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云水禪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云水】鍋盔,時光里的溫暖印記(散文)

編輯推薦 【江山·見證】【云水】鍋盔,時光里的溫暖印記(散文)


作者:淡淡的云彩 進士,11069.8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45發(fā)表時間:2025-06-30 19:46:32


   自從在老家蓋房之后,每逢節(jié)假日,便迫不及待騎上電動車,風馳電掣般回到家里。周末早上,睡眼朦朧之中,就被街道上各種各樣的吆喝聲喚醒。其中,鍋盔的叫賣聲清脆悅耳,韻味悠長,就像優(yōu)美動人的歌聲一樣,深深吸引了我,也勾起了記憶中有關鍋盔的那些往事。
   從我記事起,奶奶就一直扮演著廚房舞臺的主角,主要負責家里一日三餐,以前日子緊巴,玉米是主糧。奶奶三天兩頭打玉米面攪團,蒸玉米餅,熬玉米粥,時間長了,家里人都吃膩味了。奶奶為了改善伙食,將少量麥面和玉米面混合在一起和面,烙鍋盔。由于玉米面缺乏粘性,就像頑皮的猴子,很難馴服,無論奶奶怎么揉搓,很難成型,好不容易湊合在一起,餅坯下鍋,經不起翻騰,待鍋盔出鍋時,已四分五裂,有點慘不忍睹。奶奶輕輕嘆口氣,無奈地搖搖頭。坐在一旁燒鍋的爺爺安慰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是你廚藝不佳,而是要用純小麥面才能烙出正宗的鍋盔。
   時間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土地包產到戶的政策猶如和煦的春風,吹遍千家萬戶,也充分激發(fā)了農家人的勞動積極性,田間地頭到處是辛勤勞作的身影。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們不再為吃不飽而發(fā)愁。夏忙結束后,奶奶看到糧倉里堆滿的一袋袋小麥,高興地說,夏糧豐收了,這下咱們頓頓可以吃麥面,不管是做手搟面,還是烙鍋盔饃,方便自由多嘍。
   奶奶勤快能干,做事有條不紊。清晨,當?shù)谝豢|陽光如同金線一般灑在庭院里,奶奶已經打掃完衛(wèi)生,走進廚房開始做飯。她系上圍裙,先取出泡好的酵面放進盆里,然后舀兩碗面倒進去,一手端起水瓢慢慢加水,一手輕輕攪拌,水和面漸漸融為一體,面絮被奶奶快速攢成面團,面團在她手中翻滾、跳躍,揉面的聲音,富有節(jié)奏感,如同歡快的鼓點,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接著,讓面團靜靜發(fā)酵,等變成蜂窩狀時,奶奶倒入少許堿面,反復揉搓,再讓面團餳半個小時左右。我大惑不解,問奶奶,剛開始將堿面加進去,不是更簡單省事嗎?奶奶說,這可不能圖省事,通過二次發(fā)酵,面團才能變得更筋道松軟,麥香味才能被充分喚醒。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再次發(fā)酵后的面團變得光滑而富有彈性,泛著溫潤的光澤。奶奶將面團切成小塊,拿起一塊用手壓平,她的手法嫻熟自如,搟面杖在面團上均勻滾動,不一會兒,一個約三四公分厚的圓形面餅便展現(xiàn)在眼前。
   接著,奶奶雙手托起面餅,只聽“啪”的一聲,面餅平平展展落入滾燙的鐵鍋中,面餅和熱鍋親密接觸,發(fā)出“滋滋”的聲響,奶奶輕輕轉動面餅,再猛的翻過來,一股淡淡的麥香味散發(fā)出來。這時,爺爺抓起一把麥秸桿塞進灶膛,我想,火越大,鍋盔可能熟得更快。于是學著爺爺,準備再加一把麥秸,奶奶趕緊擺手制止,說烙鍋盔不同于煮面條,得用小火,否則,很容易燒焦。當我看到鍋盔上下兩面變成小麥黃,以為可以出鍋了,奶奶卻說還沒有熟透。隨后,她拿起一根筷子,快速在鍋盔上扎了很多小孔。我用疑惑的目光看著奶奶,她說,這樣做,鍋盔里外受熱均勻,熟得快。
  
