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每日所需(散文)
一
寫文章累了,或靈感遲鈍了,我喜歡站在窗前看看風景,透透氣,對面的樓是一家超市,樓頂有一面被撤下的廣告看板,看板上四個字——每日所需(DAILYREQUIREMENT),后面跟著英文的大寫。學了一個英文單詞,這個詞組,也讓我陷入了思考,我到底“每日所需”的是什么?
有人說,一個問題,要比一個結論更有意義。我贊同。
一直有三年了,我經(jīng)常問自己,我到底“每日所需”什么?可能對某個人,年齡、條件、愛好、閱歷等文化背景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
超市廣告是從人們每日所需的物質(zhì),確切地說是人體所需的蛋白質(zhì)、氨基酸等微量元素的攝取角度,推薦了一眾商品。蛋奶豆肉等一干商品不能不引起購買者的思考,購買需要一個確切有用的理由,如今的人們不再只是關注溫飽這個淺層的東西,人的需要不斷提高。
物質(zhì)的,只要看看,適量買點,不必加大進補,完全可滿足生命所需。在物質(zhì)滿足之后,很多人都必須考慮精神層面的所需了。所以,往旁邊的廣場地下新華書店那看,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句——今天,你讀書了嗎?讀書,也是“每日所需”啊??此撇幌喔傻恼Z言,居然出現(xiàn)了這么有意思的邏輯聯(lián)系。
物質(zhì)的東西,相對來說,好對付??鬃诱f:“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保ā墩撜Z·述而》)且不說“曲肱而枕”這種睡姿是否健康,將就適應,安貧樂道,無求奢華,貧困又能奈我何!倒是精神的東西,常常被人忽略,感覺有無皆可。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經(jīng)成為我們對社會矛盾的一個把握點了,“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的內(nèi)涵就非常廣泛了。
二
茶,是物質(zhì)的,更是精神的。我這樣定義我心中的“茶”的屬性。所以,我“每日所需”之一,要有一盞茶。
平時喝茶,即使冬季,我還是喜歡綠茶,且尤其喜歡日照綠茶,也不排斥嶗山綠茶,可能產(chǎn)自家鄉(xiāng)的茶,便有一種特別的味道,盡管日照嶗山距離我還有幾百里,但仿佛就在身邊那么近。綠茶的香氣大致分為五種香:毫香、清香、嫩香、花香和栗香,不過栗香屬于最高級的“香道”,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的“三境界”,一曰“獨上高樓”,二曰“為伊憔悴”,三曰“驀然回首”。這栗香就屬于我在“驀然回首”所得的一味。
這“栗香”是不易得之香。采得鮮葉,經(jīng)過攤放、殺青、揉捻和干燥等若干制茶工序,干燥這個工序,調(diào)控好溫度和時間,是增強栗香濃度的關鍵,才得合適的一捏栗香。可是真功夫,完全屬于偶得偶成,所以才珍貴。這種追求極致的香,讓我逐漸形成了生活的觀念,追求最好的境界,不會輕易將就,甚至是苛求。當然不得也不會失望,因為我曾追求過。
我常常琢磨這種栗香過程的意義,一篇文章,即使出自一個作者,未必風格就完全一樣,經(jīng)過心禪加工醞釀的文字,就算是盈著栗香,而那些草率而成的東西,不能說不是好文章,畢竟品位達不到栗香要求,甚至可能敗味,境界不足。而且,品茶時,要獲得這栗香,也不易,水溫高低,茶葉量,使用的茶器,品茶人的心境,諸多因素都是能不能頻出栗香的條件。常問,品得杯中栗香有幾分,筆下之香有幾抹,口舌挑剔,筆下計較,將日子過得細膩一些,這才是我的所需。
絕不輕易換一壺茶,不是不舍得費了茶葉,而是品出濃淡滋味。我非常喜歡作家白落梅的一段“茶語”:將一盞茶,喝到無味;將一首歌,聽到無韻;將一本書,讀到無字;將一個人,愛到無心。是茶語,也是心語,是人生格言。這種境界是否就是人生滋味?情濃時,誰都知最好,但日子99%的情況是淡泊,甚至無味,甚至無聊,此時,還能把壺品得有滋有味的,這是臻境。
