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曉荷】睹物思舊事(散文)

編輯推薦 【江山·見證】【曉荷】睹物思舊事(散文)


作者:冬陽先生 秀才,2203.2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11發(fā)表時間:2025-04-30 09:46:31
摘要:一本舊書意外掉落,郵票、糧票、舊紙幣隨之散落,它們借此得以“重見天日”。我睹物思情想起了童年數(shù)件舊事,想起窄小的老屋,想起大鐵床北頭的紅皮箱,想起待我們?nèi)缬H孫的姨奶奶、姨爺爺,想起爺爺奶奶的偏見。生活中,每件老物,都能開啟對應(yīng)的記憶通道,讓我回到過去,回到那個終身難忘的童年。

收拾書櫥,一本《家庭四季養(yǎng)花1001問》掉落在地上,同時散落的還有十幾枚郵票、一張糧票、以及薄薄的一沓一分錢面值的金黃色舊紙幣。我已忘記這些舊物是什么時候夾在里面的。這本書是我和妻子認(rèn)識之后,她從娘家?guī)н^來的,借此推算大概已有近二十年之久了。但這些舊物最初收集的時間還要往前推。
   一
   老家房子翻蓋之前又矮又窄,在狹小的北屋里貼東墻放著一張大鐵床,整個幼年時代,一家人都睡在這張床上。在大鐵床北頭有一張黃色的高條桌,條桌上摞著一個杏色的大木箱,木箱頂上放著一個紅色皮箱,這個紅皮箱是母親結(jié)婚時隨嫁妝帶來的。皮箱正面提手中間是鎖栓和鎖鼻,之前常掛著一把小鎖。在提手兩側(cè)均勻貼著兩張四厘米見方的雙喜字,每個雙喜字的外側(cè)各有一把閃亮的彈簧按鎖。
   大鐵床和條桌之間有一條僅能容人側(cè)身進入的小道,母親時常會在這里踩著凳子打開紅皮箱或木箱子拿一些東西出來。我小時候?qū)t皮箱充滿好奇,總猜測母親在里面藏了什么好東西?我會趁母親不在家時,站在床頭上雙手同時按一下兩邊側(cè)鎖,隨著“啪”的一聲,鎖舌彈出來,再找到鑰匙打開中間掛鎖,便可以打開皮箱。皮箱里放著一些衣物以及一些碎布料,在皮箱夾層里放有一些信封,每張信封右上角都貼著一枚郵票。當(dāng)時我還不怎么識字,對信的內(nèi)容不感興趣,倒是這花花綠綠的郵票吸引了我。我把它們撕下來,集中粘在一個小本子上,后來才知道這叫“集郵”。但我并沒像真正集郵愛好者那樣規(guī)?;氖占?,只是在自家人信封上揭下幾枚,或去親戚家時偶爾討要幾枚。
   那個年代通訊全靠書信。大舅因犯法入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又來一封信,讓母親去看他或郵一些錢給他打點關(guān)系用。我家大部分信件都來源于大舅,后來父親去東北后,偶爾往家寫封信。二姨奶奶定居?xùn)|北后與奶奶聯(lián)系全靠書信,有急事也會打電報。我有幾張?zhí)貏e的郵票是在奶奶家弄的,也有幾張是上高中時跟同學(xué)換的。
   其中一枚20分面值的郵票,發(fā)行于1994年,票面上畫著五環(huán)圖并寫著“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一百周年”,還有一枚發(fā)行于1995年,面值60分,上面畫著一只鴿子尾巴卻像鳳凰,郵票上端寫著“聯(lián)合國第4次世界婦女大會1995北京”。一枚發(fā)行于1994年20分面值的郵票泛著黃色,上面是一位古裝美女在彈琵琶,看標(biāo)注后才知道這是昭君。還有幾枚是1993年發(fā)行的20分面值“柴進失陷高唐州”、1994年發(fā)行的20分面值的陶淵明畫像,并配有文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1996年發(fā)行的北京輕型越野汽車圖片面值100分、1998年發(fā)行的50分面值傣族建筑樓、2000年發(fā)行的80分面值大理風(fēng)光雞足山。其中60分面值的“防止大氣污染”和80分面值“珍惜生命用水”兩張郵票不知發(fā)行于哪年?其余的基本都是各地的民居,四川、上海、北京、山西等,其中一張面值最大的是200分的黃色長城圖片。
