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滄州攬勝(散文)
一
到了“滄海之州”——滄州,我被她的地理形勝吸引了,但我不敢隨便就調(diào)遣幾個形容詞來描述,我不能說“山清水秀”、“山川相繆”、“山川表里”……解讀這座渤海之濱的城市,只能觀水。山,都被滄州的水推送到很遠,成了觀水的意象背景。中國北方缺水,而滄州卻偏偏是被水潤澤而成,不知滄州之名有誰第一個叫出,這個“滄”字,將水之浩淼盡收,要比南國之水來得更有氣勢。
“一馬平川”這個典故最早見于蘇軾的《游徑山》詩,句曰“勢若駿馬奔平川”,說的是蘇軾看到杭州余杭的地貌而獲得山勢涌動之貌,不禁贊嘆。而真正稱得上“一馬平川”的,滄州名副其實。
這滄州,東接南湖,西依京杭大運河,背靠南川古渡,是被水簇擁的城市。要攬勝,可站在南湖靠北的湖中島嶼,水秀如仕女香袖,一擺一拋,擺的是運河九曲川流,拋出的是一個南湖。這番“水貌”,盡顯嫵媚。水若錦帶,更像緩緩旋轉(zhuǎn)的舞裙,被風(fēng)撩起的襟裾,綽約多姿,運河在滄州,做風(fēng)生水起之勢,要面對抒情,總是逃不開婉約的風(fēng)格,盡管想到滄州的“雜技之鄉(xiāng)”、“武術(shù)之鄉(xiāng)”吳橋,運河及支流水系,也像舞棍弄棒一般,卻都是慢動作,感受不到其凌厲生風(fēng),很有表演的韻味和風(fēng)情。
踏上南川古渡口的九孔橋,唯見大運河南段如巨龍蒼茫,不見川流,為何生出一個“南川”?這就是滄州的獨特文化?。〈筮\河穿行滄州地界全長216公里,是運河最重要的節(jié)點城市,也是最偏愛滄州的一段水路。因開鑿大運河的時代不同,先后出現(xiàn)了北段(東漢末年開鑿的“平虜渠”)、中段(隋代開鑿的永濟渠),到清代,運河南移,出現(xiàn)了大運河南段,也誕生了“南川”“南湖”等地理概念。東西南北中,只是方位詞,在滄州,也被賦予了運河變遷的連綿而奇崛的歷史,足見滄州文化之細之美。即使在方位詞里轉(zhuǎn)向迷路,也無妨,就順著運河走南闖北吧。意大利的威尼斯是水中之城,我覺得是袖珍型,而滄州更是水中之城,卻是有著拖曳水勢的大格局。
在秦漢幾以前的文獻中,“河”專指黃河,其他的河流被稱“水”。其后,河的意義廣泛化了,大運河就是這樣。我想,為何全長大約1800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到了滄州段,卻被稱“川”?
“川”,其古義強調(diào)河流的形態(tài),沿谷婉曲,尋洼布流;“河”側(cè)重于水域的地理范圍,漫地磅礴,流光溢彩。“川”,形容源遠流長,水流多變;“河”,側(cè)重形容波瀾壯闊,流域開闊。所以,我們可以說“川流不息”,說“江河萬里”,中華文化,審微辨毫,可謂“精深”。一個地理名詞也帶著形容的內(nèi)涵,語法詞性不足以說清。大運河滄州南段,做了繁復(fù)的彎道設(shè)計,據(jù)說,有200多處的曲折回環(huán),仿佛是在大地舞臺上反復(fù)走著很多次的8字舞步,構(gòu)成了別致的弧線美。如此,可以減緩水流速度,減少激流隱患,特別是為了漕運碼頭的建設(shè)(現(xiàn)存11出古渡碼頭),滄州運河,不僅僅是川流不息,更含有漕運不息的繁榮意義,體現(xiàn)出高度的水利工程美學(xué)智慧。
