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韻】一位父親的祈禱(散文)
每天清晨只要他有空閑時間,他就像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站在自家朝東的陽臺,面向初升的太陽,雙手合十,靜心禱告:“萬能的至高無上的太陽神啊,我發(fā)自真心地向您祈禱!請您賜予我兒子以健康和智慧,幫他開動腦筋,提高學習成績,將來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一天天、一年年,人有誠心,神有感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相信我的兒子終有一天會成人成才,光宗耀祖!
在這學期期中考試之前,他又一次洗凈手臉,萬分虔誠地面向日出東方的七點鐘的橙紅色的太陽做了禱告!期中考試后,他問兒子:“考得怎么樣?”兒子說:“還行吧?!彼麚@受怕的心有了些許安寧。
三天后的下午,兒子的班主任李老師突然打來電話,他忙于做晚飯沒有接上,等騰出手來給李老師撥過去。他滿心歡喜地認為,這次期中考試兒子肯定考得差不多,更有可能成為班上的進步生,李老師讓他作為家長代表在明天上午的家長會上發(fā)言哩。誰知李老師在電話那頭說,他兒子生病了,惡心嘔吐,趕快帶孩子去醫(yī)院。他嚇得趕緊騎上電動車,風馳電掣般飛向學校,帶上兒子立馬去離家最近的社區(qū)醫(yī)院找醫(yī)生診斷開藥,吃藥輸液完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十點半了。兒子好多了,安穩(wěn)地睡著了。他卻輾轉反側怎么也睡不著,心里翻江倒海。盼望孩子期中考試考好的心情一下子被一盆冷水澆滅了,因為兒子說各科成績都出來了,他總成績全年級第120名,班級41名(倒數第2),他絕望得要死,與其說是兒子考試,倒不如說是他拼著命去幫助兒子考試。這孩子每天早晨6:40去上學,每晚8:40回家,作業(yè)完成到11點,他跟著陪到11點。辛苦熬時間,功夫全下到石頭上了嗎?整天在學校難道不上課嗎?考得這么差勁,語文77分,數學才考了50分,英語65分。他還是高中英語老師,兒子英語考得這么低,這是在“啪”“啪”“啪”打他臉呀!命運這么捉弄打擊人,竟然制造這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給他一點面子也不留,簡直是欺負侮辱人么?上天分配了這個兒子難道沒有他的遺傳嗎?一點學習語言的天賦都沒有?兒子不成器還是晚成器,誰能說得清楚呢?唉——心強命不強,老天爺呀,你說該怎么辦呢?為了兒子他可謂是用心良苦,費盡心機!
他本來碩士讀完,還可以繼續(xù)讀博士,將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和光明未來。但妻子和父母都一致同意,趁年輕生個孩子,別為了學業(yè)延誤了家庭幸福和后代成長。學海無涯,書山無頂,書念到頭,年齡大了,某某博士畢業(yè)連合適的對象都找不下,虛晃幾年找了個和他相當的老婆,卻生不出孩子,事業(yè)有成,但家庭殘缺。所以當年他一個碩士研究生忍痛離開自己深愛的學術研究,圖了高工資和好待遇應聘到一所高中教書,一晃十多年過去了,他的夢想破滅了,把僅存的一點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兒子出生后,他專門花重金請易經大師給孩子起了一個適合他生辰八字的好名字,布置了文昌局,就像養(yǎng)花種草的辛勤園丁帶著滿滿的幸福和甜蜜,滿懷熱望和期盼,看著兒子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上幼兒園,上小學,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慢慢長大。為了兒子上個好初中、上個初中里的好班級,他求爺爺告奶奶,請客送禮,就是千難萬險也在所不辭。轉學兩次,現在兒子正是上坡爬坎的關鍵階段,上學期期末考試兒子全年級第80名,進步很大,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可這次期中考試退得這么厲害!明年兒子就要中考了,“中考分流五比五”的招生政策像頭頂懸著的一把明晃晃的利劍在等候著砍向他這樣家長和孩子!如果考不上高中只能分流到職業(yè)中學。