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荷·過往】風雨三月的感悟(隨筆)
無論在哪里,說到三月,一定是春風浩蕩,鶯飛草長,世間萬物都從骨子里冒出勃勃生機,到處充滿喜悅。我生活在川西北的邊地小鎮(zhèn),這兒與唐詩宋詞描繪的三月相去甚遠,不僅下雨還要刮風。好在雨不大,不太讓人難受,走遠了才會濕衣。風不猛,有些微涼,不至于手腳冰涼陷入寒冷。風雨把花瓣枯葉送到地上,無論街道還是小徑,濕漉漉的斑駁雜亂,如幅繪在地上的中國山水畫,催生無數(shù)憂思。
幾十年過去,不但接受而且還很愛這樣的三月。年青時,利用兩三天假,遠可以跑幾百公里,近能看一兩個景點。中年后,沉浸入舊時光,總是排除困難,執(zhí)拗地回到故鄉(xiāng)?;剜l(xiāng)不是觀光游覽,走親訪友,而是關乎生命的大事,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故鄉(xiāng)不是抽象詞句,她具體實在,可以讓孩子們知道根在哪里,血脈親情不會淡薄遙遠。五十歲后,明白時日無多,更不想后悔感傷。這樣奔波忙碌,似乎觸摸到了人生真諦,充實滿足,充滿向往,生活五彩斑斕。
今年三月,又開始盤算回鄉(xiāng)。哪知天不遂愿。三月初,陽光普照,標準的春天模樣。幾天后,氣溫陡轉(zhuǎn)直下,比冬天還要寒冷。所有人都在感嘆,將要凍死在春天里。過得一兩天,氣溫升起來,轉(zhuǎn)眼卻大雨磅礴,比夏季的暴雨還猛。怕受冷生病,怕雨大不利開車,瞻前顧后,一日日等待,一日日失望,悄然間就是四月,徹底終結(jié)了回鄉(xiāng)計劃。望著四月猛烈刺人的陽光,開始懷疑。多年來關于三月的觀念,以及因此形成的習慣,瞬間土崩瓦解。不僅僅心灰意冷,還有說不清道不明,失去目標的恐慌。
閑下來,守著一杯茶,靜靜地看花朵在四月陽光下燦爛綻放,也趕不走內(nèi)心升起的悲涼。老了!沒了一往無前的勇氣,不但不想旅游,連故鄉(xiāng)也可以不回。生活突然間沒了目標,一切都沒了意義,甚至對經(jīng)歷的半生都產(chǎn)生懷疑。身心在無法言說的痛苦中徘徊,比風雨中的三月更讓人難熬,卻找不到可以跳出的缺口。起床上班吃飯睡覺,如磨道里蒙眼瞎走的驢。思想?yún)s異常活躍,左沖右突,深感勞累困頓。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周末餐桌上,一盤回鍋肉讓我頓悟。十多歲開始,母親就教我做回鍋肉。經(jīng)過幾十年磨煉,自覺手藝純熟。可在內(nèi)心深處,總覺得做不出母親的味道。要嘛醬多了稍顯咸辣,或糖多了偏甜。有時煸久了干硬,有時醋少了油膩。我總是邊吃邊點評,仿佛永遠不能如意。妻子笑而不語,她習慣于我的挑剔。女兒夸我做得越來越好,她長大了,學會發(fā)揮情商。兒子年幼天真,邊吃邊叮囑下回改正。
突然間明白,一切因人而異,關鍵在于內(nèi)心。近年常借口年過五十而知天命,看淡許多東西,以為離真相十分接近。事實上總在糾結(jié),患得患失。詩經(jīng)說“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以”就是根本就是恒心,沒有恒心就不可能安靜,也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妻子女兒兒子喜歡我做的回鍋肉,吃得干干凈凈,嘗到了想要的美味。我執(zhí)著于尋找重現(xiàn)幼時味道,那不過是由頭,實則在懷念母親,肯定體會不到香甜。三月就是三月,風和日麗也罷,凄雨冷風也好,只是外在感受。內(nèi)心的三月才是目標,不放棄不偏離,孜孜以求,才能靠近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