斤左右,經(jīng)發(fā)酵便用搟面杖,手工制作成清湯皮(類似云吞皮一樣,只是比云吞皮還要薄二分之一,大小差不多。然后母親便到市場要了一頭豬的骨頭(排骨除外)下大鍋煮湯,此時的煮湯的水特別重要,都是頭天去幾公里擔回的山泉水。此時一面煮湯,一面便是加上豬里脊肉,用刀剁成肉沫,左右開弓,然后加上胡椒粉,醬油,茶油,鹽,蒜蓉,蔥花,雞蛋淸,按比例攪拌成餡心。湯煮好了,餡兒好了,便用一只筷子做工具,包清湯。這是便是母親最開心的時刻,包的清湯又快又好,優(yōu)美的動作好似織布繡花一樣的熟練。早上七點一直到12點供應給客人,價格分1元,1.5元,2元一碗三種檔次,因為當時生意不錯,不到我們兄姐上午下課便賣完了。我們兄姐4人只好將豬骨頭削肉炒菜吃了。我們只有在假期趕集日,趁母親不在的時候,偷偷煮碗清湯來吃。當時對于我們來講,真可謂人間美食,家鄉(xiāng)一絕。自從我上了高中,離家越來越遠了,偶爾回家知道母親換了半自動化壓清湯皮,到后來飯店不開了。清湯便在生活中慢慢離去。每次回家吃碗清湯,味道和母親做的不同,慢慢地成為云吞的味道了,也許是原材料和工藝改善的原因??图仪鍦覀儩u行漸遠,如今母親己過花甲,清湯成為小時候的記憶,深深烙在成長的路上。
清湯是一種江西風格的餛飩,是江西樟樹市(原清江縣)、新干縣、南豐縣、進賢縣、婺源縣、于都縣及湖北襄陽市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在江西省內(nèi)十分盛行。關于清湯,江西中部有句俗語:"“竹膜紙,包丁香,一投投進了贛江,風吹波浪起,趕緊用碗裝”,可知其皮薄透,餡如丁香,湯清澈的特點。然后遺憾的是清湯慢慢從寧都淡出,成為其它地方的特色美食,現(xiàn)在每次回老家再也找不到清湯的影子,偶爾家人做碗清湯,沒有小時候那種味道,可以是湯的配方又所變化吧。也許是被廣東云吞制作方法同化了吧。現(xiàn)在從味蕾發(fā)出的報告說明客家清湯與廣東云吞成為同樣的美食,只是個別原材料和工藝有點區(qū)別而己。
現(xiàn)在客家清湯做法(又稱之為“猴子”包面,是一種地方特色的餛飩)有著數(shù)百年的歷史,從明末清初形成,是一道久享盛名的風味小吃。材料主料:清湯250張、豬瘦肉250克配料:豬骨1000克、蝦米30克、豬油渣30克、蘿卜干150克調料:蔥花、香菜、精鹽、味精、胡椒粉、麻油、蠔油、蒸魚豉油各適量。
工藝制法1.將豬骨洗凈,熬煮豬骨鮮湯備用。2.豬瘦肉剁成極細的肉泥,納碗內(nèi),加精鹽、味精、胡椒粉、蠔油拌味。3.蝦米入鍋用小火烘干出香味;豬油渣煉干油脂至酥脆香濃,然后與蝦米一同剁成極細的末,加入肉茸內(nèi)拌勻成餡。4.取清湯皮一張,包入豬肉餡心1克,成氣泡狀清湯。5.湯碗內(nèi)調入適量精鹽、味精、胡椒粉、麻油、蒸魚豉油、蔥(切末)、蘿卜干(切末)15克、香菜(切末)及豬骨鮮湯。6.鍋內(nèi)放水燒沸,下入清湯20-25只,待清湯浮出水面,速撈出放入調好味的豬骨鮮湯碗內(nèi)即成。目前客家清湯的制作都成為標準化了,大眾化了。所以因人而異,慢慢地讓大家接收,不單單只有客家人了。
來深圳三十年了,客家清湯猶如一枚標志,深深銘刻在兒時的記憶中。對于我而言,這便是鄉(xiāng)愁,便是媽媽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熟悉而又陌生,牽腸掛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