不過,我還是深入地想,滄州無山,不敢稱“山川獨秀”,但在豐富的水系上,要獨創(chuàng)一篇“秀水”華章,來彌補少山的遺憾。滄州人,硬是將一點遺憾彌補成飽滿的水系風(fēng)景,真讓人為之贊嘆。
二
“南川”在滄州,成了一個可以生出風(fēng)景的母體。南川老街,南川古渡,南川樓……還有南川匯聚而成的一個湖——南湖。“南川”是地理流域名詞,但這個名詞本身就深含人文的力量,人工開鑿,也能人工改變流域的風(fēng)景。
一開始,我撲向滄州而去,是因為《水滸傳》里的第十回《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的故事,想去尋找當年的那座山,那個廟,那個草料場,還有一代英杰林教頭?,F(xiàn)今的滄州無山,哪里有曾經(jīng)的影子?該回書的第一節(jié)是“林教頭滄州遇舊知”,那相遇在滄州何處?說實在的,我尋找一頓,大失所望。但也有了發(fā)現(xiàn),彌補了我知識上的貧乏。
原來,北宋時期,滄州屬河北東路,領(lǐng)清池、無棣、鹽山、樂陵、南皮五縣,這山神廟就在無棣,今天的無棣歸屬山東。北宋的無棣歸屬滄州郡,怪不得在今天的滄州怎么也難找林沖的痕跡。英雄不問出處,英雄遭難我們需要知道在何地。不知滄州博物館是否把這一段傳奇給保存下來。當年的英雄,從逆來順受到奮起反抗,是在滄州完成的;今天是滄州,是從默默無聞到華麗轉(zhuǎn)身,才是更精彩的看點。滄州有著英雄情結(jié),吳橋雜技與武術(shù)還是滄州的名片,成為特殊的非遺。僅明清時期,滄州就出了1937名武舉人、武進士,這個數(shù)字真的是空前絕后,享有雜技武術(shù)歷史美譽的今天,更有無數(shù)的滄州英雄,才把滄州建設(shè)得如此美麗,滄州永遠有著英雄的力量,其基因就在運河的血管里。古書說“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完全可以用來特指滄州。古大運河是繁衍武術(shù)英雄的搖籃,繁忙的漕運,需要滄人護鏢,那些外地的鏢局到滄州地界也有“鏢不喊滄”的習(xí)俗,如此江湖地位,更成為滄州人的驕傲。
真不敢開個玩笑,在滄州人面前擺個花架子,弄幾下拳腳招式,那我就抒情吧。在滄州,可生出多少俠肝義膽,滄州文化已經(jīng)熏染了我,走在運河岸上,腳步也自覺鏗鏘起來,不敢隨意漫步了。
一川生英氣,千水潤滄州。面對川流浩蕩的滄州,我有了靈感,愿把我心中的贊美留在我的滄州一游里。據(jù)說詩仙李白曾到過滄州,但未見有詩句留下,那我就不怕在詩仙面前獻拙了。
滄州的水勢形勝,讓我想起“百川東到海”,可滄州人并不急于放逐這條大川進入渤海的懷抱,千川匯聚,給了滄州一塊碧玉般的湖泊——南湖。
三
5月9日,正是初夏之始,我站在南湖岸邊,忍不住環(huán)湖而走。一色乳白的漢白玉欄桿,鑲嵌了一塊碧玉,我想丈量這塊玉多大,這是怎樣的不可能,南湖水面面積是13公頃,是西湖的三分之一大小,更顯精巧。風(fēng)景無礙,我盡可收入眼底。
