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上新屋
一個地方、一個姓氏要能夠巍然屹立,聲名遠播,不光要有地利,更要有人才。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沒人,說話便硬氣不起來?!对鰪V賢文》說: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是有道理的。當然,讀了書不一定要當官,經商創(chuàng)業(yè)都能養(yǎng)家糊口、服務社稷,都有出息。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是也。但前提還是要讀書,才能出人才。
我們村出讀書人多的書香門第是上新屋。讀書不一定是富人的專利,窮人也可以,但肯定不那么容易。什么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掛角讀書,說的都是窮人,他們要讀書,條件是何等的艱苦!就算是上新屋的西萬,土改時劃了個地主,族人們私下里議論,也總是異口同聲地夸他勤勞節(jié)儉,沒過什么奢華日子。我母親90多歲時,仍記得“西老”為了節(jié)省染布的錢而常年穿著自家織的土布縫制的白褲子而被人笑話的情形。她還說,當時村里有個“三不像”:狀胡子(私塾先生)不像教書的,宗藩不像剃腦的(理發(fā)),西萬不像發(fā)財的。西萬就是西老,他一生勤勞節(jié)儉,積攢了一點錢就買田,燕子銜泥一般置買了一些田產。沒想到正好土改,劃了個地主,成了與貧下中農對立的剝削階級,成為專政對象,被區(qū)上叫去勞動改造。
西老老老實實去了,區(qū)上派給他的活是篩米。我們這里主產稻谷。稻谷經過推子加工后,大部分除掉了谷殼,成了白花花的大米??煽傆行┶ゎB不化的谷粒依然故我,躲藏在米堆里,雖然不多,但它披在身上的戰(zhàn)袍總是固若金湯,不愿意輕易脫下來,這就使煮熟的米飯會令人如鯁在喉,難以下咽。如果把它們一粒一粒用手揀出來,那就大費周章,很不容易。對此,農民們摸索出了吊篩篩米的門道,用以把谷粒清理出來。但這是個技術活,一般莊稼漢都干不了,干部們思忖這個剝削階級肯定干不了,成心殺殺他的威風。不想他原來是一個奉公守法、規(guī)規(guī)矩矩的老實人,從來不會作威作福,哪有什么威風可言?特別是他勤勞成性,各種農活都在行,沒有哪種能難住他。于是,一場讓人期待的農技展示精彩上演了。
那天,區(qū)上的干部們都早早來到了現場,要看一看該地主篩米怎么出盡洋相、難以收場。說話間,西老不慌不忙登場了,依然穿著他平時干農活的行頭,一雙赤腳,白棉布背心,白棉布半長褲,腰間緊緊扎著一條大布長手巾,赤裸的胳膊露出結實的肌肉,跟作田種土的老農沒有兩樣。而西老平時篩米都是一個人單打獨斗,現在突然那么多人圍觀,自然有些緊張,看得出他的光頭上有零零星星的細小汗珠浮現。但他轉念一想,肯定是區(qū)上等米下鍋,自己得抓緊干活。再說,就是篩個米,對自己來說,駕輕就熟,不過是小菜一碟,手拿把掐,小事一樁嘛,有什么好緊張的?!于是定下心神,氣定神閑起來。他掛好竹篩,端起籮筐里的半成品,倒進竹篩,粗壯有力的雙手牢牢抓住竹篩上面的把手,開始干活。
干部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西老,他卻鎮(zhèn)定自若,旁若無人地勞作起來了:他兩腳外趴站好樁,上身微微前傾,把一把吊篩舞得左旋右轉,上下翻飛,恰似行云流水,看得人眼花繚亂,不啻于一場高超的藝術表演?;⒒⑸L之后又戛然而止,眾人定睛看時,米篩里面左右兩邊涇渭分明,竟赫然立著兩個小小的谷堆,下面全是白花花的大米,里面夾雜的谷粒一個個乖乖地被歸攏在谷堆里,大米里面再也不見“漏網之魚(谷粒)”,三分兩色,不由人嘖嘖稱奇。就這樣,周而復始,這位地主把任務完成得如數如質,讓干部們嘆為觀止,一個個佩服得五體投地,都說不啻欣賞了一場農業(yè)技術的精彩表演!
母親告訴我,西老篩出的這兩個小谷堆叫“雙花”,又叫“雙飛燕”,篩的技術稱為“牛踐欄”,沒有爐火純青的本事是篩不出來的。“我也不行?!蹦赣H是個實在人,也是個要強的人,這話從她嘴里說出來,我深信不疑。
結果是區(qū)上的干部們覺得這個地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惡,沒怎么為難他,幾個月后就讓他卷起鋪蓋卷回了家。
有人曾對上新屋的文雅氣息有過生動描述,說它“屋外不見木,屋內不見磚”,雕梁畫棟,莊嚴肅穆。屋場建有四個花園,兩所學堂依偎其間。藏書樓收藏經史子集大量古籍,甚至收藏了王云五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全套《萬有文庫》,整整20大箱,千余種,萬余冊,分文學科、數理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四大部類,集古今名著之大成,蔚為壯觀。收藏的名畫中,尤以乾隆皇帝御筆所畫的《大鵬展翅》中堂真跡最為珍貴。還有本村唯一的前清舉人董樹人的手抄全本《漢書》,洋洋萬言,無一錯漏,可見其用情之深,令人贊不絕口。就連日用瓷器,上新屋也遐邇聞名。他們一直是請畫家、書法家專赴江西景德鎮(zhèn)長期打住,每次定制近百桌酒席專用的全套瓷器,所有杯盤碗碟都畫上選定的山水、人物、花鳥,寫上唐詩宋詞,清新雅致,不同凡響。
上新屋曾經書聲瑯瑯,人才濟濟,胸懷家國、能光宗耀祖者代有其人。除了近十位為革命浴血奮戰(zhàn)、慷慨就義的烈士外,佼佼者還數董純。她早年就讀于縣啟明女子師范學校,是與胡筠、馮杏娥等巾幗英雄齊名的風云人物。據網上資料,董純,女,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1937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后任中共祁陽縣工委組織部長、衡陽中心縣委書記、南峰縣委組織部長。解放后,任湖南省婦聯(lián)主任、全國婦聯(lián)第二屆執(zhí)委,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省部級干部。只可惜1955年在外出考察途中發(fā)生車禍因公殉職,英年早逝。她是我黨高級干部,業(yè)績斐然,也是我們村的“浮頭魚”,可以永載史冊。其前夫羅合如,人稱“合長子”,解放前擔任過縣委宣傳部長,湘鄂贛特委書記。后來是副部級領導干部,曾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為我國的文化事業(yè)特別是戲劇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
外人因此贊譽上新屋人杰地靈,看來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
地以文名,地以人名。上新屋文氣氤氳,人才輩出,豈忍默默無聞?是以浮光掠影,略書一二,以期傳之久遠。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