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嘴冷(隨筆)
禍從口出。這是說嘴巴惹禍。到了現(xiàn)在,似乎這樣的現(xiàn)象極少,但嘴巴說話傷人,讓人哭笑不得的很多。人們稱這樣的人“嘴冷”,我們還是提倡善言暖語,讓嘴巴少點冷氣,多些暖意。
一
期末考試結(jié)束,我家小兒子成績不錯,八科成績六個A和A+,總成績也是A,依然名列年級前茅。我們做父母的深感欣慰。突然想起過年到一位嬸子家串門,她家也有兩個年齡相仿的外孫女。聊起來,她突然問我孩子成績是B還是C,我心里馬上不痛快,心說,這不是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嗎!同時,我想起在03年,我買了人生第一輛小面回家,也是拜年到她家,她問我,是不是買的報廢車?那時候農(nóng)村正流行買快報廢的汽車回來開,一般也就是三兩千塊錢。不過我也沒過多地說什么,誰讓我家原來窮,讓人瞧不起呢!
這次她說完我心里不痛快,回家和母親說這事,母親說,她這人心眼不壞,就是嘴冷。想什么說什么,不經(jīng)過大腦,都是親人,別計較。嘴冷,這個詞很少聽人說起,我想了想,確實生活中我也遇到過很多嘴冷的人和事。
嘴冷,大概就是說出的話沒有溫度吧,或者是說話不能給人暖意,總覺得是冬天吹來一股西北風。
我家小兒子要的比較晚,當年還算是超生,那年我36歲,媳婦兒35,和大兒子整整差了11歲。年齡的差距讓我們在生活中鬧了很多的笑話。媳婦兒生完孩子那年,又黑又胖,那時候二姐過來幫忙給我們帶孩子,二姐比我大兩歲,別看在農(nóng)村,一直保養(yǎng)得不錯。她們抱著孩子出門,竟被一位老太太說成二姐是媳婦兒的閨女,懷里的孩子就成了外孫,可氣又好笑。
小區(qū)里有一位來自我們老家昌黎的老太太,也是給兒子看孩子的。她整天大嗓門嘻嘻哈哈的,和我媳婦兒經(jīng)常在一起逗孩子,曬太陽。如果有陌生人過來,老太太必然指著我媳婦兒逗人家:“唉,唉,你猜猜,她是孩子姥姥還是奶奶呀!”然后那人猜完,她必捧腹大笑,是孩子媽媽,哈哈哈!這樣的嘴冷倒也沒什么,都當是開玩笑。
在小兒子成長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誤解,拎得清的人就會問,這孩子是你什么人;拎不清,嘴冷的還會說小兒子是我們孫子。嘴冷又像是說話不著調(diào),說不準。
二
去年大姑父去世,我們田家門一大家子都去參加葬禮。一位大姑那邊的親戚,我喊姑父的人就又鬧出了笑話。過年時節(jié),我偶爾也曾遇到過他家?guī)状?,相互也算認識。我跟媳婦兒介紹這個叫姑父,不一會兒,這個姑父竟然指著我老嬸,跟我媳婦兒說,這是你兒媳婦吧!我老嬸身材好,保養(yǎng)得也不錯,那也比我們大十歲上下,這下好了,兩人都不高興了。媳婦苦著臉說,我有那么老嗎?老嬸笑得彎下腰,說,這不是糟踐人人嗎,把我低下去兩輩。大家都哭笑不得。吃飯間,這個姑父有把我三叔家弟弟誤認為是我兒子。我這個弟弟和我兒子他都從沒見過,他隨口就說,這嘴也真夠冷的。
在農(nóng)村,要排好輩分,如果一時不明,就應(yīng)該觀察,從他們的言談中理清關(guān)系。
去年我?guī)鹤訁⒓映踔邪嘀魅卫罾蠋熀⒆拥纳龑W宴,和很多不認識的人坐到了一起。端起酒杯大家就閑聊,話題就集中在哪個村子的,父親是誰,和誰誰認識不認識之類的話。都是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人,我就說我是老師的學生,老家田峪,父親原來是村里賣豆腐的,想必大家都認識,開礦搬遷完,現(xiàn)在住在新村。沒提我在北京工作,更沒說縣城有幾套房子。其中一位年齡看起來大我十多歲的人突然開口道:“你不如你的父親!”這話說得我一愣,忙問此話怎講?他說,做豆腐的人家基本都是村里的殷實之家,你到不了這個水平。還端著酒杯對著發(fā)愣的我說,我叫某某,是某學校的老師,我看人不會錯。幾秒鐘,我在心中涌起幾種懟他的理由,又壓下了。難道是今天我穿得不體面,還是發(fā)型紊亂了?然后,我心中啞然失笑,和不了解我的人又何必爭長論短,他只不過是嘴冷。沒準就認為我在礦上上班,沾了搬遷的光。就沒去理他,隨口說,您說的沒毛病。
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故事。那時候還是生產(chǎn)隊,村里兩個人去縣城趕集辦事,中午下館子吃飯。這兩個人其中有一個個子特別矮,村里人都說他是太早抽煙,抽醉了骨頭才不長個了。但身體勻稱,也已經(jīng)20多歲,由于煙不離嘴,外號叫做“三冒火”。飯店服務(wù)員過來熱情地打招呼,說“你們爺倆這是趕集來了,快坐……”這是把他們當成父子了。還有村里賣肉的跟陌生人打招呼叫“大嫂子”的,遭人白眼甚至挨罵,人家還是沒結(jié)婚的姑娘呢。
這些都是嘴冷,說話欠考慮。完全可以避免這種尷尬,前者可以說“你們二位……”后者直接叫“大姐”,就沒毛病了!
