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曉荷】新葉村,春天蕩漾八百年古韻(散文)
四月天,大地綠意盎然,鳥語花香。我自駕穿行在浙西建德市的山水間,駛過一片片田野,路過一個個村落。蔚藍的天空下,那些山頂上飄著的白云,是不是怕我一人孤獨,始終陪伴著我。
將車停在路旁的一片樹陰下,一座粉墻黛瓦的古村就在眼前,它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新葉村。
環(huán)顧四周,此時的新葉村旁都是金黃色的油菜花,它們像是一片片金色的彩云,飄蕩在古老的村子旁。春風吹拂,花香彌漫在古韻悠然的新葉村,這里的古韻似乎有了新意。
這是我第二次來新葉村,既是為了重溫這里淳樸且豐富的古韻,也是想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這個玉華山腳下的中國傳統村落。
雖然我知道,進村的道路有多條,但我還是像第一次那樣,從村南的西山祠堂,開始我的游程。
西山祠堂是新葉村最老的祠堂,始建于元代,是玉華葉氏的祖廟。因為堂內掛著“萬翠堂”匾,所以也叫它萬翠堂。
祠堂前樹木蔥郁成蔭,不僅呼應了“萬翠”的堂名,而且我想也是玉華葉氏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的象征。它的門廊用木柵欄圍著,木柱與梁枋間以卯榫結構銜接,雕飾以卷草。祠堂內兩進一個大天井,天井中有兩棵古樹。祠堂正堂掛滿葉氏祖先們的彩色畫像,是新葉村人對祖先的敬仰與緬懷。
西山祠堂談不上宏大,它大門上“奕葉偕依”的匾額,從字面解釋應該是表示葉氏族人世世代代互幫互助、和諧共處之意。
作為祖廟,西山祠堂是玉華葉氏血脈親情之源,它的古色古香,讓人對這個古村的歷史文化和古韻充滿期待。
新葉村始祖葉坤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為避戰(zhàn)亂,隨南遷的宋皇室從中原來到江南,定居在這片山水相依的土地上。由于村西巍峨聳立的玉華山是村子的依靠,所以他們自稱為玉華葉氏。
這個八百多年歷史的村莊,經歷了元、明、清的時代變遷,從小到大,由幾十人到幾百人、幾千人,成為了江南地區(qū)最大的葉姓人家聚居地。
時間維度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現今的新葉村還藏著多少古風古韻?
行走在新葉古村,縱橫交錯的村道與村巷,位于古村核心區(qū)的那些南北向的老巷還算比較直,但其它的大都七扭八拐,很容易迷失方向。
腳踏著石板鋪設的村道,從古村的中軸線往北走,很快就來到了石塘。石塘是新葉村南側的一口大水塘,是一處風光旖旎的地方。
石塘東岸是入村的主道,西岸是一片粉墻的民宅,遠處就是玉華山。玉華山泉匯入塘中,盈盈塘水,碧綠如玉,是蔥蘢的山巒上流下來的綠意。其形有棱有角,從空中看仿若一塊碧玉,鑲嵌在一片灰黑的黛瓦之中。
在藍天下,那潔白的房墻掛著紅燈籠倒映在碧水之中,玉華山拉著徐徐飄過的白云,也來陪襯。水面蕩漾著輕波,影隨波動而搖曳。如此的風光,與其說像是一幅山水畫,不如說就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石塘確實是石砌的塘岸,岸邊有幾個河埠頭。村民在河埠頭上,這個洗刷完了,那個又來了。有的村民下地干活回來路過石塘,順便就在河埠頭上把手、腳上的泥土洗去。在東岸邊的墻陰處,好幾位老人帶著幼兒在那里閑聊。他們對眼前的美景好像習以為常,只是自顧自地安享這里寧靜與祥和的生活。
從石塘徑直往北,就要經過村莊那片最古老最核心的區(qū)域。這里的古建筑密集簇擁,房屋都是徽派風格的粉墻黛瓦馬頭墻,從那些敞開的房宅大門往里瞧,或者把眼睛擠進門縫里窺視,屋內大都是雕梁畫棟,雖然幽暗陳舊,但曾經的豪華可想而知。
我特別注意到,新葉村古建筑的牛腿、雀替和梁枋上的雕飾中,以花草、人物故事為主,其中的紋飾以菊花卷草紋居多,這莫不是以菊寓意,象征新葉人的高潔與傲霜?
