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韻】我的生態(tài)豬(散文)

編輯推薦 【菊韻】我的生態(tài)豬(散文)


作者:錢小穆 布衣,285.7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3345發(fā)表時間:2018-06-25 09:20:29

【菊韻】我的生態(tài)豬(散文) 十年前,我養(yǎng)過半個月豬。后來親戚沒舍得賣掉,自己殺了,并帶了點豬肉給我。豬食是糠拌蔬菜,蔬菜是自己種的豆苗之類,所以這頭豬應(yīng)該是屬于生態(tài)豬。紅燒肉做好了,那特別的香味依然在眼前縈繞,刺激著我那不太敏感的味覺神經(jīng)。
   那片花兒,是外婆的目光。外婆的目光何時模糊,已不記得。那片花兒冰凍,碎碎而去。
   踩著錢穆回家的水道,趕著尋找那片花兒。
   外婆的目光,像花兒落英繽紛。
   外婆的目光在行灶的鐵鍋里,鍋內(nèi)的米餅,稻香誘人,賽過田埂上的野花香。
   外婆的目光落在飼養(yǎng)的綿羊身上,那是我毛衫的天然產(chǎn)地。
   外婆的目光始終在我母親的身上,姣小的肩上擔起一家責任。
   外婆的目光聚焦,尋找著不可或缺的豬草。
   外婆的目光柔和地灑向津津有味吃食的桑蠶,這里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外婆的目光,就像她屋后一泓春水微瀾,寂寞,但堅定。
   外婆的目光,就是那片花兒,芬芳成海。她美了,我醉了;我醉了,她卻碎了……
   之前,見過行灶上鐵鍋內(nèi)熱浪翻滾的豬食,不過那是外婆家后門外小河浜里的水胡蘆與青菜白菜之類的切碎物,還有黃糊糊的麩皮,或者豆渣。
   一幢兩層樓,廚房在后院一隅,院子靠墻左邊是豬舍,右手是雞籠。一頭小豬已成熟,還有十幾只草雞。清晨主人生爐子燒水,雞籠里的雞們便咯咯地叫喚著;豬籠一開,躺著睡懶覺的大豬很不情愿地被要求起床,一搖一晃出了它的寢室。
   蘇州人是善于精致做菜的,所謂私房菜也不少。這些家常菜亦屬于蘇幫菜。冬吃醬方,春則推“醬汁肉”。其中以陸稿薦的醬汁肉最為出名。清明前后,蘇州人的餐桌上一定會有它的影子。將五花肋條豬肉洗凈,煮至肉皮發(fā)軟取出,再在皮上刻十字花紋,刀痕深至第一層瘦肉。然后在鍋中墊竹算,肉皮朝下加豬肉湯、蔥結(jié)、姜片、精鹽、紹酒以及紅曲水等燒煮。醬汁肉色如紅棗,皮爛肉酥,入口而化。
   長期往來于蘇州與武漢的岳父母,都燒得一手好菜,適合武漢人口味,蘇州親戚也喜歡。七房橋村人,都說自己的方言與蘇州話無異,謂之小蘇州話,歸入無錫是行政再劃分罷了。
   武漢人則以武昌魚自豪。武昌魚身上一律十三根半刺,很獨特,味道鮮美,遠遠超過蘇州與小蘇州七房橋的鳊魚。這是魚業(yè)專家拆骨后得到證明的。武昌,過去叫江夏;古時候的武昌是指現(xiàn)在的鄂州市。早在三國時就譽滿江南的“武昌魚”,是指梁子湖(今屬武漢市江夏區(qū)和鄂州市共轄)生長的團頭魴。因為它順流而下在樊口被捕撈,又叫“樊口鳊魚”。它比其它鳊魚多半根刺,13根半,是正宗的“武昌魚”。
   武昌魚這道菜,以武昌的大中華酒樓做的最有名。老武漢人吃武昌魚還有蠻多講究,在酒桌上,為了增加喝酒的氣氛,魚頭要對著最尊貴的客人,由他最先舉杯,叫“魚頭酒”。對著魚尾的人,要向?qū)︳~頭的客人敬一杯酒,表示尊敬,叫“魚尾酒”。
   長江中游重鎮(zhèn)武漢與蘇州一帶飲食有異,前者偏辣,后者偏甜。前者屬湖湘文化,后者是吳文化。然,三國東吳時,鄂州是孫策起義的地方,一度是吳國的都城。所以自古文化也是碰撞的、交流的、不是孤立的。后來漸行漸遠。
   不愿出籠的雞子,漲紅著臉……好像也沒多久,它咯咯叫得歡暢起來,親戚講雞下蛋了,果然去雞窩翻找,找到七八只蛋,蛋還是熱的。雞子們都在院子里信步而行,肆意地拉屎,仿佛這是它們的世界。當?shù)厝瞬唤兴鼈冸u,而是稱呼它們?yōu)殡u子。武漢被稱為九省通衢,由漢口漢陽武昌三鎮(zhèn)組成,我這是在武昌某個沿江村落,那里的名稱接地氣:路口,倒亦比較大氣。
   膀大腰粗的大豬,隨著院門打開,剛才還在細嚼慢咽,一搖一擺地,出門遛達去了。
   這豬,小步快跑,沒把我這個喂豬人放眼里。在村里轉(zhuǎn)幾個小圈,不見了。
   雞子們此時,也悠游起來,房前屋后院內(nèi),玩皮的竄到他家去。如果你一不小心打開客廳的木門,它去你的餐桌下到此一游,留下點污穢。
   隨著大豬約略的去向,我去尋找,試圖窺視莫言筆下豬的私生活。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長江中游農(nóng)村養(yǎng)豬,與長江下游鄉(xiāng)里的應(yīng)該講差不多,幾乎都是圈養(yǎng)的。大概唯有我養(yǎng)的豬是散養(yǎng)的,任其野去。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母親姓錢,岳母姓彭,均出自書香門第。數(shù)干年前是親戚,錢出自彭,是一個美麗的傳奇,被國人傳頌。
