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荷*人間百態(tài)】讀帕爾默《教學勇氣》(散文)
一、教師的自身認同
貫穿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整本書的核心概念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而本書第一章節(jié)的關鍵詞就是“自身認同”。
“自身認同”不僅僅指出身、性別、職業(yè)等淺顯身份,更有認識自我、不要迷失在錯誤的身份認同、要找回錯失了的自我真正本質等深厚內涵。文中,帕爾默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什么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艾倫和埃里克出生于兩個不同的鄉(xiāng)村熟練工匠之家,都沒有受過正規(guī)教育,但都有手工技藝的天分,而且在學業(yè)上都很優(yōu)秀,是家中上大學的第一人,后來,雙雙考上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又都選擇了教學這條路。
但是自此兩人的經(jīng)歷卻大不相同,艾倫能將手工技藝的才干融入自己的學術事業(yè)中,而埃里克卻從一開始就把它們分離了。艾倫沒有掩飾自己的出身,并以此為榮,他通過把這種天賦轉向學術工作而使其提升轉換。觀摩他的教學,你會感到好像在觀看一個手藝人在制作手工藝品:關注細節(jié)和重視手頭材料渾然而成,把觀點滲透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精細教學中,最后又能畫龍點睛總結課堂。但是埃里克卻不一樣,從偏遠的鄉(xiāng)下一下子跨入著名的私立大學,他在心靈上經(jīng)歷了強烈的文化沖擊,因此在同學伙伴中,在同事中,他感到不安缺乏自信。他學會了像知識分子一樣說話做事,但內心深處,總感覺自己是混進這個層次的群體中的。從而,他在專業(yè)領域專橫霸道,同別人講話也是專挑缺點,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挑起爭論,即便在課堂,也動不動就以“愚蠢的問題”來窒息學生。他在用這種粗暴的方式保護自己敏感脆弱的內心。
艾倫和埃里克雖然出身一樣,前期經(jīng)歷一樣,但因為自身認同不一樣,便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一個精彩,一個糟糕;一個光明,一個晦暗。對埃里克來說,他的生命已經(jīng)不再完整,也許選擇別的職業(yè)是他恢復自身完整唯一的出路了。
這讓我不由想起身邊一個案例。
我有一個qq好友,畢業(yè)于師范院校,但心里有些不甘-——她不知道是否適合教育教學工作,因此,一畢業(yè),就四處闖蕩求職。在歷經(jīng)N種職業(yè)后,最終,還是覺得自己最適合當教師,現(xiàn)在,正閉門謝客在家苦讀備考招教。我很欣賞她,在不確定之前,可以嘗試,可以經(jīng)歷,從而確定自己的最愛,然后無怨無悔地為之奮斗終生。反之,如果直接當了教師,即便事業(yè)順水順風,也可能會留下終身的遺憾。更何況,如果處處碰壁,或者從內心深處就強烈抵制這份工作呢?
還真有這樣的人和事。某老師,大學畢業(yè),按照父母的意愿到了學校,但因心不在此,工作起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得過且過而已,課不認真?zhèn)?,作業(yè)不認真改,班里經(jīng)??罩?,連學生謾罵打架也是置之不理。工作沒做好,耽誤學生不說,自己心里也是痛苦不已疲憊不堪。她也需要選擇另外一份職業(yè)了。
能賦予我們生命和活力的東西能夠提高我們的完整,不能賦予我們生命和活力的東西則摧毀我們的完整,因此,我們需要體驗,只有體驗才能使我們實現(xiàn)自身認同從而加深自身的完整性。
從事一項工作需要體驗需要認同,從事一項工作內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也需要體驗需要認同。
再回到咱們的教學工作上來。從小的方面說,別人好的教學方法適不適合你的個性?別人好的管理經(jīng)驗適不適合你的學生?你自認為已經(jīng)深思熟慮過的想法真正切實可行嗎?……這些都需要體驗,需要認同。
體驗是有冒險性的,也許結果不如人意,但這又有什么呢?不體驗,你就永遠也不會知道結果,所以,常常保持教學的心靈和勇氣,才是促進我們教師自身認同和完整最最需要的重要因素。誠如斯科特所說:“你僅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屬于你的你自己,當你真正擁抱你自己擁有的一切一切和所做過的一切一切……你就是真正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了?!?br />
因為眼睛不適,我選擇用喜馬拉雅軟件聽讀。讀書者速度較快,而且心理學和教育學專業(yè)術語較多,再加上中西方語言習慣的不同和譯者諸多的長句子,使得我對這個章節(jié)的文字理解起來頗為費力,雖在心里輾轉反側,還是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概念。另外,認知膚淺,所讀有限,修煉不夠,也是原因——這也是我的一個自身認同吧?
二、教師內心的恐懼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提出一個問題,擔心學生默不作答使課堂冷場;上課時,擔心突發(fā)事件令自己手足無措;班里的紀律那個樣,雖竭盡全力,卻始終無法扭轉全局……于是,心里便時刻糾結著猶疑著,以至于怕走近教室怕面對學生,更有甚者,還會產(chǎn)生懷疑:我到底是不是教書的料?