村里有的古巷很窄,最窄處看似只能兩人擦肩而過。巷道夾在高墻下,十分幽暗。大概是因為陰暗潮濕,墻角長著碧綠的苔蘚。墻面斑斑駁駁,有的墻面甚至大片的墨黑,酷似一幅水墨畫。由于地勢南高北低,有些巷道上有多級石階,這增添了巷道內的層次感。
這些縱橫交錯的巷道,像是一張留滯古老時光的網,而行走在這些古巷中,似是在打撈那一段段古老的時光,因為這里藏著八百年歲月的故事。
出了一個巷口,結束了老墻古巷中的探幽,眼前一亮,來到了村子的另一口大塘——南塘。
雖然叫南塘,但其實它在村子的偏北位置。與石塘一樣,它的水也來自玉華山,同樣盈盈的,碧綠的。我也特別關注了它的形狀,極像一枚水滴形的玉墜。
南塘一帶是新葉古村最令人流連的地方。南塘的北岸是一塊村民晾曬東西的場坪,其他三面都是連甍接棟的古建筑,比如“種德堂”“玲瓏堂”“五愛吾廬”“水秀魚躍”“華山錦繡”等民宅。清澈的南塘水,倒映著翹角飛檐的建筑,特別是西邊玉華山如石塘那里一樣倒影在水中。在塘岸游覽一圈,移步易景,如一幅長軸的中國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南塘的南岸有一座門樓,既古樸,又氣派。它的八字門兩側繪有萬字紋,牛腿和雀替上也是卷草紋雕飾;匾額“道峰會秀”點明了南塘這一帶的風光秀美。這里的“道峰”,指的是村北的道峰山。
在“道峰會秀”門樓下,幾位老人坐在長條石凳上聊天,他們笑意地看著人們來來往往。其實南塘岸畔,是村里最為熱鬧的地方。村人喜歡在這一帶聚集,有村人還在這里擺小攤,售賣本地特產和小商品等。
走進“道峰會秀”門樓,從開在西側墻北端的大門進去,就是有序堂。
有序堂是玉華葉氏的總祠,堂名取“和諧有序”之意。它坐南朝北,三進兩天井,高大宏偉,可謂氣勢恢宏,木柱木梁粗壯,堂內雕刻十分精美。
有序堂內不僅掛著“有序堂”匾,還有“貢元”“進士”等多塊匾額。
“進士”匾的上方有一塊書著圣旨的豎匾,這是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褒獎葉震父母“行修而端質”美好品德的匾額,當時葉震任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這塊圣旨匾上,金色的圣旨書寫在深藍的背景板上,深紅色的邊框雕飾十分精美,頂部有一個龍頭。此匾無疑是玉華葉氏歷史上的一份至高榮耀。
可令人驚嘆的是,在正廳的前梁枋上,還掛著一塊更大的橫匾,并且也是一塊圣旨匾。匾的主人葉玉春,他曾妙手回春,治愈了重病的皇太后。當時的皇帝賜此匾以表彰,還封他的兒子葉希龍為朝列大夫宗人府儀賓,為明代宗室姻親職銜,并將宗室女許配給他為妻。
有序堂北廳就是戲臺。戲臺正中掛著“可以觀”匾,是民國十四年浙江省長夏超所題。戲臺下比較寬敞,只見有些大人閑坐在戲臺下的橫木梁上,而小孩們則在戲臺下嬉鬧。
作為玉華葉氏的總祠,有序堂不僅是族人奉先思孝的場所,更是這個家族的精神寄托所,在這里族人們可以自豪家族的榮耀。
據載,有序堂與西山祠堂都是玉華葉氏三世祖葉克誠主持修建的。葉克誠(1250年—1323年),字敬之,號東谷居士。他不僅主持修建了祖廟、總祠,還規(guī)劃了村子以總祠為中心的“五行九宮”布局,奠定了古村的空間結構與宗族秩序。可以說,葉克誠是新葉古村的真正奠基者,他被后人尊稱為“東谷公”。
在葉克誠設計村子格局的時候,以北邊的道峰山作為正對的朝山,故而整體上村子朝向為坐南朝北。但是,風水上說不宜直接面對,故而有序堂的大門只好開在西側。新葉村的古建筑,無論是房宅還是祠堂,都以有序堂的中心往周邊延伸。比如雙美堂在有序堂的南邊,崇仁堂在有序堂的西側,榮壽堂在有序堂的東側。
我在南塘拐進一條巷子,來到了村子中部偏西位置的崇仁堂。
崇仁堂是玉華葉氏的一座支祠,它始建于明宣德年間,四進三天井的縱深,是新葉古村規(guī)模最宏大的一座祠堂。
崇仁堂自然也是坐南向北,門前有一口不算大的池塘,叫半月塘。方形的祠堂與半圓的池塘,它們該是“天方地圓”的寓意吧?
