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齊魯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齊魯】父親那雙手(散文)

精品 【齊魯】父親那雙手(散文)


作者:吉言 布衣,327.1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230發(fā)表時間:2025-06-19 08:58:26

父親離開我們?nèi)炅?,每每想起他,就想起他那雙粗大的手。那雙手,已完全沒了正常的模樣:粗短的手指彎曲著,骨關(guān)節(jié)膨大的像糖葫蘆,指端平齊,指甲從來不用修剪卻總是長不過指尖,鋼幣厚的老繭布滿整個手掌,連荊棘都難刺進去,看起來像練過鐵砂掌。后幾年雖沒有從事重體力勞動,但在手心與手背的邊接處依然布滿細小的裂紋。每次吃飯,我看到他端碗握筷略顯笨拙地樣子,就不忍心再看。我知道,那是成年累月超強勞動的結(jié)果,他那雙手,承受過太多的責任與沉重。
  
   一
   父親十六歲那年應(yīng)征入伍,先是在沂水縣獨立營,兩個月后編入沂蒙軍分區(qū)警衛(wèi)營,不久,就“升級”到了鐵道兵團第2支隊線路第22大隊(鐵二師2團),從此開始了天天與鋼軌和鐵錘為伴的軍旅生活。我想,他的手之所以變成后來的樣子,與那段艱苦的生活有很大關(guān)系。
   父親到達鐵道兵兵團時,鐵二支隊各大隊正在搶修粵漢鐵路衡山至衡陽前后的橋梁和線路,當時衡陽才解放了20多天,廣州還沒解放。因為前方急需要作戰(zhàn)物資,修復(fù)任務(wù)大都是限定時間,父親所在團正在搶修的耒河木便橋,四野首長命令必須在21天內(nèi)通車。那時機械很少,運送土、石、鋼軌、枕木全部是肩扛人抬,甚至加工配件和打樁也靠人力施工。時恰逢陰雨連綿,父親和戰(zhàn)友們每天十幾小時冒雨在泥濘中扛石頭、扛枕木,趟趟都都是七、八十斤的負重,你追我趕一路小跑。父親剛滿十六周歲,力氣還沒長全,一天下來,腰酸腿沉,回到住宿處就一屁股坐下不想再多動一步,飯都不想吃。剛到湖南時因為沒發(fā)單衣,戰(zhàn)友們只好穿著濕漉漉的棉衣干活,夜間睡在跺一下腳就能踩出水的地板上,鋪的稻草像水泡過一樣,結(jié)果大部分人髖下長滿了疥瘡,走路都不敢邁步。
   粵漢鐵路復(fù)舊時,父親所在的二連在韶關(guān)整修鐵軌。因為天太熱,鐵路上的鋼軌膨脹的很多地方都脫離了枕木,鋼軌與鋼軌的接頭處甚至頂?shù)木砹孙灐8赣H所在的排負責撞鋼軌——先把鋼軌截去一段,將撞軌器卡在鋼軌上,然后用鐵錘擊撞撞軌器,把鋼軌接頭部位的縫隙撞得大一些。他們?nèi)艘唤M,一人按著撞軌器,兩人掄錘,十磅的鐵錘,一口氣就打三、四十分鐘。時值盛夏,頭上是火辣辣的太陽,腳下是烙鐵一樣的鋼軌,而那階段的鞋質(zhì)量太差,穿不幾天就成了破爛,一些同志只好赤著腳站在鐵路上,腳底板像是被烙熟了,連小腿都烤的難受,身上的衣服一天到晚像剛從水中撈出來。一天下來,胳膊和手震的麻木,吃飯時碗筷都拿不住。修建來鎮(zhèn)(來睦)段鐵路時,鋼軌短缺,上級決定將黔桂線廣西金城江以北至貴州都勻段拆下來應(yīng)急,同時從全國各地四處搜集。因為拆下和搜集到的鋼軌、配件型號不一,也不配套,師里為此成立了一個整軌隊,父親所在的鍛造班(鐵匠爐)被調(diào)到那里打制“魚尾板”(鋼軌夾板)。沒有現(xiàn)成的鋼板,就用廢鋼軌燒紅劈開代替,鐵匠師傅負責掌鉗制型,父親和另兩個同志負責掄大錘,一打就是十幾個小時,天天累的精疲力盡,收工時拖著身子回宿舍,早晨穿衣胳膊都抬不起來。
   抗美援朝期間,入朝后沒多久父親被調(diào)到師材料場擔任車工班班長,主要工作依然是搜集鋼軌配件和打鋼軌夾板。父親和戰(zhàn)友們天天冒著敵機轟炸,拉著雙輪小車到三華里地的安州車站去撿廢件。安州車站被炸的面目全非,鋼軌和各種配件到處都是,有時一天去撿好幾趟,遇到敵機轟炸就找個隱蔽處躲一躲。撿回去后,顧不上休息就立即挑揀、加工,鐵匠爐點燃后,直到晚上八、九點鐘才熄火。朝鮮的冬天特別冷,晚上站崗穿兩層大衣還凍得直哆嗦,打鐵時,凍僵了的手一會兒就震出血口子,找塊布條纏一纏,就又“叮叮當當”的干起來。
   1954年9月從朝鮮回國修建藜湛鐵路時,父親所在的一連在廣西玉林市西北一個叫鳴水的地方打隧道。開始的前兩個月,因為沒有鑿巖機,打炮眼就靠鋼釬鐵錘。王震司令員視察后調(diào)去了兩臺鑿巖機,但往外運送碎石還是需要人搬車拉。山洞打通后,父親又被借調(diào)去了師場務(wù)連,還是加工鋼軌夾板。那時父親已經(jīng)長全了力氣,原來用的八磅、十磅鐵錘覺得不過癮,干脆改用十六磅大鐵錘。師傅們感到父親干的太猛,一再囑咐父親“悠著點”,害怕父親累出毛病。
   那五年,可以說父親的手遭受了超乎生理極限的摧殘,埋下了后來“變形”的禍根。
  