   每一張郵票背后都有一段發(fā)生在異地之間的故事。它不僅見證著來往書信里的親情與友誼,更是一個時代的印記。郵票的畫面大都是一些歷史事件或是重要活動亦或是公益宣傳。每張郵票都像是一扇小小的天窗,讓我在幾十年后依舊能回溫當(dāng)年的故事。
   書信隨科技發(fā)展?jié)u漸被電子郵件、QQ、短信、微信所替代。如今不管距離多遠(yuǎn),信息秒到,還可以面對面視頻,其效率大大高出書信不知多少倍?書信注定成為歷史。如今郵票依舊在發(fā)行,但主要是面向收藏。
   二
   我和小妹從小就喜歡去三姨奶奶家玩,三姨奶奶為人和善喜歡孩子,她家和姥姥家同村且離得不遠(yuǎn)。暑假里在姥姥家住煩了,就去姨奶奶家玩一天。在姨奶奶家不僅吃得好,而且玩得輕松沒有壓力。在姥姥家雖然也很好但要守很多規(guī)矩,姥爺平日里嚴(yán)肅,眼睛一瞪就足以讓孩子們抖三抖。在姨奶奶家不同,姨爺爺看上去也很嚴(yán)肅,眼睛瞪起來比姥爺?shù)倪€圓,嗓門比姥爺也不低,也常“吵”我們,理由是嫌我們吃得少。吃飯時,我們一放筷子,他就會皺起眉頭,瞪著眼故作生氣地喊我們“吃,快點吃,吃那點能飽嗎?”看我們實在吃不下了,姨爺爺又笑著說“行,行,實在吃不下就剩碗里吧!”每次去姨奶奶家肚子總是吃到撐。三姨奶奶家還有個百寶箱,一張黑色的老桌子,桌洞比普通的要大很多。她會像變魔術(shù)似的從里面拿出幾樣我們從沒見過的東西。國叔和靜姑雖比我大不了多少,但很有長輩風(fēng)范,對我從不吝嗇,即便是他們的愛物依舊會說“冬陽,給你吧!”這些東西里有幾張糧票、幾枚毛主席頭像、雷鋒頭像、五星紅旗胸章等。
   其中有一張發(fā)行于1978年的山東省糧票,面值為壹市兩。我記得之前還有一張壹市斤的,不知什么時候弄丟了。糧票正面是一輛大型拖拉機忙碌在田間,背面寫著“山東省糧票說明,憑本票在本省購買糧食及糧食制成品、本票面值系成品糧,每十市兩為一市斤、本票不準(zhǔn)買賣,涂改無效,遺失不補”并蓋有“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糧食局”的公章。我出生在八十年代,對七十年代的事一無所知,后來從老人們那里知道了,當(dāng)時不僅有糧票,還有油票、糖票等,買糧油米面不像現(xiàn)在這么隨便在任何一家糧油店都能購買,而是要在供銷社使用專門票據(jù)限量購買。那個年代總給我一種神秘感,從老人們的只言片語里,我知道了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幫、恢復(fù)高考、吃大鍋飯、改革開放等一系列歷史事件。
   曾經(jīng)的偉人頭像,胸章因幾次搬家不知丟在何處,唯有這張糧票保存下來,上面寫滿時代的故事,寫滿了我與三姨奶奶一家的歡樂往事。
   三
   我不知道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大都不喜歡家中老大,或許因那句老話“老大憨,老二精,老三的心眼兒數(shù)不清”。我父親就是家中老大,未成年時便開始掙錢養(yǎng)家,他對這個家付出了很多,但在我記憶里爺爺奶奶對父親始終不親熱。母親曾多次開父親玩笑“你可能是撿來的”爺爺奶奶對我父親不親,對我們自然也不親熱。印象中,我在奶奶家吃飯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我和小妹很會看眼色,如果他們臉色不對,我們寧可餓肚子,也不會在那里吃飯。
   兒時大年初一,母親會塞給我們兩元壓歲錢,跟隨父母去給爺爺奶奶拜年。爺爺有時心血來潮也會給壓歲錢,但多是一分二分面值的。也有過一兩毛但很少,接過爺爺手里的一沓紙幣很高興,再怎么說也是錢嘛!并且還是一沓顯得好多,一分紙幣在當(dāng)時已停止流通,偏僻的代銷點會要,一沓錢也只能買上幾根拉絲糖,再后來就花不出去了。