他曾到一所職業(yè)中學支教一年,職業(yè)中學的學生是啥情況,他比誰都清楚。他曾教的一個職教班,五十多名學生沒有一個人喜歡學習,上課教室就像自由市場,吵吵鬧鬧,教學秩序都保證不了,何談傳授知識和技能。學生們都抱著混年齡、拿畢業(yè)證的態(tài)度過日子。高一混一年,高二被學校安排到東南沿海的廠子打工實習一年,高三回到學校再混一學期,等著職業(yè)學院的單獨招生。這被“分流”的職校生到底有多大前途呢?能與985/211的畢業(yè)生相比嗎?當然,他不否認極少數職校生憑借技能大賽和職教高考實現大學夢,改變命運。但是,不到萬不得已,怎么也不能讓兒子上職中!他是大學生研究生,生出的兒子卻為上高中發(fā)愁,按照這次考試結果推算——兒子能否考上高中讓人懷疑,他甚至懷疑這孩子是不是他的?記得在給兒子掛吊針時他走出醫(yī)院,找個沒人的角落把心里的怨氣和憤恨在電話上全潑向正在工作值班的妻子?!澳憧芍滥銇G人現眼考了班級倒數第二?這像我的兒子嗎?”“兒子長得就是你的翻版,怎么不是?神經??!”——妻子也反罵他!回到輸液室,他生氣地對兒子說:“你明天的家長會我不想去,你考得這么差,我怎么有臉見我認識的同學和同事!”“你去不去由你,我不管!”兒子冷漠地回答說,“反正全年級300多人,比我落后的還有很多!”“別強詞奪理,你光向后看,怎么不向前、向上看呢?”他恨不得把兒子拎起重重地捶打一頓,但又下不了手。況且兒子長得比他高,就是打也打不過他的。
夜深人靜,他睡不著,來到兒子的房間,擰開臺燈,兒子睡得很踏實很香甜,摸摸他的頭也不燒,他突然發(fā)現在橘黃色的燈光映照下兒子的側臉特別俊美!他清楚地記得妻子懷孕三個月后在縣醫(yī)院做了B超,醫(yī)生說:“胎兒的大腦疑似有積水,需到市醫(y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當時,心沉得像天塌了一樣。盡管工作繁忙,還是擠時間陪妻子在市中心醫(yī)院做了一次全面的檢查。僅彩超一項就花了450元(令人心疼不已,但又不得不花這錢),結果正常,壓在心頭的大石頭落地了。他仔細地端詳著胎兒的彩超圖片:三個月已長成人樣,側身臥像,有鼻有眼,下巴小巧,輪廓清晰;特別是一綹黑色的頭發(fā)長長的,彎彎曲曲的,遮住了半邊臉頰,儼然一個女孩的一張美麗的面影,可愛至極!他曾在現場急切地問女醫(yī)生:“這到底是女孩還是男孩啊?”“你想要啥?”“女孩!”他不假思索。女醫(yī)生笑而不答。他認定,那一定是女孩了,心里美滋滋的——梳著兩個羊角辮,穿著紅裙子、白絲光襪子、紅舞鞋,一個美的精靈在腦海出現,走著走著,就舞起來,飄起來了……
他想女孩想瘋了吧,上天卻給他生了一個男孩。不過,男孩女孩都一樣,只要長大有出息爸媽都愛。兒子并不是一無是處,他情商高,懂得“花言巧語”哄父母開心。尤其在兒子彈鋼琴的時候,他這個父親總是聽得很陶醉,兒子演奏的《大魚海棠》深情、唯美,不止一次地感動著他的心。李老師在電話上也不吝贊美之詞說他兒子在這次學校課桌舞比賽中很出彩,給他們班級爭了光。此時,他情不自禁地俯下身,輕輕地把臉貼在兒子的臉上,心里說:“我的命蛋蛋,你可要下些功夫好好學,給爸爸爭氣呀,就像我考上大學為你爺爺爭了氣一樣!因為你的出生我放棄了我的博士夢,你可要子承父業(yè)繼續(xù)攀登呀!如今這世界競爭這么激烈,各行各業(yè)卷得這么厲害,念不下書、沒有文化如何在社會立足?咱沒關系沒后門哪里給你謀個飯碗呢?”半夜已過,他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xiāng),夢見自己不知怎的掉進一大片深水中無法自拔,嚇得驚醒過來,直到天明再也沒有睡著。
第二天清晨,他給單位請了假還是硬著頭皮來到兒子所在的初級中學參加了他們班的家長會。班主任李老師照例讓班長致歡迎詞,他自己照例簡要介紹班上的學生情況、成績名次,照例贊揚這個年級唯一的重點班多么優(yōu)秀,年級前十名進了8個,前20名進了16個,前50名進了38個,100名后只有兩個。他坐在教室倒數第二排聽到“兩個”字時,只覺得頭“嗡”的一聲,臉“唰”地紅了,羞得無地自容,恨不得在教室找個地縫立馬鉆進去。再后來班主任講了什么他啥都沒記住。家長會一結束,他給李老師連招呼沒打就逃出了教室,逃出了校門。他想逃出這個嘈雜紛亂的社會,逃出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永遠躲進一個沒有痛苦和煩惱的世外桃源!