前兩年,我也出過一回丑。那天我去客戶辦公室,這個客戶我不算太熟悉,只見過幾面,多是迎來送往的客套話。當時,辦公室里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兒,我這人喜歡逗孩子,看著孩子長得像老板,又在老板的地盤上,就跟他的員工問,這是老板的兒子吧,長得太像了。那人把頭轉(zhuǎn)過去,像是沒聽見。我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別人偷著笑,就感覺不對勁。后來才知道,這個孩子是老板和一位女員工的私生子,公司誰都知道,誰也不曾點破,只有我當時嘴冷,鬧了笑話。
各種社會關(guān)系,很復雜,一般不能貿(mào)然確定人與人的關(guān)系,需要觀察,采取一種模糊的口氣說就好。
三
生活中的嘴冷一般都是因為欠考慮或者過度自負,而歷史上那些牛人的嘴冷,完全是為了立場或者國家民族尊嚴,心里有十足的底氣,故意為之。
唐初的魏征有一張利嘴,每每朝堂議事,處處都為社稷著想,為百姓爭取休養(yǎng)生息的空間?;实巯胄迋€宮殿他反對,養(yǎng)只鳥也怕魏征說他玩物喪志。很多次都懟得李世民顏面盡失,甚至氣憤地說“早晚都要弄死這個鄉(xiāng)巴佬”。可最后魏征病死,李世民卻痛哭流涕說失去了一面鏡子。
包拯更是鋼鐵直男,敢拉著宋仁宗的袍袖,把唾沫星子都噴仁宗臉上,也要把話講完。海瑞更是備好棺材,上書大罵嘉慶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凈”。
做個忠臣相對容易,但做一個嘴冷的直臣,根于冒死直言,這就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智慧了。還好,他們碰到的都算是明君,至少不是昏君,最后都能得到善終。
還有一個嘴冷的團體,叫做外交使節(jié),他們代表著國家的臉面。蘇武指斥匈奴單于:“南越殺漢使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單于氣得不行,殺又不敢,放又不甘心,只好讓他去北海放羊。
前些年中美戰(zhàn)略對話中,美方代表大放厥詞,中方代表楊潔篪直接回懟:“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從實力的地位出發(fā)和中國談判話……”這屆外交人員被中國網(wǎng)名稱為“外交天團”,直接把美方的臉放到地上摩擦。這是大國的底氣。
作為我們普通人,做事還是要三思而后行,謹言慎行。俗話說,三歲學會說話,一生學會閉嘴,尤其是在自己不了解的情況下和不熟悉的領(lǐng)域,更是這樣。
說話嘴甜的被人會說像是抹了蜜,嘴冷的人會讓人感到六月寒。和諧社會,我們避免做一個嘴冷的人,也應(yīng)該諒解那些嘴冷的人。
一言刻薄三冬冷,嘴巴是語言的開關(guān),把好嘴巴這道關(guān)口很重要,謹言慎言,說話懂得分寸,讓嘴巴永遠說有溫度的話,這樣的人才受人喜歡。即使嘴巴出來的話溫度有點高,失真了,但那種鼓勵的暖意也像炭火,烘烤著人去努力。
首發(fā)原創(chuàng)于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