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淡泊寧靜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寧靜】金華山下的劍川敘事(散文)

精品 【江山·見證】【寧靜】金華山下的劍川敘事(散文)


作者:小豬她爸 探花,12923.7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699發(fā)表時間:2025-05-22 11:18:29

【江山·見證】【寧靜】金華山下的劍川敘事(散文)
   一六三九年的某一天,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二十三)》中寫道:“始凌金華山頂,于是北眺麗江,西眺蘭州(蘭坪),東眺鶴慶,南眺大理?!眲Υh就在金華山下,面朝劍湖,不溫不火地延續(xù)著人間煙火,把古往今來的故事掩藏在古屋老宅中,和金華山崖壁褶皺里,等待有心人慢慢品讀。
   徐霞客站在金華山頂“東張西望”時,也沒忘記瞧瞧腳下的古城。只不過山高遠望,“不能辨其城郭人民”,但城郭客觀存在,劍川恒久。從云南大理州前往劍川縣的路上,我用手機導航測量劍川縣的位置,真心佩服徐霞客這位千古奇人:向北七十公里是麗江,向南一百二十公里是大理,劍川古城就這樣佇立于古樸如畫與風花雪月之間。
   劍川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的縣,因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區(qū)域,素有“三江名鎮(zhèn)”美譽,白族、漢族、彝族、傈僳族、回族、納西族等民族近二十萬人居住在這片古老深邃的土地上,盡享古風古韻,悠然自得地工作生活。
   劍川歷史悠久,西漢時為葉榆縣,是古時候滇、川、藏交通要沖,茶馬古道與南方絲綢之路交匯于此,馬幫往來川流不息。元朝時,加強了驛道建設,使得劍川成為經濟交往的樞紐,人氣聚攏,經貿發(fā)展,逐漸形成頗具規(guī)模的古城。從元朝算起,古城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古城里,錯落的一百六十多處明清古建筑保留完好,沉淀下歲月的斑駁滄桑,無聲地敘說著劍川往事。
   劍川在古時候的區(qū)位優(yōu)勢,如今有了一些變化,就旅游來說,多少有點處在尷尬的位置上。大理和麗江一南一北兩個頂級旅游目的地,就像兩大美女吸引了無數(shù)旅行者的目光,劍川古城便顯得“相形見絀”,少有游人來此。但我很喜歡劍川這個縣名,古風俠氣,氣勢非凡,自帶一種仗劍天涯的氣場,令人陡生敬意。所以,當妻子在大理完成工作赴德宏州的時候,我決定一個人去劍川,看看那山那城,聆聽古城故事。
   從出發(fā)到抵達,非旅游熱門地的尷尬,還是十分明顯。大理至劍川的公路車,坐了十幾個人,除了我是游客,其他都是當?shù)厝恕.斘易叱鰟Υ瓦\站時,清冷是劍川給我的第一印象。站在寬大的馬路邊上,手里拿著手機約車十多分鐘無人接單,馬路上也看不見出租車的頂燈,身后的公交車站始終不見車輛進站。一輛“三蹦子”,也就是帶篷的三輪摩托車,“突突突”地停在面前,看來這是我唯一的選擇了。司機師傅說,在縣城大家出行就是坐“三蹦子”,說著遞給我一張名片,上面除了聯(lián)系電話外,還有八個字“專業(yè)司機,上門接送”。
   “三蹦子”停穩(wěn)當后,我拎著行李走進四門大敞的民宿,環(huán)顧四周卻不見人影。打電話給老板,他說客房鑰匙放在柜臺上,讓我自己開門入住。我就這樣不受“待見”地走進古城,期待著金華山下的故事能夠發(fā)芽。
  