后來,他仔細反思兒子的學習情況,客觀上,他熱愛音樂藝術,自小給兒子報了許多興趣班,學了笛子、吉他、葫蘆絲、架子鼓、鋼琴等樂器,一樣沒學精,錢卻花了不少,直到現在每周150元一節(jié)的鋼琴課從沒間斷。這些課外特長班在某種程度上占用了孩子文化課的學習時間和精力。主觀上,兒子正如班主任說的,現在大多數學生借助手機、AI工具搜索作業(yè),逃避思考,加之初二科目多、學習任務重,兒子本來文化課基礎不扎實,周末愛跟同學打籃球、羽毛球,玩的時間多,作業(yè)多了就應付。他一教訓,兒子卻強辯說:“現在大學生研究生畢業(yè)也沒工作,送外賣跑快遞,書念好念多沒啥用!”一下子把他噎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已進入初二,兒子的變化讓他措手不及,說話、做事處處和他對著干,你說這樣做,他偏那樣做,這個“混世魔王”,他作為一名幾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拿這個“孬種”真沒什么好的教育方法,難道只能哀嘆認命嗎?是兒子不聽話還是自己的教育觀念落后呆板?說心里話,他確實束手無策!
下班后,他有苦難言,不知做什么好。最大的興趣就是在陽臺侍弄十幾盆花花草草。當他與讀博失之交臂、悶悶不樂的時候,當他因為柴米油鹽的瑣碎小事與妻子大吵大鬧的時候,當他網上理財、遭遇電信詐騙的時候,當他在單位被領導打壓、同事排擠的時候,當至交多年的大學好友、下鋪兄弟和他反目的時候,當他的一個得意門生、心愛學生在西寧某中學工作被新冠疫情奪去生命的時候,當從小和他一起長大的堂弟因肝癌突然病世的時候,當他的忘年之交、祖?zhèn)髅t(yī)張大夫因為申請專利受挫飲恨離世的時候……一件件、一樁樁打擊,整得他幾乎活不下去。無能的人或許通過養(yǎng)花種草轉移痛苦,尋找寄托,消磨時間。蟹爪蘭、綠蘿最好養(yǎng),各三盆,已經養(yǎng)了七八年了。蟹爪蘭年年開出大紅色的花,惹人喜愛;綠蘿生命力極強,就是一周不澆水依然長得很茂盛,葉子一年四季青翠欲滴、郁郁蔥蔥。文竹、富貴竹各一盆,不費心思,澆澆水就長得很好。茉莉花一盆、四季桂一盆、三角梅一盆。白色茉莉花一年開一次,清香撲鼻;一株四季桂從過年時一直開到現在,乳黃色的花朵很小,但發(fā)出的香氣濃郁,整個房間都能聞到。三角梅前年開得很繁盛,去年沒開花,今年枝繁葉茂,卻可憐地開了一朵,令人泄氣!
僅有的一盆朱頂紅,是他很喜歡和珍惜的,已經養(yǎng)了十二年,幾乎和兒子同齡。當年他從花卉市場的門口經過,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大娘和他拉上話,說她命苦,老伴去世,兒子不成器,工廠下崗后,無所事事,整天閑逛,媳婦離婚,孫子帶走。母子倆就靠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過日子。她也沒有什么能耐,就養(yǎng)一些花草貼補家用。這盆朱頂紅珍貴,她只要20元。念及老人悲催的光景他二話沒說就買下了。開始由于不會養(yǎng),澆水澆過了頭,朱頂紅差點澆死了。過了很長時間才緩過苗來。只是一直光長葉子不開花,一條條帶狀的綠色葉片像長劍一樣在墻角肆意伸展。查閱資料得知,朱頂紅花型碩大,呈漏斗狀,花莖中空,直立挺拔,大氣華麗。然而,他盡心撫養(yǎng)的這株朱頂紅這么多年了為什么不開花呢?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親愛的兒子呀,你是哪一種花草呢?你的花期在什么時候呢?爸爸將要苦苦等待多久呢?
他依然不間斷地給花草施肥澆水,他養(yǎng)花,花養(yǎng)他,修身養(yǎng)性,不虛度此生。東風漸歇飛花盡,綠掩軒窗。燕語雕梁,細雨斜侵碧草裳。閑庭獨步心無緒,懶理殘妝。暗數流光,杜宇聲中又朝陽。
他依然不間斷地默默地佇立陽臺,面向蒼天,面向大地,面向太陽,神情肅穆,莊嚴禱告!他相信終有一天,蒼天有眼,大地有耳,太陽有光,一定會感化、開竅“頑固”的兒子!一天天、一年年誠心誠意地祈禱,靜待花開!即使目前看不見結果,他也要永遠地祈禱下去,直到滿頭銀發(fā),天荒地老!
