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人生家園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園】鐵軌上的傳承:三代人的車站與遠方(散文)

編輯推薦 【家園】鐵軌上的傳承:三代人的車站與遠方(散文)


作者:烏蘭察布棋手 白丁,37.6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68發(fā)表時間:2025-04-27 17:19:17

鐵軌上的傳承:三代人的車站與遠方
   張鳳祥
  
   一
   1981年深秋的集寧南站,蒸汽機車的煤煙在鉛灰色天空下織成厚重的簾幕。父親將一枚銹跡斑駁的鐵路徽章別在我漿洗得發(fā)硬的制服上衣口袋上。他粗糲的拇指反復(fù)摩挲著徽章上模糊的“1952”字樣,北疆的朔風(fēng)掀起他褪色的工裝下擺,露出腰間那條用牛皮邊角料打磨的皮帶——那是他三十年工務(wù)生涯唯一的紀念品,是他獲得崗位練兵第一名的紀念品。
   “當年抬鋼軌,這皮帶扣子硌得腰眼出血?!备赣H突然開口,聲音里帶著塞外風(fēng)沙磨礪的沙啞。三十年前,父親這位從太行山褶皺里走出的漢子,帶著阜平老區(qū)特有的倔強,在零下四十三度的白毛風(fēng)中,和八百名工友用血肉之軀丈量草原。他們的棉襖凍成冰甲,抬枕木的號子聲卻震得白樺樹梢的冰凌簌簌墜落。那年春天,當?shù)谝涣姓羝麢C車拖著二十節(jié)煤車碾過集二線時,父親在日記本上歪歪扭扭地寫:"鋼軌縫里滲著人血,但終究沒讓外國人看笑話。"
   站臺上忽然響起汽笛長鳴的聲音,父親條件反射地挺直腰板,渾濁的眼珠里迸出星火。這是即將退役的蒸汽機車最后一次執(zhí)行烏蘭察布至二連浩特的運輸任務(wù)。老司機從駕駛室探出半截身子,將沾滿油污的白手套按在太陽穴:“老張頭,這趟跑完,可就真退休啦!”父親沒說話,只是舉起右臂,用三十年前接車時的標準手勢向機車敬禮。我看見他皴裂的指縫里還嵌著洗不凈的機油痕跡,那是時光留給筑路人的刺青,每一個筑路人都熟悉那樣的味道。
   二
   墨綠色的《行車時刻表》躺在值班室抽屜里,牛皮紙封面被父親摩挲得泛起毛邊。1984年冬夜,我在集寧南站運轉(zhuǎn)車間第一次獨立執(zhí)行任務(wù)。零下三十五度的嚴寒中,銅哨凍得粘嘴唇,信號旗硬得像鐵片。遠處傳來蒸汽機車的喘息,我盯著結(jié)滿冰花的觀察窗,突然看見父親的身影——那年他帶隊搶修暴雪掩埋的軌道,就是這樣舉著馬燈在雪幕中時隱時現(xiàn)。如今信號機由機械臂操控,但每當風(fēng)雪夜,我仍會錯覺聽見父輩們"嘿呦嘿呦"的抬軌號子穿透時空。
   1992年的秋分,呼和浩特站月臺上飄著柴油與離愁混雜的氣息。最后一臺東風(fēng)4型內(nèi)燃機車即將退役,老司機們自發(fā)排成兩列,將油膩的工帽按在胸口。當橘紅色的車頭緩緩駛過時,有人突然唱起《咱們工人有力量》,雄壯有力的歌聲驚起站臺槐樹上的麻雀。次日清晨,第一列韶山型電力機車刺破晨霧,銀灰色的受電弓在接觸網(wǎng)上擦出藍色電弧,那一刻,我分明觸摸到了新時代的脈搏。
   千禧年鐘聲里,我攥著西部大開發(fā)的調(diào)令踏上包蘭線。賀蘭山腹地的戈壁小站,狂風(fēng)卷著砂石擊打信號燈,我們的帳篷在星空下像飄搖的孤舟。那天搶修被流沙掩埋的道岔,徒弟看著我的老寒腿欲言又止,我抓起撬棍笑道:"比起我爹在凍土上掄洋鎬,這算享福了。"三年后,當復(fù)線鐵路如銀色緞帶穿過騰格里沙漠的時候,我看著嶄新的客車載著枸杞商人、光伏工程師駛向遠方,忽然懂得了父親看著首列火車駛過集二線時為何熱淚盈眶。