   一分錢紙幣整體金黃色,正面畫著一輛大解放卡車,車上載滿貨物,紙幣下端寫著1953年,但發(fā)行于1955年。我把十幾張紙幣摞得整整齊齊,重新夾回書里,在這些紙幣里還有一張一角錢面值的,背面已殘缺不全,正面隱約看到一群男男女女,他們或扛著鐵锨,或扛著鋤頭或拿著鐮刀,面帶微笑走在路上。通過模糊的畫面,依舊能感受到積極向上的氣氛。這是第三版人民幣,大約在我上小學(xué)時,市面上流通的都是第四版人民幣。這一角錢是我后來在奶奶里屋窗臺上撿到的,隨手把它保存下來。
   一本舊書意外掉落,郵票、糧票、舊紙幣隨之散落,它們借此得以“重見天日”。我睹物思情想起了童年數(shù)件舊事,想起窄小的老屋,想起大鐵床北頭的紅皮箱,想起待我們?nèi)缬H孫的姨奶奶、姨爺爺,想起爺爺奶奶的偏見。生活中,每件老物,都能開啟對應(yīng)的記憶通道,讓我回到過去,回到那個終身難忘的童年。

共 2900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一本舊書的偶然墜落,帶出的不僅是往昔歲月中散落的物品,更是深藏于時光深處的溫情記憶。那些郵票,每一張都猶如歷史的舊照片,定格著過往書信往來的片段,勾勒出親情、友誼的輪廓,映照出通訊變遷的軌跡。糧票上的拖拉機圖案,承載著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艱苦歲月,是那個時代物質(zhì)匱乏卻人情醇厚的見證,透過它,我們得以窺見歲月長河中的一抹神秘而又真實的底色。金黃色舊紙幣上的圖案,講述著曾經(jīng)的經(jīng)濟風(fēng)貌與社會風(fēng)尚,它們在時光里褪去了流通的使命,卻沉淀為家族歲月的特殊標(biāo)簽。這些看似平凡的老物件,實則是歲月饋贈的珍寶,它們讓記憶有了具體的形狀,讓我們得以穿越回那個窄小老屋的童年時光,重溫與姨奶奶一家的歡樂、感受長輩偏愛下的微妙情感。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紐帶,始終在歲月深處熠熠生輝,提醒著我們珍惜每一段來之不易的舊日溫情,因為無論歲月如何奔涌向前,那些老物承載的情與愛,將永遠(yuǎn)鮮活在我們的生命長卷里,成為永不褪色的珍貴篇章。佳作力薦賞閱,感謝賜稿曉荷!【曉荷編輯:芹芹森】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芹芹森        2025-04-30 09:57:35
  這篇文章,宛如時光的織匠,將過往生活編織成了溫潤的錦緞。無論是郵票的斑斕、糧票的質(zhì)樸,還是紙幣的褶皺,都被作者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在三代人的生活圖景中,我們看到了人間的悲歡與時代風(fēng)云。這份對舊物的敏銳感知、對往事的深情回溯,足見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與珍視。好文,值得細(xì)細(xì)品讀。
回復(fù)1 樓        文友:冬陽先生        2025-04-30 10:16:30
  感謝芹芹森老師辛苦編發(fā)與精美編評,點評太棒了,再次致謝
2 樓        文友:芹芹森        2025-04-30 09:58:13
  為老師點贊,敬茶獻花!祝老師創(chuàng)作愉快!
回復(fù)2 樓        文友:冬陽先生        2025-04-30 10:17:12
  回福老師,文字之旅,結(jié)伴同行
3 樓        文友:蔚藍(lán)楓葉        2025-04-30 10:41:44
  睹物思人,感景念懷。非常不錯的一篇美文。佩服老師的才華。拜讀學(xué)習(xí)了。
回復(fù)3 樓        文友:冬陽先生        2025-04-30 10:57:08
  感謝付老師抬愛讀拙與留墨添香。文學(xué)之旅結(jié)伴同行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