原創(chuàng)首發(fā)于2025年5月15日。
《一位父親的祈禱》宛如一曲現代教育焦慮的悲歌,字里行間滿是一位父親在應試教育浪潮與親子關系迷宮中的艱難探尋。文中的父親形象極具代表性,他的痛苦、掙扎與反思,折射出無數家庭在教育問題上的集體困境。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剖析這段充滿張力的敘事:
一、教育期望的 “代際傳遞” 與 “自我投射”
父親為兒子取名、布置文昌局,放棄讀博機會,這些舉動背后隱藏著深刻的心理動機:他將自己未完成的學術理想、對社會競爭的焦慮,全部轉化為對兒子的高期望。這種 “子承父業(yè)” 的期待,本質上是把孩子當成了自我價值的延續(xù)載體。然而,當兒子的成績與預期相差甚遠時,父親產生了強烈的自我否定,甚至懷疑親子血緣關系,這其實是他自身價值感崩塌的表現。
教育學者劉瑜曾說:“為人父母,終極使命是接受孩子的平凡。” 在這個 “內卷” 的時代,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區(qū)分 “孩子的人生” 與 “自己的遺憾”。就像文中的朱頂紅,經過十二年的等待才有可能開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強行用統(tǒng)一的 “成功標準” 去衡量,只會讓親子關系變成一場充滿壓力的拉鋸戰(zhàn)。
二、應試教育下的 “分數困局” 與 “多元價值” 的碰撞
父親對職校的偏見,反映出應試教育單一評價體系對社會認知的深刻影響。他目睹職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便認定 “考不上高中就沒有前途”,這種認知忽略了教育的多元性。實際上,德國的雙元制教育、芬蘭的現象教學,都在證明成功的道路并非只有上重點高中、大學這一條。兒子在鋼琴和課桌舞比賽中的出色表現,說明他在藝術和表現力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但父親卻只看到了文化課成績,這是典型的 “以分數論英雄” 的思維定式。
教育的真諦在于激發(fā)人的潛能。如果父親能像欣賞兒子彈奏《大魚海棠》那樣,去發(fā)現他在非學術領域的閃光點,或許能找到更適合孩子的發(fā)展路徑。就像文中的綠蘿,即便沒有鮮艷的花朵,也能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展現獨特的美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 “成長形態(tài)”。
三、青春期逆反背后的 “權力博弈” 與 “情感聯結”
兒子對父親的冷漠回應和頂嘴,是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父親作為教育者,習慣了用權威的方式去教導孩子,卻忽視了孩子渴望被尊重和理解的需求。當父親說 “我怎么有臉見同事” 時,他關注的更多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這種 “以家長面子為中心” 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
親子關系的本質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需要從 “管理者” 逐漸轉變?yōu)?“陪伴者”。父親可以試著和兒子一起分析成績下滑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可以和兒子聊聊他對未來的規(guī)劃,而不是強行灌輸自己的想法。就像文中父親在深夜凝視兒子睡臉時的溫柔,這種不帶功利心的情感聯結,才是化解親子矛盾的關鍵。
四、教育焦慮的 “自我療愈” 與 “生命覺醒”
父親通過養(yǎng)花來緩解壓力,這個細節(ji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ú莸纳L需要耐心等待,教育孩子同樣如此。蟹爪蘭經過多年才開花,三角梅今年只開了一朵,這些現象提醒我們:生命的成長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急于求成往往適得其反。父親在養(yǎng)花的過程中,其實也在進行自我療愈 —— 他從花草的興衰中領悟到生命的多樣性,這或許能讓他對兒子的成長有更包容的心態(tài)。
叔本華說:“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搖擺。”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于我們對 “確定性” 的過度追求。中考分流、就業(yè)競爭,這些不確定性讓父母感到恐懼,于是試圖通過各種方式為孩子 “規(guī)劃” 出一條安全的道路。但人生的精彩恰恰在于其不確定性,就像文中父親的夢境 “掉進深水中無法自拔”,或許只有放下對 “控制感” 的執(zhí)著,才能學會在不確定性中從容前行。
結語:在焦慮中尋找教育的 “第三種可能”
這篇文章的動人之處,在于它真實地展現了教育焦慮的復雜性:它不僅是成績的較量,更是代際觀念的沖突、社會價值的碰撞,以及父母自我認知的重塑。對于這位父親來說,或許可以嘗試以下改變:
1.重新定義成功:放下 “光宗耀祖” 的傳統(tǒng)觀念,把 “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細化為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同理心和適應能力。
2.建立平等溝通:以 “朋友” 的身份和兒子交流,傾聽他對學習、未來的真實想法,而不是單方面地灌輸要求。
3.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作為英語老師,父親可以用更靈活的方式引導兒子學習,比如通過欣賞英文歌曲、電影來培養(yǎng)興趣,而不是僅僅盯著分數。
4.關注自身成長:重拾對學術的熱愛,用自己的行動為兒子示范 “終身學習” 的意義,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教育從來不是一場單方面的 “祈禱”,而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就像文中那株十二年未開花的朱頂紅,也許它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合適的土壤。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讓我們學會用耐心和包容去澆灌生命,相信每個孩子都會在屬于自己的季節(jié)里綻放出獨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