滄州南湖,滋養(yǎng)出賽過江南的水汽霧靄,此時,煙雨朦朧,有時細雨斜飄,沿岸的柳枝,隨風(fēng)起舞,仿佛要和這細雨聯(lián)袂演出一幕第二版的“江南煙雨”,細雨不肯把湖面打皺,只細細縫織一襲輕紗。不見落花,岸邊柳絮柳葉也有意,“來去逐船流”,(唐詩人儲光羲句)湖內(nèi)畫舫并不急于尋找方向,沉浸煙雨中,一陣煙雨包裹了畫舫,卻還是無法控制畫舫沖出煙雨的浪漫。那船長滿了古韻,就像從唐詩宋詞的意境中漂來,漫游又躑躅,莫非還在等一個游客?是等我?我擺擺手,有誰看得見,我只是不能不自作多情起來。秦觀曾吟“無邊絲雨細如愁”,仿佛就是為此時的南湖而作,這煙雨閑愁,正是我想要的,生怕煙雨看到我用雨披雨傘遮住,遮住等于逃避,相當于不喜歡,便把自己置于其中,我想要一個“你中有我”的意境。那些見我這般冒雨巡行的游客,也驚訝,我想,轉(zhuǎn)而應(yīng)該給我一個“浪漫行者”的頭銜,做個三毛第二。
攬勝,如果只是理解為盡收眼底,還是膚淺了些,最好的攬勝,是把自己放進去,游弋于其間,獲得“我亦勝景”之妙,不必佳釀,我也沉醉。
煙雨也驚起了湖心島的鳥,一群群翩然于湖上。島上綠樹更綠,莫不是為了襯托湖水之碧?在一個初夏,我不能奢望花紅繽紛,綠島在煙雨中不斷把水汽收攏起來,莫非是把這輕紗般的的細雨當作了錦衣玉裳,披在身上,美一美?多么會抓住機會啊,莫非綠島也看了王維“細雨如絲織”的句子,才有這番沖動?水光瀲滟晴方好,綠島也愛“空濛雨奇”的意境?莫非我來,這湖這島,為我演出?對我抒情?并非我自戀,而是細雨帶著靈氣來和湖島游戲。不知這南湖何時形成,不然會有多少名流騷客為之留下專屬的美詩麗詞……
其實,我有點不解,為何那么多的詩人,都是選擇京杭大運河的起點杭州,在西湖那觀景點,寫詩賦,怎么就不肯沿線走一走,把更多的詩詞歌賦帶給滄州?想到原因,我啞然失笑,原來西湖那有個西子……哦,原來西漢時期的鉤弋夫人(漢武帝之婕妤,河間人士)總在鉤弋宮活動,讓人不得相見,她連楊玉環(huán)“馬嵬坡”的履歷都不曾有過,“四大美女”榜不收,如此說來,西子是沾了出鏡率高的光,以至于詩人把個西湖當西子了。
在南湖,我做了一個仿詞,既然有“夢之藍”,那南湖就是“湖之碧”。轉(zhuǎn)回西岸,東南處一樓隱約在煙雨中,江南有“一層煙雨一層樓”之妙,這里的樓,仿佛是怕打擾了一湖碧水,躲在一角,看不到樓影投湖,但很想一把抱住,古人有“百頃煙村抱城郭”之觀,南湖處,煙村退遠,留足了高樓飛檐的空間,也留足了閣樓自照湖的靜謐。也許,設(shè)計者是出于“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考慮,突然覺得那樓就是湖水生出的一朵蓮。巧好,細雨有間隔,煙雨一層層剝離,層樓緩緩脫下裙幅,展現(xiàn)出曼妙的身段。感謝一陣湖生的夏風(fēng),為了我一睹風(fēng)采。哦,好意境?。≡瓉砟亲鶚敲志徒小扒屣L(fēng)樓”。喚來清風(fēng)曳湖水,總怕面鏡生赧羞。我還是禁不住詩意來襲,終于也理解了這清風(fēng)樓也多情如許!