   我猜著大豬消失的方向,十分鐘后,摸到了電視上才見到的長江大堤上,大堤高出農(nóng)田很多,有蘇州城墻般高,寬度大巴車行走還有余,堤上可見衰草。透過矮樹枝葉,可見長江浩浩蕩蕩。
   李白在《送孟浩然廣陵》詩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恰好應(yīng)了是我此刻感嘆。
   有趣的是,傍晚時分,那頭大豬自己回家了,雞子們早早進入雞籠了。習慣成自然,家還是自己的好,一點亦不錯。
   武漢的美食很多,除武昌魚,熱干面、魚丸、紫菜苔亦是令人倍感口福不淺。紫菜苔與自己養(yǎng)的“生態(tài)豬”搭配,是一道叫做辣肉菜苔的有名家常菜。長江茴魚則被去刺剁成肉泥加蛋清揉成球狀,就是魚圓。武漢的耦燒排骨也是用來招待客人的民間特色點心與特色菜。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而我還想著武昌小鎮(zhèn)村落自己養(yǎng)的“生態(tài)豬”。
   關(guān)于人與豬狗牛羊馬驢之六道輪回的關(guān)系,莫言在他的長篇《生死疲勞》中寫道: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共 2167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我的生態(tài)豬》寫的是幾道江南菜,而以豬的飼養(yǎng)和尋找為線索,把零散的思緒串在一起。七房橋村人自稱講的是小蘇州話,卻歸入無錫管轄了。前面的文字寫的很美,外婆的目光,一連串的排比句,把外婆的操勞寫得很詩意。生態(tài)豬,早晨打開豬籠,豬就一搖一晃地走出去了。在村子里溜達一天,傍晚自己就回家了。在作者筆下,武昌魚是武漢人的驕傲,在宴席上,吃武昌魚還有許多的講究,魚頭對著尊貴的客人,魚尾對著的人要向魚頭對著的人敬酒。一、飲食文化,武漢與蘇州不同,一個偏辣,一個偏甜。二、詩詞文化,《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李白在《送孟浩然廣陵》詩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以此寫出了魚米之鄉(xiāng)的特點。本文形散而文不散,縱橫古今,娓娓道來,有濃濃的江南吳楚風味。欣賞學習了!【編輯 遠近】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遠近        2018-06-25 09:24:32
  最后一句話引用莫言的長篇小說中的話,是點名了主題么?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 樓        文友:錢小穆        2018-06-25 19:14:52
  我們中國人不僅愛吃、講吃,而且借吃的形式表達一種豐富的心理內(nèi)涵,在飲食活動中享受愉悅的同時,不斷傳承著中國人對飲食品質(zhì)和審美體驗的文化底蘊 。 列夫 托爾斯泰說得好:“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滿足 ” 不是每個人都能大富大貴 , 大富大貴也不能和成功劃等號 。經(jīng)過自己辛勤勞作 ,化小勝為大勝 , 化平常以詩意 , 便是美好人生 , 就是成功的人生 。
3 樓        文友:錢小穆        2018-06-25 19:45:11
  莫言在《生死疲勞》一書中引用佛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句子:“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貪欲就是使我們眾生有生死疲勞的原因,如果我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遠離貪欲,無作無為。在生活的環(huán)境上,隨遇而安,不要貪得無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本人引用此金句目的,不是引人信佛,也不是折向虛無,而是物質(zhì)滿足之余,精神的悅愉與滿足,發(fā)散人性的光芒。
4 樓        文友:葉雨        2018-06-25 23:19:06
  生活還挺充實的,有閑情逸致去鄉(xiāng)下養(yǎng)豬,還吃上了自己養(yǎng)的豬肉,味道很好。
文學陶冶情操,文字凈化靈魂。
共 4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