   二
   去年春節(jié)前我去看舅舅,舅舅和我聊起了父親。他說父親晚年很幸福,前些年受了些累。還說在我們那里(山村)生活格外多出一些力。的確,1980年代以前的山里人家,生活全靠兩個肩膀兩只手,出門就上山下山,連手推車都用不上。湖(平原)里人說,在集市上,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是山里人——山里人走路腳抬得高,因為山路崎嶇不平,走起路來怕被石頭絆倒。
   父親說過,1967年到1975年那段時間,是我家最困難時期。那幾年,母親身體生病干不了重活,父親的身體也出了些問題,我和二弟都在上學,不但幫不上忙,而且還有一些雜項花銷;妹妹和三弟、四弟還很小,一家七口人的吃穿幾乎全靠父親一人忙活。父親每天拖著沉重的身子去生產(chǎn)隊勞動,就為了多掙點兒工分,而能掙工分的方法除了多出工外,就是勤墊豬圈多積肥和多出些力氣了。
   我們生產(chǎn)小隊在南山和北山頂上有八、九畝土地,也不知誰家的先人上去開墾的。南山上三畝左右,在海拔550多米的最頂端。南山懸崖以上的部分陡峭的近70度,連續(xù)折彎的“Z”形山路比長條凳寬不了多少,且腳下全是高低不平的亂石和打滑的沙子,平時徒手攀爬都很困難。我曾經(jīng)往山下挑過一次地瓜,平時能挑七、八十斤,那次挑了六十多斤腿就哆嗦的不成形,每到“Z”字的折彎處就必須換肩,否則扁擔兩頭的筐蔞就會碰到山坡上,腳下一滑就會滾落懸崖,多虧山坡上長滿了二、三十公分粗的赤松,關(guān)鍵時候會救你一命。我們生產(chǎn)小隊的大多數(shù)人家住在北山坡上,上南山時,要先下一段山坡,然后再從河底向上攀爬。社員們往村莊周圍和近處山坡上的田地送糞時,都是按天記工,挑多挑少全靠自覺,雖然也是很重的體力勞動,但還在身體的承受范圍之內(nèi);往山上送糞時,因為太過艱難,也為了激勵力氣大的人多挑些,就按斤計算?,F(xiàn)在,每當我想起當年父親他們挑著一百幾十斤,一步一步艱難往上挪步的情景,感到腿都發(fā)軟,泰山上的挑山工也不過如此。后來,干脆全部改用化肥,再后來,就把那幾畝地放棄了。北山比南山矮一些,山坡也比南山稍緩,但那上面的地多,土質(zhì)也好一些,直到現(xiàn)在還有人種著。往山上送糞都是在每天早晨的早飯前,那是大力士們逞英豪的時候,一些體力強壯的人每擔都在160斤以上,有的甚至能挑到200多斤;有的天不亮就起床,每早晨送兩趟,就為了那每百斤3分的工分(按工分值約合6分錢)。有幾年父親的身體不好,大隊根據(jù)退伍軍人優(yōu)撫政策,讓父親去了副業(yè)隊,但父親一直堅持早晨上山送糞。每次送糞回家,都是疲憊不堪的樣子,連話都懶得說。
   除此之外,父親還要干一些別家男主人很少干的家務(wù)活,其中最為費時耗力的是推磨和秋天切曬瓜干。
   我們的主糧是煎餅。煎餅的加工很費功夫:頭一天下午,將地瓜干用碾子碾成蠶豆大小后,或摻些高粱、玉米、麩糠之類用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起來,用石磨將浸泡好的地瓜干等磨成糊,再攤成煎餅。六、七口人的飯量,要磨一個多小時。我上高中時,要從家中帶飯,星期天的早晨就要磨二、三個小時。因為母親患病,平時推磨就由父親和弟弟承擔。父親每天推完磨后,顧不上歇息,抄起農(nóng)具就急急上工,所以,每天早晨要比別的男人多出一份力氣。
   三秋大忙季節(jié),父親更是辛苦。地瓜作為我們的主糧,種植面積占糧食總數(shù)的70%,地瓜收成的好不好,直接關(guān)系到來年一年的生活,因此,每年收地瓜時,都像是打一場生死存亡的戰(zhàn)役,在從白露到霜降后的兩個多月里,各家各戶大人小孩都在為切瓜干、曬瓜干忙活。每天傍晚以前,老婆孩子就像螞蟻搬家一樣,一趟一趟地將分的地瓜挑運到離家較近、事先選好的切曬瓜干的地方。我家每天能分三百多斤,我和弟弟很多趟都運不完,需等到父親放工后再去挑。運完地瓜后,有時晚飯都顧不上坐下吃,要趁著天氣好連夜將地瓜切成瓜干,并一片一片地曬好。用鍘刀切地瓜很危險,也很費力,一般都是由父親負責,我和弟弟負責晾曬,母親忙完了家務(wù)也去幫忙。月光好時直干到夜間十一、二點,實在切不完就只能等第二天。那個時節(jié),最怕連天陰雨,記得有一年連續(xù)陰天一個多月,各家有的用細鐵絲將瓜干掛在屋檐下,有的用鍋烙,有的用炕熥,結(jié)果還是吃了一年的霉爛瓜干,磨出的糊糊攤出的煎餅都黑乎乎的,一股苦味。因此,一遇到下雨,各家必須全力搶收,經(jīng)常是半夜迷迷瞪瞪地起來,點起燈籠拿上雨布就往晾曬瓜干的地方跑。那時,滿山滿坡燈火點點,像些小星星,可惜顧不上欣賞。
   父親在大隊副業(yè)隊時,蒸過饅頭,種過黨參和茯苓,后來又去了水利隊,帶著幾個社員修塘筑壩。那兩年的工作很有成績,他們將我們村的七、八條山溝全部砌上了一層一層的攔水擋土的石壩,并在淤積滿沙土的壩內(nèi)栽上了蠟條,對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那些攔水擋土壩還在,并依然發(fā)揮著作用。他們當年還挖建了幾個水池。記得在修建林場附近的水池時,父親的右手受傷,因為沒及時處理結(jié)果發(fā)炎流膿,他就用小鑷子夾著棉球伸進很深的傷口里清洗,當時看得我心里直打顫,而父親卻像是在給別人處理,一點兒也沒有痛苦的樣子。
  
