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韻】踏莎行·詠蘭(古韻七疊)
摘要:踏莎行·詠蘭(七疊)以蘭的生長歷程為線,繪蘭芽、葉、苞、花等情態(tài),意境清幽貞潔,寄寓對高潔不屈品格的推崇。全詞依詞牌韻律,韻腳統(tǒng)一,平仄合律,對仗精巧(如“苔衣護(hù)”對“冰雪趣”),以物詠志,融自然之美與人格追求,顯古典詩詞韻律美與思想深度。
踏莎行·詠蘭(古韻七疊)
其一 蘭芽
石罅抽萌,苔痕護(hù)嫩,青簪未展先藏韻。靈根暗孕歲寒心,不隨桃李爭春信。
瘦骨初凝,清姿已認(rèn),生來便帶煙霞分。一肩風(fēng)雨自擔(dān)當(dāng),此身早許幽貞分。
其二 蘭葉
翠展眉彎,碧裁燕尾,疏疏不惹浮塵累。朝承曉旭展青裳,暮承涼露涵清淚。
不向繁華,獨(dú)依空翠,與松為友梅為配。莫言葉弱易飄零,貞心已在根苗內(nèi)。
其三 蘭苞
綠籜含珠,青房裹玉,嬌羞未敢輕相露。攢成一點(diǎn)歲華思,藏來幾分冰雪趣。
暗憶沅湘,曾隨騷客,紉芳佩冷行吟路。今朝靜待東風(fēng)吹,好將心跡從頭訴。
其四 蘭花
半吐檀心,微開素靨,幽馨暗度湘簾隙。不施朱粉自傾城,淡妝更勝濃脂色。
蝶過猶疑,蜂來還惜,怕驚花底藏仙客。一痕月影照娉婷,似聽花語低聲說。
其五 蘭香
一縷清芬,三分幽遠(yuǎn),不隨桃李迷塵眼。風(fēng)來輕曳過疏籬,月移暗度穿窗牖。
似訴生平,如懷素愿,相逢未必要人贊。縱然寂寞老空山,香魂自繞云根畔。
其六 蘭露
曉綴珠圓,暮凝玉潔,瑩瑩欲墜還輕綴。沾來葉上作清愁,落于花底成幽咽。
莫嘆易消,須知暫結(jié),曾照蘭心一點(diǎn)熱。明朝縱使化春泥,也留痕跡香不滅。
其七 蘭魂
蕊落香殘,葉枯根在,此心未與流光改。縱然零落成塵埃,貞姿猶向青史載。
名允蘭馨,身承古態(tài),一生未負(fù)幽貞債。明年春到復(fù)蘇時,還從石畔抽新黛。
【編者按】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作者這篇詩文,作者這組《踏莎行·詠蘭》以七疊詞的形式,從蘭芽、蘭葉到蘭魂,層層遞進(jìn)勾勒蘭之神韻,堪稱詠物詞中的精心之作。開篇《蘭芽》以“石罅抽萌,苔痕護(hù)嫩”破題,既寫蘭生環(huán)境的幽僻,又暗喻其堅(jiān)韌品性。“不隨桃李爭春信”一句,立起蘭的孤高風(fēng)骨,“此身早許幽貞分”則定下全組詞的精神基調(diào),將自然生長與人格操守相勾連,起筆便見深意?!短m葉》《蘭苞》承接細(xì)膩。“翠展眉彎,碧裁燕尾”狀葉之形,“綠籜含珠,青房裹玉”繪苞之態(tài),皆以工筆見長。尤為巧妙的是,“與松為友梅為配”暗合“歲寒三友”意,“暗憶沅湘,曾隨騷客”則牽出屈原紉蘭的典故,讓物象與人文意涵自然交融。至《蘭花》《蘭香》,筆鋒轉(zhuǎn)向神韻?!安皇┲旆圩詢A城”寫花之素美,“一縷清芬,三分幽遠(yuǎn)”傳香之清遠(yuǎn),均避實(shí)就虛,以虛筆顯神韻。而“似訴生平,如懷素愿”更是將蘭擬人化,賦予其生命溫度,讓“幽貞”不再是抽象概念。收尾《蘭魂》最見功力?!叭锫湎銡?,葉枯根在”寫生死輪回,“此心未與流光改”點(diǎn)出精神永駐,末句“還從石畔抽新黛”以新生作結(jié),既呼應(yīng)開篇蘭芽,又讓“幽貞”的品格獲得永恒性,結(jié)構(gòu)圓融。整體而言,組詞格律嚴(yán)整,意象連貫,善用擬人、用典等手法,將蘭的自然形態(tài)與君子品格層層剝解,物與志渾然一體。稍顯不足的是,部分詞句如“貞心已在根苗內(nèi)”“香魂自繞云根畔”稍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意象托出,意境或更深遠(yuǎn)。但瑕不掩瑜,這組七疊詞既見詠物之精,更顯人格之美,在傳統(tǒng)詞牌中寫出了新意與深情,推薦共賞?!揪庉嫞嘿F州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