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心靈】首義,英雄的豐碑(散文)
武漢,英雄的城市!我首次通過官方媒體聽到這個稱號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那是因為武漢在全國首次實施封城,近一千萬江城人民在關鍵時刻英勇無畏,成功阻止了疫情蔓延,為全面戰(zhàn)勝新冠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當時,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我驕傲!我自豪!
然而,今年春天當我拜謁了首義廣場后,才深感以前我對“英雄城市”的理解是膚淺的、狹隘的。我由“驕傲,自豪”轉換為“慚愧、內疚”,因為我早該了解這段歷史,了解“首義,這座英雄的豐碑”對武漢,乃至全國的重大影響。
說起來是我的孤陋寡聞,盡管我是地道的武漢人,盡管我無數(shù)次游玩黃鶴樓,但對首義廣場只聞其名不知其里。甚至連那日我去首義廣場還是臨時決定的,那是游玩了黃鶴樓之后時間尚早,在停車場向一位導游打聽附近還有什么旅游景點時,才得知黃鶴樓與首義廣場僅僅一路之隔,中間是一條彭劉楊路。后來得知,這也是一條英雄之路。
求助度娘:?“首義”其核心含義是“首先起義”,常用于描述歷史上第一個發(fā)起反抗或變革的行動。這里特指武昌起義,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開端事件,因其是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首次大規(guī)模武裝起義,故稱作“武昌首義”。首義廣場就是為紀念辛亥革命而興建的,這里是打響“中華第一槍”、叩開“民國之門”的發(fā)源地。
在導游的娓娓講解中,我來到了首義廣場,這里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終點,也是中國共和紀元的開端,有眾多的歷史遺物記載著那段偉大的社會變革。我久久地佇立于廣場中心線上,面對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廣場全景,我仿佛在面對一部波瀾壯闊、風譎云詭的歷史。有那么一瞬間,我簡直不敢相信,辛亥革命!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竟然就發(fā)生在武漢,就發(fā)生在我眼前的這座英雄廣場。
廣場中央高高聳立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先生身著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右手持有禮帽,左手握拐杖,目光如炯,凝視遠方。我不由想起了那場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那時的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土任列強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像一條在風雨中飄搖的破船。盡管各地要求變革的呼聲連綿不斷,武裝起義的斗爭此起伏彼,但都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清政府的統(tǒng)治……于是辛亥革命應運而生,它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充分展示了20世紀中國發(fā)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一舉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長期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以辛亥革命為起點,更加深入、更大規(guī)模地開展起來。
無疑,偉大的辛亥革命為武漢的歷史涂抹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此中山先生的銅像也成為這座“首義之城”極其重要的地標建筑。目前,武漢有三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一尊在武昌閱馬場,建于1931年;另一尊在漢口三民路,建于1933年;還有一尊在漢口中山公園,建于2009年,是國內第一座孫中山夫婦雙人雕像。
與孫中山銅像隔街相對,有一座紫紅色水磨石紀念碑,遠看似劍,這便是著名的“黃興拜將臺”。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在戰(zhàn)局的危機關頭,黃興由香港經上海抵達武漢前線。11月3日,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效仿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典故,在閱馬場筑臺拜將,任命黃興為戰(zhàn)時總司令,全權指揮漢陽保衛(wèi)戰(zhàn)。黃興不負眾望,在敵我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堅守漢陽20多天。在這期間,又有10多個省宣布獨立,革命軍聲勢日益壯大,基礎日見穩(wěn)固,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迅速發(fā)展。
在廣場西南邊,有一座紅砂石雕塑,上面是彭劉楊三位烈士雕像。這座雕像是為紀念在辛亥首義前夕獻出寶貴生命的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位革命烈士而建。這三位烈士是湖北革命黨人的代表,他們于1911年10月10日凌晨英勇犧牲,成為武昌起義的導火索。龜山蒼蒼,江水泱泱,烈士一死滿清亡。辛亥革命之后,從平湖門到閱馬場的馬路被命名為“彭劉楊路”,以紀念這三位烈士。
生活在武漢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聽說“彭劉楊路”的來歷。它既不像武漢的另一條“張之洞路”,又不似北京的“張自忠路”,他倆一個是“晚清重臣”,一個是“抗日名將”。而“彭劉楊”三位烈士如同大多數(shù)革命先烈一樣,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yè),默默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沒有忘記他們,他們永遠是英雄豐碑的奠基石!
