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楓】荔枝說(隨筆)
近日,央視熱播的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真真火了一把。
據(jù)說這部電視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小說《長安的荔枝》,該書講述的是大唐天寶年間,上林署九品小官李善德接到一項(xiàng)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將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的新鮮荔枝運(yùn)送到五千里外的長安,以“一顆荔枝”窺見大唐官場文化,兼具歷史考據(jù)與戲劇張力?,一經(jīng)出版即在讀者中引起反響,好評如潮。
不怕笑話,自己是從豫東農(nóng)村走出來的70后,第一次知道荔枝這個詞,還是源于杜牧的那首詩《過華清池》,“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庇浀卯?dāng)時老師引用《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睘橥瑢W(xué)們解讀這首諷喻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shù)效果,精妙絕倫,膾炙人口。詩是好詩,但是什么是荔枝,沒見過,不知道長什么樣子,更別說品嘗了,當(dāng)時的老家農(nóng)村集市除了本地的櫻桃、杏、桃、蘋果、梨、葡萄之外,好像沒有舶來品像香蕉、菠蘿、荔枝售賣,以至于好長時間對于荔枝的聯(lián)想,只能停留在那首詩里面。
后來,讀到了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簡略精練的文字,讓我這個井底之蛙對荔枝有了初步的認(rèn)識。他在圖序中寫道:“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tuán)團(tuán)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shí)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shí)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边@篇序文實(shí)為荔枝圖畫寫的說明,其說明對象是荔枝。作者運(yùn)用說明從整體到局部、由外表到內(nèi)核的說明順序以及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層次明晰、詳略得當(dāng)?shù)孛枘×死笾Φ男螒B(tài)。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個字,不僅寫出了荔枝的出處、外形、味道,而且還寫出了摘下后短期內(nèi)的變化情況,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篇優(yōu)秀的廣告宣傳文案。
據(jù)了解,《荔枝圖序》作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夏,當(dāng)時白居易在忠州。荔枝自漢代開始種植,出產(chǎn)在廣東、福建等省,唐朝時在長江三峽一帶也有出產(chǎn),在北方難以覓到。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畫工繪了一幅荔枝圖,并親自為之作序。說真的,真要感謝白老先生,他的文字專門對“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的一個完美的科普。白老先生作為忠州的父母官,可能也是為了宣傳當(dāng)?shù)氐耐撂禺a(chǎn)而作《荔枝圖序》,圖文并茂,可謂用心良苦。
說到荔枝,不得不提及宋朝大文豪蘇軾,他當(dāng)年被貶惠州時,在他的《荔枝嘆》等詩詞多次提到荔枝。記得那首《惠州一絕》自己讀初中時曾學(xué)過:“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以說,那甜甜的荔枝多少慰藉了他失落的心,詩中也反映了他樂觀豁達(dá)的精神境界,也算是苦中有樂。畢竟,天下不如意,恒十居八九。也許,在蘇軾看來,那些被貶的日子里,孤獨(dú)、寂寞、痛苦、失敗,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品,而遇到荔枝則是莫大的欣喜。
好像二十多年前,自己進(jìn)城參加工作后,終于吃到了曾經(jīng)作為貢品的荔枝,這要感謝國家日益發(fā)達(dá)的交通網(wǎng)絡(luò),讓南方的荔枝不再是北方人望眼欲穿的奢侈品。作為消夏佳果,閑暇時來點(diǎn)荔枝嘗嘗吧,剝開粗糙的赤殼,瑩如冰雪的果肉沁著蜜露,輕咬一口,瓊漿迸濺,甜中微酸,真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用長作嶺南人”。是啊,如今美好的生活,猶如那荔枝般的甘甜,不是嗎?
202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