沒錯,這就是恐懼,幾乎每個教師都會有來自心靈深處的恐懼。本書第二章的關鍵詞便是“恐懼”。
帕爾默說——恐懼也可以是健康的,記住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懂得怎樣去破解恐懼,恐懼就能幫助我們生存,甚至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我恐懼我的教學很糟糕,這種恐懼或許不是一種失敗的信號,而是關注我的教學技藝的一種證據(jù)。我恐懼某個話題在課堂上回突然出現(xiàn),這種恐懼或許不是警告我逃避這個話題,而是發(fā)出一個信號:這個話題必須注意。我恐懼在那危機四伏的個人和公眾交接處教學,這種恐懼或許不是懦弱膽小,而是堅定了我的信心去冒這個凡出色教學都需要的風險。
由此可見,恐懼在教師的教學生活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它能使我們去自覺主動地反思教學改進教學。當然,那種對恐懼無動于衷的人除外。
怎樣才能激勵恐懼使其能夠強化我們的教育教學呢?
不要害怕。既然恐懼無處不在,那么我們就只能正確面對它了。懼怕和渴望總是如影隨形的,有什么樣懼怕的情緒就有什么樣強烈的渴望。要想走出恐懼,就一定要讓渴望占據(jù)主導地位。帕爾默列舉了一個自己身邊的例子。
他有一個一起工作過兩年的搭檔,是一所職業(yè)技術學校的教師,這位教師經(jīng)驗豐富且身強體壯。每當校長要求他去高一級院校進修時,他都非常反感,總是認為自己學?,F(xiàn)在提供的技術足以應付學生學習的需求,而且,以后他們還會有足夠的時間對他們所掌握的技術進行精致的改進。并且,他和校長因為要求和拒絕,使得彼此間的關系陷入了令人沮喪的惡性循環(huán)。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對校長說,想去進修了。他說:“我仍然不想去那里進修,單位現(xiàn)在知道原因了。我害怕——害怕我不能理解它,害怕我的領域與我形同陌路,害怕作為教師我成了過時的人?!憋@然,這位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了自己內心的恐懼并且愿意去破解恐懼。
事情的結局是,他和校長一起去了高一級院校,且重新并加深了友誼。校長說,他也害怕。
這位教師進入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他可以有恐懼但不必置身于恐懼,他以進修學習為突破點成功破除了恐懼。他尊重了來自他內心的渴望。有時候,超越恐懼的方式就是這么簡單。
兩周前,偶然在群里看到一位年輕教師的吐槽,其實,說是吶喊更合適些。大意是班里紀律不好管,特別是一個問題學生的種種惡行,使她每天都有想要逃離的沖動。她已經(jīng)快要窒息了,渴望外出學習充電,然后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
面對力不從心的種種窘?jīng)r,她并沒有放任自流消極應對,而是遵從內心的渴望,想去進修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這種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使人心生敬意。
其實,除了去高一級院校進修學習,我覺得還有一種更合適的學習方式——自修,即讀書,讀網(wǎng),寫作,反思,實踐……畢竟,能脫產(chǎn)學習的幾率很低,況且,對已經(jīng)參加工作的成人來說,即便有機會,也時間有限,精力有限。
本章中,帕爾默還特別列出一個小結:學生內心的恐懼。和我們教師一樣,學生也有其自身的恐懼,特別是一些問題學生。
對一個名師來說,自己想盡一切辦法使勁渾身解數(shù),但課堂上還是出現(xiàn)一個“水米不進”的學生,的確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致使教師本人陷入痛苦和欺騙之中,時刻想要逃離,乃至和大家一起吃飯就是一種“忍受”。帕爾默稱這個學生為“來自地獄的學生”。后來,終于可以擺脫這一切遠走高飛了,可在去機場的路上,他卻驚悚地發(fā)現(xiàn),司機竟然就是那個來自地獄的學生。
經(jīng)過一番提心吊膽的交談,帕爾默釋懷了,原來這一切并非自身原因,而是這個學生的家庭背景。這個學生的父親是一個失業(yè)工人、酒鬼,認為兒子想大學畢業(yè)成為專業(yè)人才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每天都在訓斥他:“這個世界就是愚弄我們這樣的人。大學是向我們耍的一個騙局。不要去上學了,找份快餐店的,存點錢,湊合著過吧。從來都是如此,將來也都是如此?!庇谑牵洗髮W的動機便日益減弱,人也變得沉默、退縮、玩世不恭了。
這件事情使帕爾默懂得,課堂上沉默和表面上憂郁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只是內心充滿了恐懼而已。
豈止是作者,我們在工作中不也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嗎?
其實,大部分問題學生不是天生就是那個樣子的,而是被種種不能控制的環(huán)境所造就。這些經(jīng)常被忽視處于社會邊緣的人,學會了用沉默來克服內心的恐懼——還是不說話最為安全。
對于這類學生,帕爾默給出的方法是: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他說:“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去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fā)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的。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fā)出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
”我的理解是,這類學生一旦真正被賦予責任,能夠幫教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就有了發(fā)言權,且會日漸自信起來。
意識到這些,我們的教學就會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fā)展起來——教師因體諒學生的內心而更加傾心教學,學生的心靈也能健康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