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閑話美酒配佳肴(隨筆) ——醉話連篇之八
人們愛把“美酒”和“佳肴”連在一起。
中國人向來認為無酒不成席。僅僅有了酒,而沒有豐盛的菜肴,也難成為真正的酒席。因此,酒宴的級別越高,所上的菜就越多、越精,什么猩唇熊掌、象約駝峰之類,愈是稀少愈為珍貴,酒宴的排場也就愈大。
古人稱佐酒的菜肴為下酒物,古往今來,凡是能吃的東西皆可成為下酒物自詠詩。明代袁宏道《觴政》書中,將佐酒之物分為五品:一曰清品,二曰異品,三曰膩品,四曰果品,五曰蔬品。這五品恐怕是包羅萬象了。
商紂王時作“酒池肉林”,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可算是創(chuàng)下了下酒物之最,該是何等的氣魄。楚漢相爭,鴻門宴上項羽賜勇士樊噲“觶酒彘(豬)肩”,樊噲以盾為砧(菜板),啖其肉,盡其酒,氣勢震撼楚營?!端疂G》書中屢屢提到打幾角酒、切幾斤牛肉。顯然,從古到今各種肉類歷來是最重要、最普通的下酒物。
鮮美的魚肉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菜肴,宴席之上少不了海味河鮮。柳宗元有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比藗儛鄢憎|魚,因其味美也,故此漁夫要冒著風浪去捕撈。
特別是海蟹、河蟹更是人們喜愛的下酒物,而在吃螃蟹之前必須喝幾口白酒,說是酒可以解毒。晉代畢卓飲酒喜吃蟹,他說:“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北彼沃馨顝┯芯洌骸罢褚盒潞N,蟹螯初薦?!北环Q為元代第一散曲大家的馬致遠,也有“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的曲詞。
古人還有詩說:“橙黃桔綠稻花疏,杯酒雙螯小醉余。若使季鷹知此味,秋來應不憶鱸魚?!奔菌検菚x吳郡人,名張翰。當時政事混亂,張翰為避禍,急欲南歸,乃托辭秋風起,思故鄉(xiāng)菰菜、篿羹、鱸魚膾,辭去齊王的大司馬東曹掾(屬員)之職。后來詩文中常以鱸魚膾篿羹,作為退休的典故。辛棄疾詞“休說鱸魚堪膾,侭西風,季鷹歸未?”即用此典。上面這首詞說,假使張季鷹吃到詩人的秋蟹,怕是連他最愛吃的鱸魚也不想吃了。
當初寫此篇時,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久了,那時正在邊搜集史料資料邊動筆。手頭正好有一篇《經(jīng)濟參考報》上的文章《渤海無蟹汛》,文章說,渤海灣的冬天,千帆競發(fā),云集海蟹的冬眠地,蟄居冬眠的海蟹被成批地捕撈上來,海蟹五月份才產(chǎn)卵,三月份就被人從泥里扒出來送上餐桌,連繁衍后代的機會都沒有了,漁民自己都罵自己“干的是絕戶活兒”。文章大聲疾呼制止人們的野蠻捕撈。事過了這么多年,想來環(huán)境保護,水資源保護會大有改觀吧?
由此又想到古人的一樁軼事。陶穀奉使吳越,忠懿王設宴招待他。知道他愛吃螃蟹,自蝤蛑至蟛蜞,凡羅列十余種。這位忠懿王果真可愛,既然客人愛吃蟹,就把螯長而大的梭子蟹直到個小肉薄的蟛蜞,各個品種的蟹全為你擺上,讓你挨個的品嘗。陶穀一看禁不住笑著說:真所謂一蟹不如一蟹也。
俗話說:“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禽鳥是宴席上的又一類重要菜肴。古人有“斗酒只雞”吊祭亡友的習俗,有攜鵝酒索求書畫的不成文規(guī)定,曾有詩嘲諷不攜鵝酒而瀆求書畫者,“繪壁沙門百甕酒,寫經(jīng)道士一籠鵝。無鵝無酒求書畫,徒若沙門道士訶(同呵)?!?br />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愛鵝,他從觀察鵝的行走、轉(zhuǎn)頸悟出書法之道,據(jù)說羲之書法以動腕為主要特長,便是學習鵝項轉(zhuǎn)動自如的結(jié)果。有詩詠其愛鵝,“鵝項舒,筆妙徐。鵝項轉(zhuǎn),筆妙展。鵝項鳴,筆妙驚。鵝項曲,筆妙獨?!庇郑骸谤Z掌游,墨韻流。鵝掌步,墨韻度。鵝掌眠,墨韻姸。鵝掌立,墨韻逸。”由于羲之愛鵝,卻給鵝們帶來了很大的不幸,這是王羲之始料不及的。
吳越一帶自從羲之愛鵝后,家家門前綠水,戶戶畜鵝,紅掌翻波,雪翎浮沼,悠游于波光之上,十分可愛。只是畜養(yǎng)幾十天后便要宰殺,不管是祭神饗客、婚喪禮餽、年節(jié)歲首都要用鵝,祭神謂之“鵝槃”,待客謂之“鵝酒”,納彩訂婚謂之“喜鵝”,祀田曰“田鵝”,慶歲曰“年鵝”,上墳曰“墳鵝”。明人盧埴戲作《鏡中櫂歌》云:“說與鵝休怨右軍(王羲之),享筵祭餽用紛紛。祗緣鶂鶂(鵝叫聲)山陰道,應接難辭不暇君。”
被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譽為元曲“當為元人第一”的關(guān)漢卿,在一首曲中也將鵝、酒并提,表達了閑適的心情?!芭f酒投(同酘,酒再釀為酘),新醅(未濾的酒)潑(義同酘),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閑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