   二
   爺爺看我急不可耐的樣子,就笑瞇瞇地說,鍋盔吃起來筋道酥軟,你知道鍋盔是怎么來的嗎?我搖搖頭。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吧。我一聽爺爺要講故事,頓時來了精神。爺爺一邊燒鍋,一邊講起關于鍋盔的前塵往事。
   相傳最早的鍋盔出現(xiàn)在商周時期,只不過當時沒有鍋盔一說。周武王積極伐紂時,制作了一種類似鍋盔的硬面大餅作為軍糧。秦國為統(tǒng)一六國,四處征戰(zhàn),秦軍行軍打仗,所攜帶的干糧容易發(fā)霉,于是軍中給每個士兵也配發(fā)這種硬面餅,直徑大、厚度足,每個重達約五六斤。讓人沒想到的是,這種餅不僅抗餓,而且士兵將敦厚瓷實的兩個大餅,分別用繩子綁在前胸后背,猶如盾牌,抵御敵軍的箭矢。由于其外形酷似頭盔,在鍋中烙制而成,被士兵戲稱為 “鍋盔”。這個名稱既形象地描述了鍋盔形狀,又表明了其堅固耐用的特性。
   爺爺續(xù)了一把柴火,又說起另一個故事版本。據(jù)說在唐代修建乾陵過程中,由于服役的士兵和工匠人數(shù)很多,他們常常因吃飯一事耽誤工期進度,受到懲罰。一位士兵情急之下將頭盔倒扣為鍋,將面團攤開,貼于內壁,放在火上烤熟,這種餅形似頭盔,反轉如鍋,“鍋盔”由此得名。據(jù)說清朝,左宗棠收復新疆時也曾將鍋盔作為軍糧。
   原來鍋盔歷史悠久,是作為軍糧而誕生的。我正在回味爺爺講的故事,忽然聽奶奶喊了一聲鍋盔饃熟啦,這才回過神來。親愛的奶奶不愧是烙鍋盔的行家里手,三翻六轉,動作自然嫻熟,再加上爺爺燒鍋有方,和奶奶配合密切,在不知不覺中,酥軟厚實、黃燦燦的鍋盔新鮮出鍋了。奶奶將鍋盔切成小塊,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各自拿起一塊咬了一口,頓感齒頰生香,一股熱乎乎的麥香味很快散發(fā)開來,傳至五臟六腑。
   父親最喜歡吃奶奶做的鍋盔,每次出門辦事,都要帶上好幾塊裝進布兜里。家里人好心勸他,鍋盔饃放久又干又硬,不要太苦了自己,窮家富路,出門在外最好買飯吃。他卻堅持說,這不是苦不苦的事,自己母親做的鍋盔最美味,即使不夾菜,吃起來也很香,讓人百吃不厭。一路上有鍋盔陪伴,感覺心里特別踏實,就像母親陪在身邊。
   奶奶做的鍋盔,不僅家里人愛吃,村里人也贊不絕口,特別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婦紛紛前來取經。奶奶古道熱腸,有求必應,將自己幾十年來的寶貴經驗毫不保留傳給她們。隔壁三嫂剛嫁給三哥時,烙的餅皮厚咬不動,三哥說吃起來太費牙,讓她向我奶奶好好學學。奶奶說三嫂可能是面餅放進鍋里沒有及時翻,導致饃皮厚。奶奶手把手教她,從和面到烙餅,每一步教得仔細,三嫂洗耳恭聽,學得認真。她反復琢磨,烙餅技術提高很快,水平幾乎和奶奶不差上下。對門的紅霞姐,性子急,凡事都講究速度,烙餅也不例外。她烙出的餅往往外焦里生,吃到嘴里黏糊糊的,還有一股燒焦的苦味。她很苦惱,說自己烙不好鍋盔,把糧食都糟蹋了,以后就只能吃蒸饅頭了。奶奶聽了,安慰她說,慢慢來,千萬別著急。還提醒她,烙鍋盔不能像三伏天龍口奪食,速戰(zhàn)速決。經過奶奶的再三點撥,紅霞姐烙餅時,不再著急慌忙,而是能靜下心來,每一步都用心去做,烙出的餅最終得到全家人的認可,她也很開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三
   街道最東邊住著翠花嬸一家,她丈夫得了肝癌走得早,丟下她和年幼的兩兒兩女,日子過得惜惶,加上她眼神不好,所以一家人在吃飯穿衣方面顯得粗糙邋遢。特別是夏秋兩季大忙天,翠花嬸只顧忙地里活,根本顧不上做飯。奶奶看著她的幾個孩子放學回來,吃不上飯,實在可憐。于是,奶奶在給我們家做好飯后,就去給她家?guī)兔?。無論奶奶做什么飯菜,四個小孩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一掃而光,尤其喜歡吃奶奶烙的鍋盔,一個個搶著吃。奶奶看翠花嬸的大女兒梅子心靈手巧,就教她烙鍋盔,在奶奶的精心指導下,梅子很快掌握其中要領,烙的鍋盔有模有樣,口感純正地道。從那以后,梅子就擔當起做飯的任務,一家人終于能按時吃上可口的飯菜了。翠花嬸感動得熱淚盈眶,逢人就說,自己家里窮,很多親人冷眼旁觀,對她家唯恐避之不及,但我奶奶不嫌棄,伸出了援助之手,給他們家?guī)土舜竺?。他們一家人永遠不會忘記奶奶的恩情。
   日子可能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翠花嬸的兒女們一個個長大成人,日子也越來越紅火。尤其是梅子,初中畢業(yè)后,為了供弟弟妹妹上學,南下去深圳打工,二十年后,弟弟妹妹也都已成家。前年她回到老家,在鎮(zhèn)上開了一家手工純堿鍋盔饃店,每天顧客絡繹不絕,生意火爆。雖然鎮(zhèn)上開鍋盔饃的店鋪有好幾家,但手工純堿鍋盔饃店僅梅子一家。
   關中人喜愛鍋盔,就像老鼠愛大米,寧可幾天不食肉,一天也離不了鍋盔。尤其是過紅白喜事,我們這兒有一個講究,都要上一道青椒肉絲,同時還要搭配鍋盔。鍋盔夾青椒肉絲,又辣又香,綿軟不油膩,簡直是絕配,讓人直呼過癮。
   梅子和丈夫不僅每天加工鍋盔,還要負責給各個飯店或各個村過事的人家配送鍋盔饃,從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更難能可貴,他們每隔一天,還要抽空將鍋盔饃送到偏遠村莊的孤寡老人家中。這些老人年紀大,行動不便,當梅子了解情況后,和老公經過商量,決定免費送鍋盔上門,無論刮風下雨,從不耽誤。老人們也深受感動,紛紛夸贊梅子兩口子心地善良,是難得的好人。前段時間,有人將梅子熱心服務老年人的視頻發(fā)到我們村里的群,得到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當我打電話詢問梅子這一善舉的初衷時,她說,我奶奶當年幫他們家度過難關,這種愛心一直感染著她,激勵著她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她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自己將來有能力時,將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如今,夢想成真,她有說不出的愉悅與滿足。時隔幾十年,梅子不忘初心,心懷感恩,并付諸行動,讓人深受感動。
   形如鍋蓋的鍋盔,敦厚樸實,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承載著深厚的情感。它以獨特的風味,征服了一又一代關中人的味蕾,溫暖著他們的記憶。任時光流轉,歲月更迭,鍋盔始終是人們難以割舍的舌尖美味,鄉(xiāng)愁濃郁,成為游子心中永恒的眷戀。
  