   二
   青石砌筑成一座微微拱起的石橋,如果不是橋下溪水潺潺,我還以為是一段坡路。石橋建于明朝,任由山溪沖刷石墩三百多年,而那些與橋相連的石板路無一例外地泛著青光,像一條條被歲月盤磨得已經包漿的珠鏈,圓滑,通透,一抹陽光下便溫潤起來。
   我站在橋頭,面對由五條主要街道組成的古城,一時不知道該從那條路走進古樓石巷。想起有人說,從景風公園進入古城,不走回頭路,就沿著古城西路導航過去。我原以為一座公園沒啥看點,進入大門才發(fā)現(xiàn)差一點被“景風公園”四個字騙了,這里古建筑錯落有致,亭臺樓閣、碑刻石雕點綴在綠樹碧水之間,悠悠古韻撲面而來。一座三層木結構的樓閣映入眼簾,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散發(fā)著白族建筑獨特的風格。這座名為“景風閣”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早年就是當?shù)匚娜搜攀烤奂牡胤?,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劍川文化活動中心。
   不遠處四合院布局的文廟,也是明代的建筑。歇山頂式的大成殿莊嚴肅穆,欞星門、泮池等建筑錯落其間,見證了當?shù)厝鍖W教育的興盛。與文廟相對的是建于清代的武廟,整個建筑保存完好,布局嚴謹,呈現(xiàn)出粗獷有力的建筑特色,令人心生敬畏。一邊欣賞著明清時期的碑刻和石雕,一邊轉到古戲臺前,臺子高聳,臺面寬敞,屋檐有精美的彩繪和雕刻。雖然不聞鑼鼓琴弦之音,但總能令人想起看戲的熱鬧,想起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恰似一副楹聯(lián)所言:
   人情到底好排場,耀武揚威,任你放開眉眼做;
   世事原來多假局,裝模作樣,惟吾腳踏實地看。
   戲是沒得看,但一陣音樂透過樹林傳來。幾位大媽組成的小舞蹈隊正在飛檐下跳扇子舞,紅色折扇在她們手中“呼啦”一聲打開,又“呼啦”合上,驚得剛落到枝頭上的小鳥“撲棱”一聲飛走了。走到古塔下,樹蔭里五六個老人在唱卡拉OK,唱的是白族民歌。我不確定他們唱的是不是白曲,一種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歌謠,但我知道劍川人有句老話:“能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據(jù)統(tǒng)計,劍川擁有石寶山歌會、白曲等五十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于一座二十多萬人的縣城來說,已經是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在劍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文化,更是劍川人的生活。
   盡管我一句歌詞都沒聽懂,但他們的快樂感染了我,不由得哼唱起小曲,輕快地走在石板路上。石板路的盡頭,巷子邊佇立的甲馬驛站古色古香,整座建筑線條流暢,古韻中摻和著十足的現(xiàn)代味,幾乎每一位游人都會來此打卡拍照。但這個網(wǎng)紅打卡點,其實是仿古的文化景點。甲馬是大理一帶流行的民間版畫,常用于祭祀祈福,是白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而驛站在古時候是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兩者不可能在古時候合為一體,把兩者合二為一只能是現(xiàn)代人打造的。但游客不管這些,但凡能拍照“出片”的地方,都可以成為網(wǎng)紅打卡點。我也不例外,咔嚓、咔嚓一通拍照,按照亞里士多德關于美是和諧與比例相結合的觀點,甲馬驛站的確美得和諧,比例恰如其分。
  
   三
   窄窄的巷道兩側佇立著一座座古居,大大小小的院落,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繁復,有的簡潔,各有各的風格,獨領風騷,又連成一片,蔚為壯觀。
   當我走到昭忠祠的門坊(大門)外,著實被其威嚴雄壯的氣勢所征服。四柱三門,一高兩低雙重翹檐,飛檐斗拱高高翹起意欲展翅高飛,一方方粗大的檁木彼此交錯、層疊向上,中間題寫四個大字“忠義可風”。進入大門,迎面祠堂橫額上題有“昭忠”二字。這些題字均為欽賜,褒揚了段高選的忠烈精神,也凸顯了整個祠堂的核心內容。
   這樣的老宅子在劍川非常多,多到令人眼花繚亂。何可及故居,何可及官至明朝太仆寺卿,老宅是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青瓦屋頂,石基土墻。楊棟朝故居,這位敢于彈劾魏忠賢的明代白族官員,老宅采用白族常見的“三坊一照壁”的院落布局,穿斗式木結構,雕花門窗,裝飾典雅。還有清末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趙藩的宅院,趙藩撰寫的成都武侯祠“攻心”聯(lián)早已深入人心。民國時期政治家、詩人、書法家周鐘岳的舊居也坐落古城中,南京“總統(tǒng)府”三個字正是先生題寫。我是出了這院進那門,一個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映入眼簾:滇軍名將、率軍征戰(zhàn)抗日前線的魯元;以治學嚴謹、持論平實而聞名的林學教育家張海秋;最早的白族中共黨員,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斗爭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者張伯簡……悠悠歲月里,古城的街巷上留下他們的足跡,青磚木門下有過他們兒時的身影,他們從劍川走出,為家鄉(xiāng)贏得榮耀,而老家故居卻成了他們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每一處舊宅,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寫在青磚黛瓦間、翹角屋檐下。雖滄桑斑駁,卻遺風猶存,令人感佩,敬意油然而生。
  
