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柳岸】塔鋪出了個劉震云(隨筆)
“五一”了,學校食堂改善生活,蘿卜燉肉,五毛錢一份。窮年不窮節(jié),同學們紛紛慷慨地各買一碗,“哧溜哧溜”放聲吃,不時喊叫,指點著誰碗里多了一個肉片……(摘自劉震云小說《塔鋪》)。
塔鋪中學是豫北延津縣的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延津的農(nóng)家子弟在這里迎接高考,他們從家背饃,在伙上買塊咸菜,就著吃,五分錢買一碗白菜湯就是奢侈,蘿卜燉肉確實就是過節(jié)。其中一個高考生魚耀龍門,北京大學錄取,他叫劉震云。
大學畢業(yè)后,他發(fā)表在人民文學上的小說《塔鋪》,講述了他和同學們高考復習的辛酸經(jīng)歷,摘取茅盾文學作品大獎,從此走上文壇,《新兵連》《手機》《一地雞毛》《一句頂一萬句》……一發(fā)而不可收,著名作家劉震云,是當今文學豫軍,一面迎鳳招展的旗幟。
上世紀廣泛流傳的民謠:五十年代敬英雄(開國老革命),六十年代敬貧農(nóng)(根正苗紅),七十年代敬文憑(考大學)。過去城鄉(xiāng)戶口壁壘森嚴,改革開放后,不僅知識改變命運,于農(nóng)村青年而言,還是改變世代農(nóng)村身份的唯一通道。
小說《塔鋪》塑造的“我”,以及王全、磨桌、耗子,同桌女同學李愛蓮,個個形象生動,性格鮮明,血肉豐滿,聚集塔鋪中學,開始刻苦學習的日日夜夜,開始為美好幸福,努力奮斗的日日夜夜。
眾所周知,小說是基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文學作品,但是,讀《塔鋪》,我固執(zhí)地認定,小說里的“我”就是現(xiàn)實中的作者劉震云。因為作者是延津王樓鄉(xiāng)的農(nóng)民子弟,1973年當兵復員回鄉(xiāng),1978年在塔鋪中學學習,參加高考,北大錄取,日后創(chuàng)作小說,與他的人生軌跡步步契合。
后來,在作者與讀者交流對話,舊居與父老鄉(xiāng)親嘮嗑的視頻里,作者一口延津話,一身普通裝,舉手投足,音容笑貌,與《塔鋪》中的“我”似同一人,如無二至。因此,無論筆者,還是眾多網(wǎng)友,不約而同認為,小說《塔鋪》,是劉震云具有自傳性質(zhì)的文學作品,并不為過。
據(jù)小說里的“我”講述,社會上興起高考的第二年,他參加高考,不同于王全“看到鄉(xiāng)下的貪官污吏盡吃小雞,希望將來考中,當個州官縣官,來治他們”;也不同于磨桌“只是不想干農(nóng)活,毒日頭下,把人累得賊死”,他想去大海撈針碰碰運氣。而真正使“我”暗自發(fā)狠,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是“五一”節(jié)和女同桌產(chǎn)生朦朧愛情的夜晚。
五一中午,“我”端著改善生活的蘿卜燉肉回教室,發(fā)現(xiàn)李愛蓮獨自趴著,便把那碗肉菜推給了她,她眼圈紅了,將菜接了過去,“我”既感動,又難過,還無端地生出些崇高,想保護她的念頭。晚上,發(fā)現(xiàn)李愛蓮不見了,匆忙去了她家,看到家徒四壁,李的父親臥病在床,床頭放著那碗蘿卜燉肉……
夜色茫茫,小道如蛇?;匦5穆飞?,身后自行車支架上坐著的李愛蓮,抽抽嗒嗒嗚咽,接著把臉貼在“我”的后背上,輕輕叫了聲:“哥……”
從此,“我”和她互勉互勵,真正開始了“我”一定要考上的頑強拼搏。但是,高考臨近的時候,上邊突然通知要增考《世界地理》,同學都亂了套,因為沒有復習資料。找到的同學自私起來,對沒有資料的保密,唯恐高考中增加競爭對手。幸好“我”爹來送饃,說:你大姑家的大孩子,在汲縣師范教書,說不定他會有呢!
