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廣電記(散文) ——無問西東之那年那月
人生中的每一段經歷,仿佛都是緣分巧妙的安排,職業(yè)道路的選擇亦是如此。
中學時,就向往新聞這一神圣的職業(yè)。工作后第一年,懷揣著對新聞職業(yè)的無限憧憬,偷偷報名參加了仙居廣電的招聘考試。盡管那次考試成功過關,但最終失之交臂,未能踏入那扇通往廣電新聞殿堂的大門。
人生有幸,心想事成,我終與新聞有緣。只是20多年來一直在報紙媒體耕耘。曾以為,報業(yè)將是我職業(yè)生涯的終點。然而,歲月流轉,出人意料,在年過半百時,我卻意外地被調任至臺州廣電總臺,擔任首任總編輯。
這一變動,讓我深感此生與廣電媒體,似乎有著某種不解之緣。
那是2013年的8月末,正值我即將迎來51歲生日之際。
在臺州,雖說也算得上是新聞界的老兵,但面對廣電,我就是新兵一個,面臨的全是挑戰(zhàn)與未知。當時,心中確無升職的喜悅,反而如同離開報社時所作詩篇中描繪的那般,充滿了忐忑與不安。廣電這個全新的舞臺,需要從頭開始學習、適應、融入。
果然,僅過了短短四個多月,全省廣電新聞獎的評選結果,便如一記重錘,讓我深感壓力。在寧波舉行的評選中,臺州廣電一等獎被剃了“光頭”,二等獎與三等獎的數量也屈指可數。作為評委之一,我親歷了這一過程,內心五味雜陳。省廣電學會的一位領導說,臺州廣電在全省新聞獎評選中的表現,已多年不如人意,亟待改變。
面對挑戰(zhàn)與壓力,深知責任重大。我暗自發(fā)誓,定要竭盡所能為臺州廣電爭光添彩,不負組織,不負自己。于是,萌生了節(jié)目調改、臺網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隊伍建設等一系列新聞立臺的想法,并決定以組建新聞中心為突破口,策劃推出輿論監(jiān)督節(jié)目《臺州深觀察》以及服務全市中心工作的《全媒體問政》節(jié)目。
正此時,意外得知省臺也在籌劃組建新聞中心并推出輿論監(jiān)督節(jié)目《今日聚集》。這消息讓我沉思,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本應如此?慶幸的是,這些想法得到了時任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壽劍剛的大力支持。這年春節(jié)后,壽局長來臺州調研,聽取我與章兄巧明臺長的匯報后,明確表示我們新聞立臺的想法,與他最近的思考不謀而合。臺州臺因此成為全省新聞立臺工作的試點單位。
回顧自己工作后的經歷,在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上,仿佛總有貴人相助,感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在此之前,我與壽劍剛并無任何交集,甚至未曾謀面,但在我初入廣電面對重重壓力的關鍵時刻,卻獲得他如此堅定的支持,實乃人生之大幸。
我立即牽頭制定了新聞立臺工作方案,專心致志,腳踏實地,不斷推進新聞中心籌建、新節(jié)目創(chuàng)新研發(fā)以及新聞作品的創(chuàng)優(yōu)。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進展:新聞中心成立后,迅速崛起成為新聞立臺工作的中堅力量;《臺州深觀察》與《全媒體問政》兩檔節(jié)目的推出,不僅贏得了公眾的廣泛贊譽與領導的充分肯定,更成為推動全市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
次年,在全省新聞獎評選中,臺州廣電捷報頻傳,榮獲四個一等獎,總獲獎數更是超過二十項,彰顯了新聞立臺一年多來的成就。同時,廣播、電視各頻率、頻道的收聽、收視率均實現了穩(wěn)步提升,特別是電視文化頻道與廣播交通頻率,在全國城市臺同行中脫穎而出,名列前茅。這讓臺州廣電及我本人,得到外人的刮目相看,也收獲了省內專家、同行的感情與尊重。
這讓我每日充滿激情。在新聞中心成立一周年時,寫下“戰(zhàn)軍草創(chuàng)一任重,二載披靡虎旅風。前路蒼茫號角遠,還學雁字傲云空?!钡脑娋?,作為對新聞中心,以及我自己的激勵與鼓舞。
第三年春天,省局在臺州隆重召開了新聞立臺工作推進會,對臺州臺給予了高度肯定、評價。壽劍剛局長對我豎起大拇指說:“干得不錯!”這無疑是對我們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
新聞立臺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任重而道遠,我不敢松懈,快馬加鞭。自當年起,連續(xù)五年不斷調整工作重點,精心制定工作方案,致力于新聞立臺工作的持續(xù)深化與拓展。此后幾年,重點聚焦媒體融合的發(fā)展趨勢,因臺制宜,積極探索與實踐,力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開創(chuàng)新聞立臺、媒體融合工作的新局面。