四
滄州的樓,也在煙火氣里,轉(zhuǎn)身就被兩樓夾住,南川老街的風(fēng)景,都被兩樓看個遍。南有“南川樓”,北有“朗吟樓”,真?zhèn)€是——老街規(guī)模勝,雙樓氣象高。詩人請原諒我,改了兩個字,將詩句呈給雙樓。
先觀能夠代表南川文化主題的“南川樓”吧。這是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裝起來的樓閣,迎面也好,轉(zhuǎn)一轉(zhuǎn)周遭也好,樓的匾額,東西南北四門的楹聯(lián),成就了一部“樓書”。
南川樓,是一座明代風(fēng)格的古建,建成于明嘉靖年間,是滄州名樓?,F(xiàn)代又經(jīng)過整飭,煥然一新。就建筑本身看,木榫嚴謹,且斗拱體積偏大。具有簡潔明快、古樸雄渾、格調(diào)爽朗的鮮明風(fēng)格,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原屬運司官員和客商的休閑名樓,逐漸成為“鎮(zhèn)河之樓”。
樓呈四層飛檐,疊影翩躚。首層四處抱廈,斗折八角;二層為探歇山平座布局;三層則為重檐四角攢尖樣式;頂做鎏金寶頂。樓高約31米,拔南川之東,起南湖之波。早就聽說,在滄州,樓比山高。就是南湖那座島山也蹲踞在樓的視線里,默默無奇。因水生樓,才是滄州的特色。
特別喜歡這座名樓,雖不能和天下四大名樓媲美,但在渤海岸邊,富麗堂皇之勢,可奪頭魁。為表達喜歡,盡管細雨密匝,飛檐射水,我還是繞樓三匝,攝下了那些懸于樓楣匾額,記下東西南北楹聯(lián)。
匾額的主題詞是“南川勝覽”——登樓可覽盡二百里運河蜿蜒之貌,可惜當日閉樓,我不能一覽滄海形勝,只能于心畫一幅雄勝圖畫了。遇有遺憾,我總喜歡快尋辦法彌補,想這南川樓就想給我留一個謎語……
四字匾額,書法字體不同,別具風(fēng)采。尤其是那些匾額之詞,相當于給我們一個提綱挈領(lǐng),一下子便統(tǒng)攝了滄州地遼形勝?!疤祀H帆來”——帆影擁樓;“不舍晝夜”——川流之貌,人文頓悟;“鯨川春霽”——春雨過后,鯨川騰浪。我于夏雨霏霏之時觀之,錯過“春霽”,而得“跳珠”之趣;“形勝于斯”——登樓之人,何其幸哉!“德尊上善”——登斯樓也,閱水千里,養(yǎng)我德行;“國計民生”——居高臨下,當心懷蒼生;“放鶴盟鷗”——超脫世俗,志在逸趣;“晴川煦日”——唯此時燦爛,莫可錯失良辰好景;“超然物外”——紅塵遠遁;“坤靈聚秀”——大地為母,鐘靈毓秀。
之前見過這樣的短語,多以詞牌視之,唯覺纖巧而已。南川樓檐楣警語,字字如金,既有形勝之趣,更得人生睿言,讓我對滄州人文之厚重,產(chǎn)生歆羨之意,真想做上三個月的滄州人,日與運河行,時登南川樓,得滄州文化之精髓。之前并不真懂得“游學(xué)”一詞,在此體會加深,讓我有機會游學(xué)的話,首選之地放在滄州。
南川樓有楹聯(lián)20副,我原以為是古人遺存,粗讀楹聯(lián),便生如此判斷,及至我看小字介紹,方知這是滄州現(xiàn)代人的杰作,大為震驚。滄州,古來是武術(shù)之鄉(xiāng),今有樓宇楹聯(lián),我頓覺那樣的名稱是有失偏頗的,如今,南川之水,更釀精墨,人文氣息,撲面盈胸。試取一聯(lián)把玩,真的是妙筆生花,美不勝收。
此去朗吟樓不遠,風(fēng)月同清,勝賞寧無鳧舄過
復(fù)來高詠客應(yīng)多,蒼茫萬古,雄篇莫負鯨川游
——對面便是和南川樓結(jié)拜為兄弟的“朗吟樓”,命聯(lián)人,硬是把朗吟樓作為襯托。雙樓競秀,笑對視好,風(fēng)月輪流浩蕩,勝賞之時,不要懷疑,怎么說無人相陪?仙履不留痕而已。雄吟風(fēng)月要登斯樓,萬古滄州事,不必尋尋覓覓,都在眼前二百里鯨川里。
細雨之中環(huán)樓,有一對夫妻,大約新婚,也來這南川樓觀光,如我一樣,在每一副楹聯(lián)前都要留影,背景只取楹聯(lián)。我想這是為何?沒有打擾相問,我默默猜測。也許,婚禮的對聯(lián)沒有說盡他們心中無限事?也許,他們想沾沾這南川樓的光,愿愛情的川水川流不息?也許他們回家要挑選一副,建一個自己的愛情小巢,銘刻為聯(lián)?如果是這樣,我想指引他們?nèi)悄?,取下這一楹聯(lián):
水天原有主,借滄海一隅,為舒朗抱
風(fēng)月此無邊,起重樓百尺,待聳吟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