   三
   父親年輕時,那雙手雖然粗糙,但很勤勞靈巧,他曾用那雙手創(chuàng)造出了令別人家羨慕的日子。
   我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篇課文叫《閑不住的手》,說南京路上好八連里有個李班長,一有空就拿著榔頭,帶上釘子,這里敲敲,哪里釘釘,忙個不停,戰(zhàn)友們親切的稱他為“閑不住的手”。老師問我們身邊的人有沒有閑不住的手,同學們有的說他媽媽是閑不住的手,有的說他奶奶是閑不住的手,我說父親是個閑不住的手。在我的記憶里,父親放下鋤頭摸镢頭,放下鐵锨扛扁擔,除了吃飯睡覺,很少見他的手停歇一會兒。
   母親說,我幼年是吃芋頭長大的。人民公社成立后,各家各戶的土地都收歸集體所有,只按人口給每家留下少量菜地和自留地。1958年,大隊里辦起了公共食堂,接著開始了大煉鋼鐵運動,各家除留下必要的勞動工具外,其余凡是帶“鐵”字的物件都進了煉鋼爐。那年,比我小一歲的弟弟剛剛出生,一歲多的我只好跟著大人一同到集體食堂用餐。那些大人們都勉強果腹的粗茶粗飯,那時的我怎能吃得下,父親便在上繳家中的鐵件時,偷偷埋藏下了一口小鐵鍋,又在巨石遍布的東山上開墾了一些比獨間房屋地基大不了多少的“镢頭地”,我就是靠那些地里種的芋頭熬過了幼年。那些小地父親種了很多年,記得我和弟弟跟著父親去玩時常在大石頭上爬上爬下坐“滑梯”。在一塊常年濕潤的小地里,父親還種過幾年旱稻,那可是我們那里的人家一般吃不到的東西。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家連樹葉都吃不上,甚至吃黃土,但我們家憑著父親的勤勞,雖然也吃糠咽菜,但還沒餓肚子。父親說,有一次他去沂南縣馬牧池趕集,中午餓了,就找了一個隱蔽的地方去吃帶去的兩個煎餅,剛打開包袱,就被一個“公家”模樣的人看上了,死纏著父親一定要把煎餅賣給他,說著,就拿出了一卷錢,他說那是他一個月的工資,全給父親。父親猶豫了一下,最后也沒賣給他,那個人只好怏怏地走了。回家的路上父親有些后悔,心想那人家里可能有難過的坎兒,賣給他或分給他一個就好了,說不定會救人一命。那時糧食、食物奇缺,市面上根本見不到,吃飯時如不躲藏起來,食物就會被人搶走。
   生產(chǎn)隊那會兒,為了多積些肥,冬天他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背著糞筐出去轉(zhuǎn)一圈兒,然后再去上工,有時凍得手臉黑紫,眉毛上都帶著霜雪。為了讓菜地肥沃,每隔一年,父親就讓放羊人給“臥地”。那時,各家養(yǎng)的羊白天由放羊人集中放著,夏天天長,放羊人會將羊群趕下山歇晌,有些人家就讓放羊人將羊群趕進自家的地里,利用羊群臥地,一百多只羊一、兩中午的拉尿,能頂上好多擔圈肥呢!因此,我家的菜園與臨近的相比,不僅蔬菜種類多,也總比別人家的好些,比如蘿卜、白菜,每年都比人家的大很多。有一年秋天我去菜園里收蘿卜,一墻之隔的三爺爺和我開玩笑說:“孫子啊,我拿三個換你一個行嗎?”
   可能是父親當過兵的緣故,容易接受新事物。別人家從不種的甜菜、萵苣、大苦菜等他都愿意嘗試一下。有一年他在生產(chǎn)隊鋤地時,發(fā)現(xiàn)了一棵西紅柿苗,拿回家后栽到花盆里,居然結(jié)了五六個。他將兩個留作種子,第二年在溝邊的一塊“镢頭地”里栽了幾十棵,棵棵果實累累,可惜不等全紅,就被過路者摘去,害的我們吃了一年炒青西紅柿。那時候西紅柿我們只在書本上見過。

