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房前屋后(散文)
房前屋后,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不知是否是因為念的小學一年級課本這句話啟發(fā)了父母,他們把書本里的啟蒙句子變成了現(xiàn)實。沒有房蓋的地方都是田園風光,房屋在嫵媚的綠色中搖曳,綠色多情地簇擁著房屋,曾經,父母活在樸素的詩情畫意里。
一
1952年,父母冒著戰(zhàn)火,從朝鮮新義州,回到鴨綠江這邊,回到老家。
那時,我父親就因傷寒而患了嚴重的腿疾,行動不便。為了在村中選一處房屋,他很費心思。全村一千幾百戶,村中心的房屋價高,“打工”掙來的錢根本不夠,于是看上了村東北的地兒,那里還未形成完整的群落,靠半山根,房子雖舊,但尚可住人。關鍵是,父母考慮,近乎野外,房前屋后,空閑的地兒比較多,這是父母力所能及的范圍,可以見縫插針,補種一些作物,給生活添補一些。而且父親還要侍候我爺爺,前后兩幢房,也比較方便,于是,五六年后,終于忍痛出手,幾乎花掉打工的錢,買下了住宅,扎下了根。
人說,有了房子,就可以安居樂業(yè),我父親則是以安居足食為目標。我不知父親是否讀過《道德經》,懂得“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他要按照自己的能力活著。
一個家庭,父母的閱歷,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那時并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樣的先進教育理念,我從父母那懂得了量力而行,量入為出,盡管是朦朧的意識,卻已經讓我成熟起來。上學時,母親把一條舊毛巾穿了一根松緊帶,就成了我的第一個書包,我很滿意,愛不釋肩。
到了我稍大懂事,我就是感覺我家前后就是一個園子,我家在北街的西頭,院墻外有一棵大楊樹,是從墻基地下拱出的苗子而長大,也成為北街的一道風景,每至春夏秋,我家門口就是鄉(xiāng)親鄰居的聚集場,給父親帶來了無比的歡樂。盛夏,有蚊子,他總是從屋后的北山割來蒿草,在楊樹下點燃一堆堆篝火,升起裊裊的香煙,蒿草味彌漫北街。靠近野外,卻一點不少煙火氣。
二
每至春季,父母就開始打算了,忙活起來。
夜晚,父母的對話,都是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著哪里種什么豆,哪里植什么瓜苗,什么地方插什么秧,這是他們在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理想。這樣的夜晚主題,是快樂的,在美好的規(guī)劃里,超前地享受了理想在秋天帶給他們的幸福感。
在父母那一代,只要有一塊地,就可以生出理想,不是自己要成為什么人,而是怎樣讓生活過下去。所以,到現(xiàn)在,我還是能夠理解村子那些上了年歲的老人,湊在一起講得最多的還是哪塊地種什么好,種什么沒出息。講到1960年,河沿地收了一墩地瓜,有十來斤,他們的眼睛立刻放光。講到某年,一株玉米結了四個棒子,都顆粒飽滿,手比劃著無限粗。他們沒有離開農村老家,一樣不少濃郁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長在他們的土地里,年年蔥綠,年年收獲。
老屋的身后,母親隨便找?guī)赘竟饕揽吭谖莺髩?,下面就點上了四季豆和眉豆,也怪,那些牽?;ㄒ瞾頊悷狒[,順著棍子爬,每到盛夏,后墻就成了花墻。四季豆率先開花,初孕花最是好看,萌花時,是白色的,乳白潔凈,就像一粒粒的霰雪,但不覺冷意。不知何時,仿佛是過了一夜,就變成淡紫色,花蕊還是矜持地包裹著,做微開的樣子,瓣兒卷曲著,擁抱著蕊,就像藏了無限的心事。多么像母親過的這份日子,也藏了不少的心事?;ㄒ捕酶改傅男氖?,絕不盡情怒放。不幾日,如蝶翼一般,在我眼中,有風無風,花瓣都輕盈顫動,雖為紫色,卻盡顯清新雅致之美,花朵成串,密集地排列于從主干抽出的藤蔓之頂端,一看,就像一片紫色的花海撲到了墻上,再也退不回去。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品種的關系,始終呈白色的,在藤蔓上爬著,就像綴滿了流蘇,無限溫暖,呈現(xiàn)盛事景象。我都覺得,屋外比屋內好,出門就想去看一眼。