   三
   2019年春運首日,兒子從部隊復(fù)原回到鐵路上班,他戴著智能手臺踏上“復(fù)興號”動車組。他將軍用背包換成乘務(wù)員工具包的動作干凈利落,深藍色制服襯得身姿如白楊般挺拔。這個曾在朱日和草原摸爬滾打的兵,如今在車廂里調(diào)試著自動感應(yīng)門,指尖在液晶屏上劃出的弧線,恰似他爺爺當年揮動信號旗的軌跡。
   除夕視頻時,他身后的智能動車組蓄勢待發(fā),玻璃幕墻映出滿天煙花?!鞍?,這車能自動感知十公里外的障礙物。”年輕人的瞳孔里躍動著操控臺藍光,“但遇到極端天氣,還是得靠這個——”他舉起印著鐵路路徽的應(yīng)急手電,那是從我退休儀式上接過的傳承。我突然想起三十五年前那個雪夜,父親將煤油馬燈掛在我值班室門口,燈罩上同樣烙著褪色的路徽。
   那一年我們?nèi)苏驹诤艉秃铺貏榆囁^景臺。孫子指著正在調(diào)試的CR450樣車雀躍:“太爺爺?shù)蔫F軌通到國門,爺爺?shù)男盘枱暨B起沙漠,爸爸的動車要追上流星啦!”夕陽將我們的影子拉長在檢修軌道上,恍惚間,父親佝僂的背影與兒子筆挺的身姿在鋼軌上重疊,而遠處的新型磁懸浮試驗線正如銀色閃電刺破地平線。
   四
   今年清明節(jié),整理父親的遺物時,在父親褪色的帆布工具袋底,發(fā)現(xiàn)用油紙包裹的1953年版《蒸汽機車檢修規(guī)程》。泛黃的書頁間夾著片楓葉標本,背面是他用紅藍鉛筆繪的集二線簡易路線圖。我的值班日志與兒子的智能終端并排躺在書架上,皮革封面與OLED屏幕隔著三十年光陰對望。
   清明雨落,鋼軌上的反光像流淌的水銀。孫子在作文本上寫道:“太爺爺?shù)牡泪敶蜻M凍土,爺爺?shù)男盘枱粽諒亻L夜,爸爸的代碼正在編織未來的軌道?!被蛟S這就是傳承——當兒子在調(diào)度中心用全息沙盤推演"八縱八橫"路網(wǎng)時,他軍裝內(nèi)袋依然揣著曾祖父那枚1952年的鐵路徽章。
   從蒸汽機車的煤水車到智能動車的量子通信,從手搖電話到北斗定位,變的是車輪與光陰賽跑的速度,不變的是鐵軌上綿延的血脈。每當夜深人靜,我總聽見三種時代的車輪聲在夢境中交響:父親那代人的蒸汽機車粗重喘息,我熟悉的內(nèi)燃機轟鳴,還有兒子掌心的智能終端發(fā)出的,屬于未來的清越嗡鳴。
  
   2025年4月3日于呼和浩特鐵路文化宮
   張鳳祥
  

共 2112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散文,生動詳實的敘述,感人至深的內(nèi)容,再現(xiàn)了三代鐵路工人的傳承,軌道上有著三代人的車站與遠方。作者感悟,從蒸汽機車的煤水車到智能動車的量子通信,從手搖電話到北斗定位,變的是車輪與光陰賽跑的速度,不變的是鐵軌上綿延的血脈。我也是在鐵路工作了幾十年的老人,讀此文深受感動。內(nèi)涵厚重的散文,感謝發(fā)文分享,推薦閱讀共賞!【編輯:秋覓】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秋覓        2025-04-27 17:20:22
  生動詳實的敘述,感人至深的內(nèi)容,再現(xiàn)了三代鐵路工人的傳承,軌道上有著三代人的車站與遠方。我也是在鐵路工作了幾十年的老人,讀此文深受感動。
秋覓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