在廣場的南端,背靠蛇山矗立著一棟建筑,因采用紅磚紅瓦,故又稱“武昌紅樓”,系清政府推行“預備立憲”的機構。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革命黨人占領了這幢紅樓,在此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這座原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建筑,戲劇性地成為推翻帝制的“司令部”。如今這里辟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場周邊雪松蒼蒼、綠草如茵,一排排棕櫚,一方方花壇,一條條曲徑,錯落有致;中心還有一個以鐵血十八星旗為圖案的大型噴泉花壇,凸顯了辛亥首義的歷史。鐵血十八星旗是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象征,其設計元素和色彩均蘊含深刻的革命理念與民族主義思想。1911年武昌起義后成為湖北軍政府旗幟,1912年短暫作為陸軍旗,后因不符合多民族國家理念被廢除了。
觸景生情,我的思緒不由穿越時空,來到了長江岸邊的武昌城頭,這里比鄰首義廣場,與廣場中心線一脈相承。那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一位胸懷天下的青年迎著辛亥革命的硝煙,追隨中山先生的腳步來到這里。面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浩瀚江流,發(fā)出了“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的喟嘆!于是,他在當年辛亥革命的遺址上開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用“農村包圍城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真理,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整整30年過去了,也是在武昌城頭,1957年第一座公鐵兩用橋梁橫跨長江的龜蛇兩岸,結束了自古萬里長江之上無橋梁的歷史。于是,當年那位青年、后來成為大國領袖的偉人揮筆寫下了激昂文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偉人一生唯一一次書寫大橋的詩篇,是對武漢這座歷史名城的高度贊揚!
偉人一生酷愛游泳,從1956年到1966年十年間,先后18次橫渡長江,并欣然命筆: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長江有6300余公里,流經11個省級行政區(qū),流經的城市那就更多了,為什么偉人酷愛在武漢暢游長江呢?而且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都選擇了武昌城頭?難道是巧合嗎?不得不說這是英雄之城的殊榮,也是歷史的選擇。
毛主席最后一次暢游長江是1966年7月16日,當時已經是73歲高齡的老人,再也不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到中游擊水,浪遏飛舟”的青春年少了。至此以后,武漢設立了一個萬人歡騰的紀念日,每年的7月16日舉辦橫渡長江活動,從武昌城頭出發(fā),途經漢陽,抵達對岸的漢口。橫渡長江的人們自愿報名參加,組成一列列方隊,彩旗飄飄,氣勢浩大,這項活動已經成為英雄之城的又一道紅色印跡!
當我的思緒回到現(xiàn)實,我看到首義廣場的右前方是屹立于蛇山之巔的千古名樓--黃鶴樓;左前方是高樓大廈林立、車水馬龍喧嘩的繁華鬧市。多么和諧,多么美妙的一幅畫面??!這是悠久的歷史淵源、濃厚的文化底蘊與璀璨的現(xiàn)代文明、時尚的國際都市的高度融合。這不正是辛亥革命所要追求、所要創(chuàng)造的愿景嗎?
在武漢三鎮(zhèn),我發(fā)現(xiàn)大街小巷張貼最多的一個口號就是“敢為天下先”??刹皇菃??這里有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的文化脈絡,有打響“中華第一槍”的紅色基因,有創(chuàng)造“萬里長江第一橋”的豪邁壯舉,有勇于“萬里長江橫渡”的千萬市民。當然,還有許多許多的城市元素,形成了“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這是英雄之城走向更加燦爛輝煌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