眉豆,我們這里這樣叫,結的莢是扁平的,一開始就是一身華貴的紫氣,是深紫,即使開始是淺綠的,也最終變成深紫。尤其是那些牽?;?,不知為何混進豆花之中,張開的喇叭狀的花兒,就像一只碗,我小時候叫它是大碗花,或紅色,或紫色,有的還是藍色的,也有各色夾雜的,它們繽紛多姿,但并不名貴,如果纏在豆花上,母親都要扯下來,防止欺負豆花。我不會干涉,因為我懂得母親為了生活,心中認為豆花比牽?;ㄖ匾獛装俦丁?br />
看了屋后墻的紫色花兒,常不禁想起母親總是穿著藍色衣服,多么希望母親也換成一身紫色的艷裝,也高貴起來,親手給母親頭頂鬢邊插上她種植的無名小花,珠光寶氣一會。
常常想,屋后,從來不見太陽,或許有余光,這些花兒便吸納了一點。都說,給點陽光就燦爛,可這些花兒沒有陽光,也燦爛地開,一點也不乞求,一點也不抱怨環(huán)境的惡劣,只要把種子交給土地,它就要開花,這是怎樣的品質?有時候想想自己,未生于富足家庭,不也照樣成長?不要扼殺自己的開花屬性,哪怕無人欣賞,也在為了一個豆莢豆角而努力。
不必讓人十分關注,安于自己的繽紛花事,就可以了。植于花盆,是精致的盆景,沒這待遇,也不耽擱生長開花。可能我說的這些花,一輩子都不會有人把它們放到花盆,做一次盆景,沒有光彩繽紛的機會,沒有轟轟烈烈的一生,從不遺憾,無法遺憾,它們根本不懂得這些復雜的事情。開過季節(jié),就落葉枯根,有什么可抱怨的。曾經站在花墻,癡癡地發(fā)愣,而后把位置讓給蜜蜂和蝴蝶,讓他們盡情地起舞。多少人的青春如此,有過花季,就不必刻意要求這個花季是牡丹組成還是豆花組成,純美地開過,不負自己的歲月,就應該銘記,畢竟曾經也開過花,抱過春光一抹。
三
屋后的地,礓土底子,三指深就很硬,母親并不嫌棄,掃街的垃圾,掏出的雞糞,都倒上去,不知多少年把地也養(yǎng)肥了。只要有個空缺,母親都要點種上點東西,母親說這樣養(yǎng)地力。我想可能是植物的根系可以鉆進去,開掘疏松硬土吧。執(zhí)筆寫這篇散文,我想起我來江山建立“東籬采菊”社團,開始也是一片荒蕪,只有幾人,也不出幾篇精品,但荒蕪的園地更需要用心播種,很多作者就是一粒粒東籬的種子,扎根東籬,終于把東籬養(yǎng)成了一片沃土。母親的行為,啟發(fā)了我,我想像母親那樣,好好培育培養(yǎng)每一粒種子,讓種子不棄這塊土地。
父母的房前屋后沒有“籬”,我給東籬這個文學社團插上“籬”,編織一個像模像樣的田園。這是不同。我相信這樣的情感情趣因果邏輯,在生活中發(fā)揮著意義。
院墻下,插上幾墩西葫蘆種苗,掛一根稻草繩,藤蔓順著攀爬,裝飾了石墻。旮旯角,植上幾棵向日葵,向陽花開,一片黃色,給小家?guī)頊嘏母杏X。冬日里的夜晚,一笸籮炒好的葵花籽,散發(fā)著幽香,串門的鄰居抓一把,也有了陽光般的話題。屋后有個小園子,因為亂石很多,父母終于收拾好了,但下面還是有露頭的亂石,不能深耕松土,父親就在石縫里插上鬼子姜(學名叫“菊姜”),我們都叫它是“脆姜”,長到茂盛時,姜枝姜葉就把亂石堆遮住了,成了一片綠色的風景。秋末,采來脆姜,父母就在石槽里放進水,用竹掃帚搓洗,去泥去皮,刀切薄片,用魚湯(學名叫魚露)腌制一兩壇子,吃起來酥脆,咯吱咯吱的,格外下飯。吃不了,母親總喜歡盛上一大碗送給門口的鄰居。父親總不樂意,嘟囔說“知人家喜不喜歡”,父親的意思是拿不出手。母親總是默默地投以微笑。墻角有一棵木瓜樹,母親就在下面埋上幾粒山藥,讓山藥這種藤蔓植物爬樹,用母親的話說做個伴。每年都能挖出十幾斤根莖,還收獲不少山藥蛋(并非山西人說的土豆),常常吃這些就將就一頓飯,省了主糧玉米餅子。屋后一道散石堆起了散亂的墻,不高,父親知道母親有偏頭痛的毛病,就插上了金銀花,盛開的時候,也是風景,那叫一個多啊,金銀兩色交織,看著悅目,感覺自己從未經歷過貧窮。