對于媒體融合,這些年我多有觀察與思考,認為其核心精髓在于“融”字。然而在實踐層面,這一理念常被簡化為僅僅建立網站、微信公眾號、移動APP等新媒體平臺,與傳統(tǒng)媒體進行淺嘗輒止的相加。因此,在這項工作一開始,我便提出以臺州廣電《無限臺州》APP為軸心,實施既涵蓋全市各縣市區(qū)廣電媒體融合的外循環(huán)戰(zhàn)略,又深入臺內各頻道、頻率、中心媒體融合的內循環(huán)戰(zhàn)略。通過內外循環(huán)兩大戰(zhàn)略,實現全方位、深層次、一體化的媒體人力、財力、物力融合,實現新聞宣傳、廣告經營、產業(yè)發(fā)展的深度相融,激發(fā)內在的化學反應,引領傳統(tǒng)媒體的蛻變與轉型。
繪制藍圖或許輕而易舉,但付諸實踐卻是挑戰(zhàn)、困難、問題多多。這既有技術、人力、財力等客觀上方面的,也有觀念、理念、認識等主觀方面。只有以破釜沉舟的決心,破冰前行的勇氣,堅毅前行,方有好的成效。作為總編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義無反顧。
事實勝于雄辯,《無限臺州》一經面世,因其時效性、豐富性、互動性、服務性,獨領風騷,在臺州地區(qū)贏得了廣泛的贊譽與青睞,9個縣市區(qū)均成功開設了各自子頻道;臺內各廣播、電視、中心的節(jié)目、微信公眾號、廣告經營,得到有機融合;依托《無限臺州》應運而生的新傳媒公司業(yè)務蒸蒸日上,年度營收突破2000萬元;以《無限臺州》為引領,臺州廣電邁出了與各縣市區(qū)、政府各部門戰(zhàn)略合作新步伐。
臺州臺的探索,引起了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相關領導、專家的關注。期間,多位領導、專家來臺里總結、調研。2017年,中國廣電學會在臺州舉辦了媒體融合工作交流會。會上,我們鄭重提出了打造“廣電媒體融合臺州樣板”的宏偉目標。
盡管如此,內心深處始終卑微著,認為自己依然是廣電的門外漢,至多是廣電領域改革的初探者。然而,世間萬物皆具辯證之美,門外漢、初探者的身份,或許賦予人更為敏銳的視角,使人能夠更清晰地洞察廣電領域的內在問題。
2018年初夏,我有幸受邀參加在紹興舉辦的中國廣電學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論壇,并在會上作了主題演講。主旨是闡述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廣電媒體如何正視自身問題,著力補好自身短板?!吨袊鴱V播電視》雜志的總編輯陳富清先生,對我的觀點給予了高度評價,并鼓勵我將其整理成文。令人驚喜的是,此文發(fā)表后榮獲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殊榮。
同年,我參與創(chuàng)作的電視作品《老何告官記》亦不負眾望,同樣斬獲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而在此之前,我直接指導的廣播直播作品《尋找河豚魚》已獲得同等級別的獎項,實現了廣電乃至臺州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的零突破。
在接下來的數年里,臺里更是捷報頻傳,不僅在省級新聞獎評選中,穩(wěn)居省內兄弟臺前列,還連續(xù)五年將國家級新聞獎項收入囊中。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因此,當我站在榮譽的殿堂,心中總是滿懷感激之情,向那些與我并肩作戰(zhàn)、艱難向前的同事們,致以深深的敬意。從我個人來說,這些年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就,離不開內心深處的職業(yè)情懷驅動,它讓人有著不斷努力、追求卓越的激情、才情、勇氣、決心。
我始終堅信,一個人的崗位,不僅僅是簡單的職位安排,更是展示自我,實現理想、抱負的舞臺。職務與崗位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其作為權力或地位的象征,它們是我們每個人實現夢想、展現才華、貢獻社會的基石。但前提必須是你行,你的德能素質與崗位相匹配。這是我在廣電,甚至是數十年來職業(yè)生涯的一個感悟與總結。只是局限于主客觀條件,做不到讓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盡善盡美。
廣電工作九年,收獲很多,遺憾也不少,最大的遺憾,便是融媒化改革尚未深入。隨著新聞立臺與媒體融合戰(zhàn)略的推進,臺州廣電步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融媒化改革,正是這一轉型的核心驅動力。這項改革,旨在真正實現媒體運行與管理的全面、深度、一體融合,讓隊伍、宣傳、廣告、產業(yè)、管理實現創(chuàng)新、轉型、融合發(fā)展。
這一改革,臺州廣電首倡,獨具特色。有幸得到復旦大學教授、中國新聞學界泰斗李良榮先生的認可與支持,他在臺州廣電設立了工作室,專注探索融媒化改革的理論與路徑。
遺憾的是,改革路子剛剛邁出,我已臨近職業(yè)終章。離開崗位后,我仍然堅信,融媒化改革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我甚至傻想,若時光允許,希冀以廣電傳媒業(yè)的風云變幻為藍本,創(chuàng)作一部小說,讓筆下的人物,替我繪就那未曾實現的理想藍圖。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