   四
   劍川古城的街巷與其他古城十字街不一樣,它采取的是丁字街巷,要想在二十多條明清時期的街巷里,走得明明白白,頗有難度。因此,我轉悠了半天也沒找到劍川標志性建筑“劍陽樓”,但我并不著急,只管一步一停留地散漫在明清古韻中。
   劍川古城,作為云南三大“文獻名邦”之一,文化深厚,處處彌漫書香氣,可謂是文墨翰香、詩畫盈門。我發(fā)現(xiàn)不管是大宅門,還是小庭院,或者略顯寒酸的土屋,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懸掛或張貼著對聯(lián),有的是精心雕刻的,有的是揮毫書寫的,內容豐富,民族特點濃烈,不愧為“對聯(lián)之鄉(xiāng)”。據(jù)說,如今每逢春節(jié)或慶典,劍川都會舉辦對聯(lián)創(chuàng)作比賽,這既是對古老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也寄托了古城人民的智慧與情感,從中可以領略古城文韻的深厚與雅致。
   文脈的延續(xù)源自劍川古城骨子里對教育的重視。我沒到劍川之前,就了解到古城的老習慣,過去街道的中間只允許文人和老人兒童走,其余人走道路兩側。一組數(shù)字很好地詮釋了劍川崇文尚教的古風:明清兩代,在最多時有五萬人左右的劍川,曾有五百多人科甲及第,進士舉人,代不乏人??∮谇宓拦饽觊g的《云南通志》,這樣盛贊劍川:“是以人文蔚起,科甲接踵,在迤西諸郡中,足稱翹楚?!?br />   一間古樸的舊宅,被主人改造為一間格調清新的咖啡屋。門口站著一只通體雪白的大狗,不吠不叫,呆萌得像一只羊駝。門上有聯(lián),“蒼洱毓秀鐘靈地,文獻名邦禮義門”,劍川人的自豪感彌漫開來。
   說起文化傳承,劍川古鎮(zhèn)還有兩樣絕活,一是木雕,一是石雕(因為計劃另外寫石寶山和千獅山的石雕,石雕不在此文中介紹)。劍川木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算起來有千年的歷史,因此劍川又有“木雕之鄉(xiāng)”的美譽。劍川木雕技藝精湛、題材豐富,廣泛應用于建筑、家具、宗教器物等領域,總體呈現(xiàn)繁而不亂、寫實兼具寫意、色彩淡雅的藝術風格。人民大會堂云南廳里的木雕屏風“孔雀開屏”,就是出自劍川匠人之手。在古城里,雕花門樓、格子門、梁枋雀替以及屋里的門窗、屏風、家具上,都可以欣賞到木雕藝術,在梁柱窗欞間品味匠心獨運。實際上,我還注意到古城里墻壁上掛著的電表箱,也是木制的,其上精雕細刻了梅蘭竹菊、松鶴牡丹等圖案,雖然不是上好的木頭,卻能領略劍川人的生活美學,見證千年匠心的延續(xù)。
   當斜陽籠罩古城的時候,我終于站在劍陽樓下,注目劍川古城的“精神地標”。據(jù)地方志和民間傳說劍陽樓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間,在損毀與重建中挺立了六百多年。劍陽樓背依金華山,面朝劍川的母親湖劍湖,作為一座鐘鼓樓,它的設計是四面通透,在古時候人們可以從門下走過,可以登樓遠眺。但現(xiàn)在出于對文物的保護,我們只能遠觀。
   石砌的高臺上,三重屋檐層層疊上,青瓦沿著歇山式的斜坡整齊排列,高高翹起的檐角刺向天空,樓閣凌空,端莊大氣,氣勢恢宏。最高層屋檐下,居中紅底金字“劍陽樓”,二層中間藍底金字“文獻名邦”,劍陽樓不僅僅是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承載著劍川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
   仰視劍陽樓,我似乎能聽到從遙遠的時空里,傳來鐘鼓聲聲,仿佛看到文人雅士登樓賦詩的身影。六百年的時光,鑄就了劍陽樓非凡的氣質,偉岸,陽剛,沉穩(wěn),盡情渲染著劍川獨有的精氣神。
   暮色漸濃,我來到一家小店,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雙蓋帽餛飩,鮮香辣充盈口中。我甚至走進一家看上去古色古香的美發(fā)店,理了一個清清爽爽的短發(fā)。劍川是一座活著的古城,人們悠然自得地生活在這里,把古老與現(xiàn)代雜糅在一起,寧靜而祥和,古拙而唯美。劍川就像一位得道高人,不張揚,也不在意別人的褒貶,你來便把古樸之美呈現(xiàn)眼前,你不來它依然故我地美著。
   華燈初上,劍川古城隱入夜色中。我在古街上慢慢走著,想起白天看到的一副對聯(lián),便輕聲吟道:
   雪嶺樵歌,唱醒千年石寶;金華漁火,點燃萬代文明。
   (注:石寶為劍川另一座山,石寶山)
  