延津到汲縣來回180里,爹剎剎腰間的藍布,立即走了。一天一夜為兒子取回了應急高考的復習資料,可是,爹的鞋扒下,滿是臟土的腳上布滿了血泡,有的已經(jīng)破了,那是一雙血腳!
爹怕娘在家著急,從另一條路回去了,跌跌撞撞一瘸一拐的父親背影,漸行漸遠,最后消失在天地盡頭……
現(xiàn)代作家朱自清的自傳體散文《背影》膾炙人口,多次入選中學語文課文,敘述他的父親,送他到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后,又替他買水果,在站臺上攀上爬下的背影,感動了無數(shù)人,但是,我感覺,劉震云父親的背影,彰顯的父愛,彰顯的艱辛,彰顯的崇高,是朱自清父親的背影,無可比擬的。
不堪回首的高考復習結(jié)束,作者走進考場,李愛蓮卻沒有來,她陪護父親去新鄉(xiāng)治病,考前收到了她的紙條:哥,為了照顧我爹,我在新鄉(xiāng)高考,我想我會考上??紙錾喜灰紒y想,認真考試,我也相信,親愛的哥,你也會考上。愛蓮。
小說記述,高考結(jié)束后,“我”才知道細心苦心愛心,囑咐他的戀人嫁人了。她的戶口不在新鄉(xiāng),根本沒有在新鄉(xiāng)高考。父親動手術等錢用,刻苦勤奮,一個很美很美的姑娘,無奈犧牲了高考,犧牲了青春、犧牲了愛情和前途。
說真的,我認為《塔鋪》小說,塑造得最好、最感人的人物就是李愛蓮。和我同樣被感動的讀者許多,由于《塔鋪》小說走紅,現(xiàn)在,凡到延津的旅游者,大都會游覽原汁原味保留著塔鋪中學大門的作者母校,校旁的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廣唐寺塔竟然成了陪襯。凡到塔鋪中學的旅游者,大都會向當?shù)卮迕裨儐?,小說里李愛蓮家在哪村?刨根問底李愛蓮現(xiàn)在生活如何?
在李愛蓮嫁人村莊的河堤上,李愛蓮伏在“我”的肩頭,傷心地說:“哥,別怪我,妹妹對不起你”,最后分手,李愛蓮鄭重地囑咐,“哥,上了大學,別忘了,你是帶著咱們倆上大學的”。
小說結(jié)尾寫道:我進了北方一座最高學府。玉階飛檐,湖畔桃李,莘莘學子,但我眼前始終浮動著塔鋪的一切,我不敢忘記,我是從那了走出的農(nóng)家子弟。
河南、豫北、延津這片土地哺育了作家,劉震云的處女作、代表作《塔鋪》奠定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可以說他的作品,流淌著河南的水,映照著河南的山,處處展示的都是河南的風土人情,展示的都是父老鄉(xiāng)親的喜怒哀樂。2024年劉震云名至實歸,全票當選河南省文聯(lián)主席,我相信,河南大地百花園一定萬紫千紅,更加燦爛。
塔鋪高考,伴隨著改革開放,已經(jīng)過去近半個世紀,高考內(nèi)涵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但是,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的標準沒變,優(yōu)勝劣汰的準則沒變,知識改變命運的社會選擇沒變。五一過后,現(xiàn)在的高考考生開始了最后的沖刺,雖然與小說《塔鋪》中的情況和形式已不可同日而語,但考生們演繹的故事,仍和他們一樣艱苦,嚴峻、殘酷。
著名作家劉震云沒有忘記他是河南走出去的農(nóng)家子弟,劉震云,當年河南的高考狀元,考上的是北大中文系,后來他以文學,反哺曾養(yǎng)育過他的土地。
河南是高考大省,河南人民希望,今年高考,脫穎而出的佼佼者,都能像劉震云那樣,不忘自己是從河南走出的子弟。
塔鋪出了個劉震云,是我們延津、豫北、河南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