我想,退休后的日子,幾乎沒一個是像小時候捉迷藏那樣精彩,也記不住哪一天最好,一晃一年,一晃又十年,沒有滋味,只能以長壽來慰藉自己(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已經(jīng)達到這個數(shù)值的坎了)。我們需要生命的長度,更需要生命的滋味,滋味是“每日所需”,哪一天過得沒滋味,可能過得去,半生都無滋味了,生命的長度里都寫著“蒼白”,則非我所需。
把淡泊的日子品出滋味,光靠“淡泊明志”的語言激勵是不夠的,需要加強對淡味的理解,才能最好地理解時光賜予我們的每一天的意義。日子可以被時光漂白,就像一件舊衣,但理解了,那就是一種樸素的美。這種意念的強化,才是“每日所需”,否則抵御不了日子對我們的考驗。
退休之后,我們所處的世界,可能是一個人的,或者是兩個人的,不是不需要喧囂,工作時可能討厭塵世喧囂,一旦沒有了雜沓的動靜,可能更加懷念。人是需要熱鬧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抱怨“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看來,熱鬧是人最淺層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孩子和老人,貧民和知識階層,熱鬧的品位不同,需要的氛圍一樣。
三
我有耳鳴如蟬噪的毛病,我需要藥物調(diào)理,但我發(fā)現(xiàn)我還需要讀書,每日讀書,沒有耳鳴了,可能是書中的世界的吵嚷,壓制了造成我耳鳴的聲響吧。
讀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還是喜歡每日走進去和古人互動,汲取他們的智慧和樂趣。每日端坐,讀一章,我不再追求完整了,碎片化的閱讀也行,拿起放下,都很自在。
讀《三國演義》“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一回,就那開頭寫“周瑜立于山頂,觀望良久,忽然往后而倒,口吐鮮血,不省人事”,讀著,我一頓替江東才俊憂虞,真想上去扶他一把……
讀《紅樓夢》“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一回,看襲人那一段體貼的話:“你們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不敢亂給他東西吃的。”這襲人也不去表白身份,以及和寶玉的關系,只這幾句話,就將內(nèi)外有別表達得真?zhèn)€涇渭分明起來。最硬的意志,不用硬話去說。不一定年齡大了就一定會說話。我需要文學的智慧來教育自己,有時并不知道自己所需,但眼光停留在某個細節(jié)上,我便知我所喜歡。
有時候,品茶捧書,要讀一段一章,年輕人是讀書成才,我則追求“讀書成趣”,在作者送給我們的文字中,找到精神所需,或快感,或一笑,或啟迪,或感慨,有時候并不知曉我要從書中找到什么,或許沒有目的就是我的所需,只求入眼,只取熱鬧。喜怒哀樂憂思悲,在書中,都變成了熱鬧而已。
讀劉震云,背得下“即便一地雞毛也要過成詩”的生活觀念,于是開始喜歡自己的日子了,況且我的生活還不至于成一地雞毛。
讀梁曉聲,有感于他的話:時代的每一粒塵埃,落在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是啊,每個人不都是在扛起自己的生活大山的嗎?那天去街上買菜,一老者坐在那,盯著我看,眼光帶著“買一點”的意思,我上前討價還價,從兩塊錢講到一塊五。我懂得了梁曉聲那段話的深刻,深刻不一定有情懷,我對老者討價還價沒有錯,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少了一份善良。不買,默默走開,或許可以留下一點善良和憐憫,我不知如何去買菜了,我或許需要的是怎樣去讀懂“購物學”……
每日需要讀書,沉淀自己的思考,找到提煉生活的語言,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維生素。讀到佛家的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不是先知先覺,但有感覺了。
我尊重作家的思想情感的表達和真實感悟,但并不停止我的思考。那天在街頭遇到賣菜的老漢,他說,從三畝地到街上腚板子大小的賣菜地,感覺我在城鄉(xiāng)之間往來,就像一片樹葉……這片樹葉,相當于作家筆下的塵埃,但樹葉壓不到老漢的脊梁。我“每日所需”的一定要有這股生活的能量。