共 7778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作者以父親的手為起筆,詳細追憶了父親生前走過的艱苦歲月歷程。父親十六歲就應(yīng)征入伍,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父親經(jīng)受了無比艱苦的軍營生活,導(dǎo)致父親的手超乎生理極限的摧殘,才有了文章開篇首先描述的父親的手變形的觸目驚心。五年的軍隊生活結(jié)束后,父親回到老家,為了養(yǎng)家糊口更是經(jīng)歷了牛馬般的種地勞動 ,因為是山區(qū),地處高處,無論是種地還是收割,都需要人工完成,勞動強度可想而知……作者娓娓道來的敘述,都是如此的形象逼真,一幅幅的畫面感似乎就在小編眼前不斷閃現(xiàn),令人心疼與揪心。正是因為父親這雙勤勞的雙手,才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生活,讓妻兒衣食無憂。父親有聰明頭腦,真正的心靈手巧,通過雙手不僅僅能干苦力,也能通過雙手制作各類生活用品與玩具等等,作者圍繞父親的手各類生活往事的回憶,字里行間充滿對父親的崇拜敬重與懷念!文章結(jié)尾部分的兩段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的確,父親的手是了不起的手,這雙手曾經(jīng)保家衛(wèi)國,這雙手曾經(jīng)為困苦的家庭在風風雨雨中掌舵,父親的手就是他一生光輝的履歷記載著酸甜苦辣,記載著發(fā)奮圖強的精神與信念。這篇文章題材豐盈敘述飽滿感人肺腑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長,編輯推薦賞閱?!揪庉嫞喝~華君】【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2506220003】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葉華君        2025-06-19 23:15:50
  吉言老師,抱歉。文章放出來這么久才補編按,社團沒有人干事了都是僵尸的存在,小編也為了生計太忙。感謝您辛苦的創(chuàng)作,您的父親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值得您驕傲一生。非常正能量的作品,文章已申報精品。
葉華君,成都市作協(xié)會員,東部新區(qū)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工,我有一顆善感而質(zhì)樸的心,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我的親人!QQ1052430610
回復(fù)1 樓        文友:吉言        2025-06-21 05:54:35
  華君老師辛苦!謝謝!
回復(fù)1 樓        文友:吉言        2025-06-21 13:02:12
  感謝華君老師百忙之中審閱!我曾看過你一篇利用工作之隙閱稿的文章,為了堅守這份愛好不容,辛苦著,快樂著,無怨無悔就好。
2 樓        文友:土木禾刀        2025-06-24 17:05:02
  情感飽滿,文筆細膩,值得品讀的佳作。
回復(fù)2 樓        文友:吉言        2025-06-28 19:18:37
  謝謝老師閱讀贊賞!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