共 3575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一篇有關鍋盔,時光里的溫暖印記的優(yōu)美溫情散文。從作者記事起,奶奶主要負責家里一日三餐,因玉米是主糧,摻加少量麥面的鍋盔很難成型,直到八十年代土地包產到戶,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全家頓頓可以吃麥面。奶奶勤快能干,做事有條不紊。通過二次發(fā)酵,使面團變得更筋道松軟,做出的鍋盔齒頰生香,而父親每次出門辦事,都要帶上好幾塊,感覺心里特別踏實,就像母親陪在身邊。奶奶將制作鍋盔的方法傳授給村里人,隔壁三嫂和對門的紅霞姐在幫教之下,烙餅技術提高很快,水平幾乎和奶奶不差上下,而街道最東邊的翠花嬸一家,在奶奶的幫助下,翠花嬸的大女兒梅子學會了鍋盔的烙制,給他們家?guī)土舜竺?,讓翠花嬸大受感動。奶奶所有的付出和給予都是那樣的自然、心甘情愿。二十年后,梅子回到老家,在鎮(zhèn)上開了一家手工純堿鍋盔饃店,生意興隆,考慮到偏遠村莊的孤寡老人行動不便,梅子和老公免費送鍋盔上門,將奶奶的愛心進行了傳遞,讓人深感敬佩。鍋盔,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也承載著深厚的情感,溫暖著人們的記憶?;貞?,是一種簡單的美,有關鍋盔的回憶,是煙火味道歲月的真實寫照,帶著暖心的溫度與飽滿的溫情。可以說,有少少思念,就會有多少溫暖。奶奶用一顆感人的心,滋潤著世間的真善美。文章語言樸實生動、真摯動人,抒發(fā)出作者對于奶奶的懷念之情。謝謝淡淡的云彩老師帶來的美文,祝老師創(chuàng)作愉快,分享更多佳作?!揪庉? 陶桃】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陶桃        2025-06-30 19:51:15
  鍋盔,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也承載著深厚的情感,溫暖著人們的記憶,寄托著作者對于奶奶的懷念之情。謝謝淡淡的云彩老師帶來的美文,祝老師創(chuàng)作愉快,分享更多佳作!
2 樓        文友:陶桃        2025-06-30 19:54:05
  有少少思念,就會有多少溫暖。奶奶用一顆感人的心,滋潤著世間的真善美。可喜的是,奶奶的愛心得到了傳遞,讓人大受感動。祝淡淡的云彩老師夏安快樂,陶桃敬茶!
3 樓        文友:灌園癡叟        2025-06-30 20:51:52
  鍋盔為媒情為線。唇齒留香心亦暖。云彩老師的這篇散文好棒!既見證了改革開放前后關中農村的兩重天變遷,又通過奶奶與鍋盔的故事,傳承賡續(xù)了助人為樂尊老的愛心美德。以小見大的主題躍然升華。學習了。
4 樓        文友:鄉(xiāng)笛        2025-07-01 08:32:08
  鍋盔,是舌尖上的一劑美味,各地均有。但文中的這一美味更為芳香,更為可口。文章構思巧妙,層次分明,敘寫細膩,情感真摯,感人至深,引人入勝,讀后受益匪淺。好文章,學習了。
5 樓        文友:華為        2025-07-01 08:59:28
  鍋盔既是美食,又是親情的升華,鄉(xiāng)愁的浸潤。品簽社長的佳作,感悟多多,向老師學習!
文章是心靈的窗戶,以文發(fā)聲,以文生情,以文為友,相伴終生!
共 5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