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高考禮儀漫談(隨筆)
高考結(jié)束后,扁擔女孩獨自一人挑著行李,從容自若走出學校,與夾道接考的鮮花彩帶,父母身著旗袍,手舉葵花的情景,形成強烈反差。理所當然,不慕虛榮的女孩,體現(xiàn)出的自信自強精神,迅速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贊揚。相反,家長、學校的迎接儀式,卻受到詬病,稱大可不必。怎么說呢?我感覺有失偏頗。
人生漫長,但轉(zhuǎn)折只有幾處,比如18歲,比如結(jié)婚,如今知識改變命運,已成為社會共識,高考禮儀和成人禮、結(jié)婚禮同樣被重視,因此,舉辦考生接送儀式,我認為,無可厚非。
父母殷殷祝福兒女,答卷滿分,金榜題名,策劃的儀式,只要適宜,絕無不妥。
現(xiàn)在,高考前學校舉行百日誓師,激勵考生爭分奪秒;考前,校長身著紅色服裝,率班主任校門口與考生擊掌而別,同樣是高考禮儀。
其實,扁擔女孩無意中所做的,也是一種告別寒窗母校的儀式,別開生面交出的是一份人生路上的答卷。
40多年前,豫北延津縣的高考生,都是從家背干糧住校的,干糧是黑面窩窩,考試那天一位農(nóng)村考生父親,竟然送來36個煮熟的雞蛋,老農(nóng)說,六六三十六,大吉大順。烈日炙烤下,兒子出來,平生第一次,大字不識的老農(nóng),給了高考兒子一個西方式的大擁抱,連讀書的兒子都措手不及。孩子北大錄取。這是當年老農(nóng)給兒子的高考禮儀?,F(xiàn)在看微不足道,當時可足夠的奢華。兒子叫劉震云,后為著名作家,現(xiàn)為正廳級的河南省文聯(lián)主任。小說《塔鋪》有講述。
如今,且不說社會文化觀念早已大大改變,況物質(zhì)極大豐富,40年前生活處于貧困線下,溫飽都是奢侈的老農(nóng),尚有高考儀式之舉,今天即便隆重、熱烈,何錯之有?
今年我孫子高考,我堅持要去送考,兒子有車,我去純屬畫蛇添足,但感覺如果缺席,自己的人生總有遺憾,試想孫子婚禮,如果我健在,沒有參加,和高考不一樣的道理嗎?
直到兒子最后講,我到場很可能會增加孫子的考試壓力,這才作罷。于是,我反復囑咐考前一天,一定精心檢查車輛,確保萬無一失。但是,兒子并沒有開他家的車,借了朋友的,我恍然大悟,兒子車牌照的尾號268,朋友的是566。高考分268誰不諱莫如深,而566本科勝券在握,這是他們兩口的美好祝愿。
章含之是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釗的養(yǎng)女,曾是毛主席的英文家庭教師,著名外交家喬冠華的夫人,熱烈喜慶婚禮上,因為錯把裝白開水的茅臺酒瓶,拿來待客,濃烈醇香的酒成了淡而無味的水,以后二人仕途失意的日子,成為章含之終生解不開的心結(jié)。同樣,既然高考送考,已奉為了嚴肅的禮儀,那就要任何細節(jié)都不能閃失。我兒子用心良苦。
高考過后考生和家長焦灼的等待,成績一旦公布,成為親戚朋友的關(guān)注。似乎不問問對方“你家孩子咋樣?考了多少分?”就顯得漠不關(guān)心,缺乏人情。其實當今社會的諺語是:英雄不問出處,高考不問分數(shù)。原因是,分數(shù)高的家庭可能有炫耀之嫌,分數(shù)低的有慚愧心理,因此互不攀比,互不嫉妒、互不打擾,也是高考文明禮儀,也是對考生和其家庭的尊重與禮貌。
筆者的朋友圈大都同齡,參加工作的工齡相差無幾,但學校、機關(guān)、企業(yè)退休,養(yǎng)老金卻不盡相同,記得起初,大家愛相互詢問,打聽,有的沾沾自喜,有的怨天尤人,有的抱怨不公,一段時間大家都不愉快。這次幾個人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參加高考,俗話說,隔輩親,過去聚在一起,他們的學習,是津津樂道的話題,可是高考后大家都自覺回避守口如瓶,不談分數(shù),閑聊依然和諧融洽,這是智慧。
幾天來,網(wǎng)上熱炒扁擔女孩的分數(shù),其實,女孩根本沒有公布,我認為,如果真的敬重她,最好不要以訛傳訛。扁擔女孩的內(nèi)涵,在于自信自強品質(zhì)的優(yōu)秀,因此,關(guān)注女孩今后的路,遠比猜測議論這次高考的分數(shù)更重要。
魯迅先生的文章犀利、深刻,我們暫不賞析,且聽先生《立論》里的故事:某家人生了孩子,滿月儀式,一人說,這孩子會發(fā)財。主人感謝。一人說,這孩子要做官。主人感謝。其實,當官發(fā)財都是禮儀詞,未必成真。另位說,這孩子會死。遭到痛斥。實話實說,但有悖場合情理。
高考前后,文明禮貌,講究禮儀,不打擾,不議論,祝??忌?,才是家長由衷歡迎,由衷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