山珍海味、雞鴨魚肉,歷朝歷代都是酒桌上的主菜,這除了反映人們要喝好吃好的愿望外,還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從保健學的角度說,越是喝酒度高的酒,越要吃動物蛋白質(zhì)豐富的菜肴,因為肝臟在分解酒中乙醇的過程中,需要各種維生素。如果光喝酒不吃菜或少吃菜,對肝臟造成的危害比醉酒的后果更嚴重。
當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一定非要擺上大魚大肉以后才能飲酒,一碟花生米、幾粒茴香豆同樣可以佐酒。三國時期就有以“蘋”佐酒的記載,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蘋(一種野生植物)……可糝蒸以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就酒?!泵鞒瘟伎 端挠妖S叢說》載:“即同至酒店喚酒保取酒,酒保持黃酒一大角,下生蔥蒜兩盤,即團坐而飲?!?br />
除用瓜果蔬桃佐酒外,古人還留下棋、書佐酒的軼事,當然并不是把書本吃掉、把棋子吞到肚里。宋代大詩人蘇舜欽,每晚讀書都要喝一斗酒,讀《漢書》時,經(jīng)常一杯連一杯的喝。他的岳父杜衍聽說后,笑著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實在不多呀?!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讀書佐酒”的故事。清代的張靈,一日獨坐讀劉伶?zhèn)?,邊讀邊贊不絕口,讀到得意處,便命童子進酒,連連干杯。
宋代的鄭俠,經(jīng)常強留客人弈棋,有的客人推辭不會下棋,鄭俠就讓客人在旁觀看。他自己左手執(zhí)白棋,右手執(zhí)黑棋,左右手對弈,儼然真正與他人對弈一樣。白棋勝,則用左手斟酒,右手舉杯一飲而盡。黑棋勝,則右手斟酒,左手舉杯而飲。鄭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二十年沒變。
關(guān)于下酒物還有許多有趣的記載。一人生性吝嗇,一天,女婿來看他。他就讓仆人擺上一銅瓶酒,幾片獐子肉。女婿見飯食如此簡陋,怨其待之不恭。也不管岳父在旁,三下五除二就將酒肉吃光。岳父看得目瞪口呆,又命仆人送上一瓶酒、幾片肉,女婿仍然如此,如是者三,氣得岳父說不出話來。
又有一小吏,買了數(shù)十文錢的酒回家,適逢家里沒有下酒物。打發(fā)兒子去買熟肉,等肉買回來,酒已喝干了,其妻埋怨說:“你太性急了,剛才是有酒無菜,現(xiàn)在有菜又沒有酒了?!逼拮幽贸龆腻X,又讓兒子去酤酒,酒買回來,肉又吃沒了。妻子氣得不管了。兒媳婦翻箱倒柜,一會兒找錢買酒,一會兒找錢買肉,小吏直吃得酒足飯飽,酒和肉始終沒有湊到一起吃。
唐代,有一舉子侯泳,無意中怠慢了宰相豆盧琢,心中時刻不安,于是登門謝罪。豆盧琢批評他幾句后,命人擺酒,小罰侯泳十幾杯。侯每飲一杯酒,便低頭從身下鋪的席子上摘取席經(jīng)嚼之,權(quán)當下酒物,謂之雅責。
有些人有“嗜痂之癖”,屬于“海上有逐臭之夫”一類,他們喜好的下酒物讓人聞所未聞。《太平廣記》載:知縣權(quán)長儒曾因犯事遭流貶,后因與朝中官員認了近親,得到赦免,將赴京求官。臨行,眾人為他擺酒餞行??袷渴Y傳知道權(quán)長儒有嗜吃人的指甲的癖好,便事先用少許錢物,買得兵卒、仆人的指甲數(shù)兩,隨便洗了洗便用紙包好。席間,蔣傳見權(quán)長儒酒喝得差不多了,便走近前說:您今日遠行,我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送您,這里有少許佳味,冒昧獻給您,請笑納。說完把紙包遞給他。權(quán)長儒打開包一看,立刻面露喜色,像是得到千金饋贈。涎水順著嘴角直往下流,拿著指甲連嘬帶嚼,神色自得。眾人都驚異不已,強忍惡心。不過,據(jù)《本草綱目》載,指甲確是一味藥材。只是權(quán)長儒這種吃法,讓人無法接受。
如果說權(quán)長儒的這種癖好尚可容忍的話,只是因為這是他個人的行為,與他人沒有關(guān)系。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二十世紀末中國餐飲業(yè)刮起的一股歪風,一些餐館為招徠食客,制造轟動效應,推出“文革菜單、“領袖宴席”“文化垃圾”。菜名有“四人幫”“臭老九”“地富反壞右”“貧下中農(nóng)”“插隊知青”等,甚至開國領袖的名字也成了菜名。一些菜名低級下流,如涼拌黃瓜叫做“玉女脫衣”,紅燒牛蛙叫做“花花公子”。
我這個年齡的人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情,記憶猶新。既反感當時風靡全國的大吃大喝,更恨那些一切向錢看的低俗無良,這樣的食文化、酒文化必須加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