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山】鄉(xiāng)村物語(小小說)
何老漢和史老漢同住一個村,同年同月同日生。何老漢大史老漢兩個時辰,史老漢稱呼何老漢大哥。倆人精屁股細(xì)娃兒一起長大,從童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關(guān)系一直很好。拿現(xiàn)在時尚的話說,算得上“男閨蜜”。
幾年前,倆人的老伴先后去世,兒女都在外安家,何老漢和史老漢成了孤老頭。倆人的兒女都要把他們接去同住,但倆人都不愿意。他們說,人老了,哪里都不想去,還是待在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家好。其實(shí),還有個原因是,倆人都不想離開對方。
閑來無事,倆人常結(jié)伴到村部的壩子里曬太陽,擺龍門陣。村部后面有一座老墳山,墳頭和墓碑如同他們身上的老年斑,逐年增多?;那鹨欢巡輿]了,西風(fēng)落日中,四季輪回,榮枯任逐。
這時,何老漢總出神地望著墳山,對史老漢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我倆今年底都滿七十三了,早晚都有那么一天的。又問史老漢,你說,我們倆能同時進(jìn)去嗎?史老漢說,這怎么能估計?我們哥倆同日落地,難道還會同日上天?話雖這樣說,但史老漢心里想,他的身體不如何老漢硬朗,說不定他會先進(jìn)去呢。
史老漢說,我有個想法,不管哪個在先,我“上頭”你就“下頭”,你“上頭”我就“下頭”,你看怎樣?
意思是,人死了出殯,棺材在上面,抬的人在下面,如果史老漢先死,何老漢就給史老漢抬棺。如果何老漢先死,史老漢就給何老漢抬棺。
在時下的農(nóng)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辦喪事特別是幫忙抬棺的活,基本上是上了年紀(jì)的老年人干。史老漢的話不無可能。
何老漢說,當(dāng)然,要么我親自送你最后一程,要么你親自送我最后一程。
可沒想到的是,人有旦夕福禍。一向身體很好的何老漢,春節(jié)期間過七十四歲生日,多喝了幾杯酒,心肌梗死,拋下家人,也拋下史老漢,說去就去了。
何老漢的喪事自然按照村里的風(fēng)俗辦理。靈堂設(shè)置得很大,老屋街院上擺滿了花圈、鼓樂,來奔喪的親友和走人戶的村民很多。史老漢第一個趕到,望著靈堂上方何老漢的遺像,兩行老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
史老漢對何老漢的兒子說,抬棺的人找齊了嗎,算我一個。何老漢的兒子說,史叔,村里的青壯年都回家過年了,不缺人手,你這么大年紀(jì)了,怎么可能安排你幫忙抬棺這樣的重活呢?
史老漢說,不行,我一定要給何大哥抬棺,現(xiàn)在他在“上頭”,我怎么能不在“下頭”?我們有約定。就是把我抬死了,我也要抬。
何老漢的兒子說,什么“上頭下頭”,約定不約定,你身體不太好,出了問題,我們可擔(dān)待不起。
史老漢說,那好吧,倒時我自己決定,你們誰也不要攔我。
到了出殯這天,六個抬棺的人一聲吆喝,把何老漢的棺材從堂屋抬出來,穿過院壩,走上田埂,向村部后面的墳山而去。
這時,在鄉(xiāng)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一幕出現(xiàn)了。只見史老漢拿過一把打杵子,跟在棺材后面,緊挨著后排兩個抬棺的人,隨著步伐走起來。抬棺的人歇?dú)猓残獨(dú)?,抬棺的人使勁,他也使勁。肩膀上雖然沒有靠著棺材,但架勢和抬棺的人并無兩樣。
司儀前來制止。因?yàn)榘凑债?dāng)?shù)仫L(fēng)俗,辦喪事,任何東西都不能重疊,比如吃飯的碗都不能重在一起,抬棺的人數(shù)就更不能多了??墒防蠞h犟得很,偏不聽。
司儀說,史老頭,你在村里住了這么多年,這么大年紀(jì)了,難道不知道這樣不吉利嗎,不怕犯重喪嗎?是不是故意要和村里人以及何家過不去?
史老漢說,我故意個啥?何大哥在生沒有做過虧心事,是好人,不會犯!即使要犯,我還想他犯我呢。我們有約定,我要在他下頭。
司儀不明白他的意思,見說不盡油鹽,嘗不了咸淡,只好由著他,一路到墳山。
這以后,村里的人或多或少有些害怕,擔(dān)心那天史老漢的舉動蹈來覆轍,特別是一些老年人。何家的人連何老漢的頭七都沒燒完就外出了,好像村里真有史老漢的舉動帶來了幽靈一樣。
可過了許久,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
這以后,史老漢一個人還是去村部的壩子里曬太陽,不由自主地望著何老漢的墳和墓碑發(fā)呆。
一天,史老漢邁著有些沉重的雙腿,走到何老漢的墳上,說,何大哥,那天送你時,我在你“下頭”??山裉?,你看,我在你“上頭”來了,還活著,好好地,你看到了嗎?
沒有回答。離離荒草在微風(fēng)中搖曳,似在點(diǎn)頭,亦物語,亦無語。(發(fā)表于《巴中日報》2025年3月1日“字水”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