   2025年5月21日寫于寧夏中衛(wèi)市,題圖照片拍攝于劍川劍陽樓。

共 4547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文章圍繞劍川古城展開,從歷史、建筑、民俗、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敘述,展現(xiàn)了劍川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介紹劍川的歷史沿革,描述了古城內的古建筑,如景風閣、文廟、武廟、昭忠祠等明清建筑,以及眾多名人故居,體現(xiàn)了劍川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域文化。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描寫手法,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劍川的魅力。在描寫石橋時,“青石砌筑成一座微微拱起的石橋,如果不是橋下溪水潺潺,我還以為是一段坡路。石橋建于明朝,任由山溪沖刷石墩三百多年,而那些與橋相連的石板路無一例外地泛著青光,像一條條被歲月盤磨得已經包漿的珠鏈,圓滑,通透,一抹陽光下便溫潤起來”,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描寫,將石橋的古樸與歲月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文章線索清晰,以游覽經歷為線索,從前往劍川的路上開始,到進入古城,游覽各個景點,最后在暮色中感受劍川的寧靜,層次分明。作者對劍川充滿了喜愛和敬意,這種情感貫穿全文,真摯動人。佳作欣賞,推薦閱讀?!揪庉嫞汉泼烊魤m】【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5220021】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浩渺若塵        2025-05-22 11:21:20
  生動形象地敘說了劍川古城自古至今的往事,見證劍川的滄桑巨變,展示出劍川多元的文化底蘊,一次極富文化韻味的旅行。
浩渺若塵
回復1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5-05-22 12:12:55
  余秋雨寫過《文化苦旅》,我自知水平與其差十萬八千里,但努力寫出文化喜旅的特質,把苦掩藏起來。
2 樓        文友:浩渺若塵        2025-05-22 11:21:46
  感謝賜稿寧靜社團,期待精彩繼續(xù)。佳作欣賞,已向精品審核組申報!
浩渺若塵
回復2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5-05-22 12:13:18
  感謝社團鼓勵支持。
3 樓        文友:老笨熊李春勝        2025-05-22 11:54:37
  一篇文章、一部史書、一座建筑、一副畫卷,盡在文中。活潑、有靈感,引人入迷!好文!
李春勝,教師
回復3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5-05-22 12:15:07
  非常高興春勝老師駐足小文,留下熱情洋溢的點評。旅途見聞,寫出來與文友分享,中國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走到哪里都有故事。祝好。
4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5-05-22 12:11:14
  感謝浩渺若塵老師精心編按,祝好。
一本正經說胡話,嬉皮笑臉吐真言。
5 樓        文友:未初        2025-05-22 12:30:50
  老師的游記總是引人入勝,信手拈來。拜讀,學習。
回復5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5-05-22 13:23:28
  謝謝老師點贊鼓勵,祝好!
共 5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