四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自我實現(xiàn)”是需求層次金字塔頂端的東西,理想抱負和個人能力,在這個層次上高度統(tǒng)一。自我選擇在江山文學進行創(chuàng)作,我就明白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最高次的東西。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僅僅是說閱讀的特點,我想說,好情調(diào),不如勤練筆。入駐“江山”五年來,我每天都在“寫字”,我沒有計算我寫出的800多篇文章多少字,但我的手指每天都在敲擊著鍵盤,從閱讀文友文章,我要打上一段評論(文集記錄是約13000條),有所感要思考怎樣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幾乎每天都在文字中穿行,讓我有了穿行風景中的愉快體驗感。
從文章的寫作目的看,我明顯受到文學家蘇軾的情懷影響,蘇軾一生寫詩三千首,幾乎也是每日都在詩歌的韻部里,尤其是他的344首詩歌都帶著一個“笑”字,他不是從苦難中涅槃出愉悅靈魂的笑,而是從提振精神的角度反復把握提取人生之趣,創(chuàng)造一種境界,是蘇軾的“每日所需”,直白地說,他每日所需的是正能的點燃。堅持“每日所需”,一輩子跟文字打交道,用文字捆綁自己,就永遠不會松懈,起碼不會讓人感到無所事事,文字一旦成為一個人的精神鴉片,就會中毒,這種“毒”就是精神細胞的營養(yǎng)。
我也需要每日在字里行間找到一種感覺,我始終覺得閱讀寫作,既是對文字的熱愛和尊重,也是檢查自己捕捉領會文字的能力,我相信,寫作對于促進大腦細胞活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讓“阿爾茨海默”這個名詞遠離我。還是十多年前吧,和我同在一個單元居住的趙老師(同事,也是語文老師)對我說,好像有些字都不認識了,會不會是“阿爾”的前兆,那天,她說開始寫日記,每日1000字的流水賬,把勤動筆作為對付“阿爾”的藥片,她也約我寫日記??赡苁菍懭沼浀挠媱澓托袆油砹?,第二年,她成了“阿爾”(這是趙老師簡稱“阿爾茨海默”)……
個人保健,遠離“阿爾”,也是給國家減少負擔。拿起筆寫作,如今成了我的“每日所需”,就像每日補充維生素,盡管沒有人說得清“阿爾”的病因,但寫作能夠運動大腦,寫作的邏輯,就是不斷給大腦注入營養(yǎng)。我認死理,堅持這個邏輯。
我欣賞這樣一句話——人生所有的經(jīng)歷都是一種財富。中年晚年之后,應該是大量收獲財富的時候,回憶就是收獲財富的方式。有人說,回憶是老年人的專利,一旦愛回憶,就說明人已經(jīng)老了,固然如此,但也是一種資格啊。我們的回憶,幾乎每日都在發(fā)生,作為一閃念,稍縱即逝,要留住最有成色的回憶片段,文字是最可靠的方式。把文字描述的記憶情境呈現(xiàn)在紙上、網(wǎng)絡上,財富在不斷積累,這樣的滿足,也是“每日所需”,擁有的財富成色格外純足。
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不僅是做有益于身心的事,還應該每一天用“每日所需”填滿一點,人保持豐滿的狀態(tài)才好,忙碌一點,可以有效地讓空虛退卻,或擠到一角。土地閑置了生雜草,眼睛閑了就空洞無神,人無事可做便生煩惱,心空虛了就生雜念,這是內(nèi)耗的邏輯,內(nèi)耗不是靠排遣,而是靠引入對抗的能量。
從我的寫作實踐看,“每日所需”的肯定不是消極、生氣、憤怒、抱怨……即使有,也無法通過發(fā)泄而得到舒緩而消失,“每日所需”的應該是正能量,這就像超市那個廣告看板的題目之下列舉的必需品,沒有香煙,沒有農(nóng)藥,真正需要的是人體所需。我們的閱讀、寫作等,都是“營養(yǎng)”思想感情的營養(yǎng)品。
經(jīng)常問自己,我“每日所需”的是什么,可能“所需”有變,不變的是“所需”。每個人會找到自己迫切需要的,而不是茫然于庸庸碌碌的每一天……
2025年5月20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