尤其是鄰居,跟母親學會了,時不時來采上一籃子,每日早飯熥水喝,據(jù)說清火解毒,還記得,我高中畢業(yè)下田干活,中午送飯到地頭,我的水壺里就盛著金銀花水。后來,居然全生產隊的人都喜歡喝,就安排母親煮金銀花水,派人挑上山,大家都喝。母親也笑逐顏開,隊上每次還給4個工分,為我家的經濟帶來金銀花色,雖不如真的金銀珍貴,但一種好心情,勝過擁金有銀。金銀,在父母眼中都是拿來做比喻的,不敢奢望。我母親喜歡夏天,因為夏天,她可以在大忙時節(jié)掙4個工分。她滿足得很,但不說,默默地干,心中盤算著,年底可以少欠生產隊幾個錢,甚至有可能扭虧為盈。
記得最多的是在邊邊角角都有葫蘆蔓子,藤蔓結了小葫蘆,母親很耐心,找一塊石頭托起,或在墻縫插一根木棍,然后薅一把草放上去,再把小葫蘆放上去,減少磕碰,每年收獲的葫蘆不下五六十個。那時舀水舀面舀黍米,都要用到葫蘆瓢,母親串門,總是帶兩個瓢,就像見面要有個見面禮。這種禮尚往來,也感染了我,有恩用情,總要想著回報,不能讓人感覺自己不知禮。其實,母親就是不送葫蘆瓢,在鄰居心中,口碑也很好,從不與人臉紅。母親沒有文化,但知道,上門帶禮,帶著笑,總比空手好。平民交往,不講大道理,但在乎小禮節(jié)。禮多人不怪嘛。小孩子,行禮,在于父母叮囑,更在于父母的行動感染。家教,不是一句句嘮叨,而是價值觀的無聲滲透。
四
為了給一家人每日做可口的飯菜,母親用行動告別“無米之炊”,能插一株苗的地方,她都不肯留下空白。栽一株地瓜芽子,培上像饅頭一樣的小土堆,秋收下來,怎么也能得五六十斤地瓜,口味非常好,比隊上分的地瓜好,我喜歡吃,如果沒有了,我就不愛吃地瓜了?,F(xiàn)在想想,這多么為難母親,可能是母親栽的,味道就不同了。就像吃紅薯,一定要吃“芋老人”的。在邊角地,撒上幾粒高粱種子,成長時,扎個稻草人,屋后就有了生動的風景。尤其是到了端午節(jié),我們這吃不上糯米粽子,母親就用玉米筒,裝高粱米,填上幾個大棗,真的吃不夠。每每想起,好像口中還有高粱米味。母親是把飲食做成文化,叫“母親牌”,別人做不出那個味。
為了讓一家人吃出味道,母親去鄰居家剪下幾根香椿枝子,一年就長大,每年春天,我們家就有鮮蝦醬熥香椿這道菜,雖然母親不舍得打一個雞蛋進去,但會拌上玉米面,母親說,玉米面和雞蛋黃一個色,差不多。實際上差遠了,母親眼中,形似等于神似。如今,我還喜歡這道菜,雞蛋有的是,但我還是喜歡用玉米面摻進去,那是一道異香啊,是母親的特別創(chuàng)制。
曾經的日子,很困窘,母親還很愛花,但房前屋后那點地,一旦插上種子,長起來開,空間就幾乎沒有了。母親弄來夾竹桃種子,在不成型的小路邊撒上,父親并不同意,母親說,夾竹桃驅蛇。就是蛇行時聞不得夾竹桃的味道,避而遠之,于是父親就不再反對。我知道,母親愛花,沒有牡丹,沒有芍藥,這等名貴的花種,但夾竹桃也是花,帶著“竹”字的濃郁,蘊著桃花的嫵媚。塵世間,最美的花,誰也說不上。只要喜歡,就是好花。母親就曾掐一朵牽?;ú逶隰W邊,這個鏡頭一種閃動在我的記憶里。那時,除了家中有梔子花,再就是夾竹桃花,都不名貴,卻依然在腦中活色生香。如此說來,母親也有過“花樣年華”。曾經的花樣年華,沒幾年,都成了一場夢。有過這個夢就好,畢竟留不住。活著的最好狀態(tài),是有自己的喜歡。
父母的世界并不大,也就是房前屋后。他們熱愛生活,在艱難的時日里,總不放棄養(yǎng)活自己的每一點希望,他們是富有的,我總覺得父母已經擁有了一個非常闊綽的大莊園,他們是這個莊園的主人,是主宰生活的強者,也是浪漫者。想起“房前屋后”,都是綠色的詩,比陶淵明的“東籬下”只能采菊,闊綽多了。
當下有一句最鼓舞人心的話——夢想有多大,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我的父母沒有趕上能給他們大舞臺的好時代,只能自己搭建自己的舞臺。房前屋后,是父母的生活舞臺,他們用綠色起舞,在貧窮的日子的底布繡上了最美的圖案。感謝父母贈我一幅永不褪色的綠色風光圖。
2025年7月5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