站在半月塘旁,仰望崇仁堂四柱三開間的門廊,它相當氣派。
門樓前排的柱子都是石柱,梁、柱間的牛腿上雕刻有精美的獅子,還掛著飄落的宮燈。宮燈是一種喜慶,而獅子顯然是為了趨吉避兇。門樓的面板墨黑的,好像吹一吹就會有墨粉飄落。門楣上掛著“東谷遺芳”匾,這自然是為了銘記和緬懷東谷公的功績。門廊下擺著多張干凈的靠背椅,顯然這里是村人喜歡聚聚的重要場所之一。
跨過崇仁堂的高門檻,進入祠堂內,宏大的廳堂莊嚴典雅,古韻悠悠,木柱、梁枋和隔板都散發(fā)著古樸的氣息。無論是牛腿、雀替,還是梁枋、梁托和頂板上,都有極其精美的雕飾。
崇仁堂的第一進門廳也是戲臺;第二進正廳,掛有匾額“謹慎勤敏”,這是教育族人做人做事既要小心慎重,又要勤奮敏捷;第三進享堂,在“崇仁堂”匾上方,掛著一塊豎匾“龍章寵錫”,這是玉華葉氏的又一份至高榮耀。因為“龍章寵錫”匾,是皇帝對有功大臣的最高獎賞,此匾是皇帝對葉元錫功績與品德的褒獎。葉元錫是玉華葉氏唯一一位進士,他為官清正廉潔,勤政為民。
崇仁堂內還有多塊匾額,它們像是一座座豐碑,都是先人們?yōu)檫@個家族贏得的榮耀,彰顯了新葉古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崇仁堂無疑在古村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新葉人歷史的見證,是家族文化的傳承和家族精神的歸屬之地。
在南塘的東南,還有一口方形的池塘,它就是四方塘。四方塘在新葉古村中部偏東位置。四方塘其形確實是方形的,但我也覺得它像一塊玉,一塊簡單切割的無事牌玉掛。
如此,石塘、南塘和四方塘這三口池塘,如三枚玉墜,綴于村中呈等邊三角。無論這是葉氏祖先的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我都確信它們讓新葉古村多了些發(fā)人深思的蘊味。
四方塘的西岸比較寬敞,村里唯一的進士第就在這里。
進士第老舊的門樓,有些破損,但上面的木雕還算精美。
走進進士第,它像有序堂、崇仁堂一樣高大寬敞,也是一座三進的建筑。不過,它的正堂上掛著“榮壽堂”匾,它更像一座祠堂。確實,這里起初是進士葉元錫的府第,后來部分損毀,重建后作為祠堂,是村人婚喪祭祀的場所,但村人還是習慣稱它是進士第。
除了“榮壽堂”匾,這里也掛有許多匾額,其中一塊是康熙十一年鄉(xiāng)試中舉的捷報匾,主人正是葉元錫。他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鄉(xiāng)試中舉,獲知縣贈送此匾。后來歷經了十一年寒窗苦讀,他才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考中進士。
從四方塘繼續(xù)往南,在倒影塘旁邊有座牌坊,上面書有“耕讀人家”。正如一戶人家門板上貼的對聯所說:“文昌草堂關野意,摶云甲族擅書香?!彪m然新葉古村歷史上只有一人中進士,但村人遵循“耕可致富,讀可修身”的族訓,文風鼎盛,出了不少人才,其中多人中舉。
倒影塘倒映的是摶云塔。摶云塔是村里的一座七層的六邊形尖頂磚塔,像是一支直插云霄的筆,在村外老遠就可以看見它。
古村人為了昌盛家族的文運,有一套完整的風水設計和擬意。他們不僅將摶云塔喻為一支文筆,還將道峰山看作筆架,玉華山視為硯山,南塘比擬為墨池,再加上摶云塔側的文昌閣,就完整地形成了村子的文運“五件套”。另外,由于摶云塔所處的地勢較低,故此塔也是村子的風水寶塔,與玉華山、道峰山形成三足鼎立,起到平衡和穩(wěn)定村子格局的作用。
盡管風水學從現代的觀念看或有爭議,但中國的許多傳統村落,對村子的地理風水是十分重視的。如選址要背山面水,藏風聚氣,避免在低洼地;如布局講究天圓地方,水口“鎖財”等。新葉古村既是人們常說的是一座“古建博物館”,其實也是村落風水的典型案例。
在“耕讀人家”牌坊與摶云塔、文昌閣之間的一塊地里,村人也種上了油菜花。金色的菜花與古樸的塔、閣融合在一起,是古韻被春色撩擾的浪漫。正如一位不茍言笑的老者,當他置身于爛漫春花間,也不免舒展笑顏。
這次新葉村的游覽,確實讓我對它有了更深的了解,可謂收獲頗豐。但是,也有一件遺憾之事,那就是錯過了幾天前剛舉辦的“新葉三月三”活動。
“新葉三月三”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葉氏族人延續(xù)幾百年的傳統民俗活動。活動以祭祖為核心,兼具祈福、展演和農耕文化體驗,被譽為“三月三大于年”。
根據記載,當時,玉華葉氏三世祖葉克誠仿效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雅集,在三月三舉辦詩會;后來六世祖葉九思將其發(fā)展為宗族祭祀活動,并將祈求風調雨順、文運亨通的儀式融入其中,就逐漸形成了新葉村的一項文化傳統。
春風吹拂,艷麗的春花烘托著新葉村的古巷與老宅,為古老的祠堂與古樸的塔增添了一層新意。春風吹拂,玉墜般的池塘漾起粼粼波光,像是在輕聲細語地告訴人們,這里的山水畫卷上,沉淀了多少歲月的溫潤?春風吹拂,花香四溢,雖為古村,但“新葉”之名,正是自帶一脈生機,自古至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