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東籬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東籬】烙面(散文)

精品 【東籬】烙面(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185.1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89發(fā)表時間:2025-04-26 07:17:30
摘要:在種類繁多、風(fēng)味各異的面條家族中,烙面無疑是小眾食品。據(jù)我所知,僅在陜西咸陽市的禮泉、乾縣、永壽以及興平等部分地區(qū),人們過春節(jié)或過紅白事時才吃烙面,它也是我兒時記憶中最鐘愛的面食之一。

在種類繁多、風(fēng)味各異的面食家族中,烙面無疑是小眾食品。據(jù)我所知,僅在陜西咸陽市的禮泉、乾縣、永壽以及興平等部分地區(qū),人們過春節(jié)或進(jìn)行紅白事時才吃烙面,它也是我兒時記憶中最鐘愛的面食之一。
  
   一
   起源于中國的面條,已有四千多年的食用歷史,從古至今其制作從人工到機器諸多演變,做法上無非將面粉加水和成面團,采取揉、搟、扯、拉、壓、捏、抻、擠等手法,制成或?qū)捇蛘?、或薄或厚、或扁或圓的長條狀或片狀,最后經(jīng)蒸、煮、炒、燴、炸而成。
   陜西關(guān)中盛產(chǎn)小麥,是面食的天堂,僅有名的面條就有一百多種。而烙面顧名思義則是“烙烤”出來的,就是將面粉攤成煎餅,然后切成面條狀,食時澆以臊子湯。因其做法費工費時,流行區(qū)域較小,至今許多人只聞其名,未嘗其味。更有甚者,對烙面為何物聞所未聞。
   記得小時候,每到臘月二十七八,便是家家戶戶制作烙面的時候,故鄉(xiāng)人稱之為“攤烙面”。過去老家的烙面多以蕎麥面為主,蕎面易熟但粘結(jié)性差,不易加工,所以還要摻和一定量的麥面,才能使做出的烙面筋道。平日里不大管做飯洗碗等灶上事兒的男人們,制作烙面時必要親自上陣,以其體力和耐力完成和面的任務(wù)。
   到了臘月二十七這天,天剛擦黑,我看到伯父就戴上圍裙,挽起袖子,借著昏黃的煤油燈光,開始調(diào)制攤烙面的面糊了。只見他將數(shù)十斤蕎面和少量的麥面粉倒入放在地上的大瓦盆里,一邊徐徐加水,一邊使勁揉搓,將面和成面團。然后再不斷加水抓洗,如此反復(fù),直到將面中的面筋洗出,最終和稠攪勻,形成稠稀適當(dāng)、具有韌勁的面糊。面和好后,還要餳面一夜,并備好攤烙面的柴火,就是碾場后儲存于場上的麥草。麥草易燃且火勢溫和,易于掌握火候,是攤烙面的最佳燃料。
  
   二
   到了臘月二十八,一大早各家各戶的女人們就開始攤烙面了。我能記事起,我們家制作烙面的煎餅都是祖母攤的,用的鍋是現(xiàn)在很少見到的凹形大鐵鍋。只見祖母坐在灶旁的麥草堆中,開始將鍋燒熱,用蘸滿油的特制擦子擦拭鍋底幾遍,然后舀上一勺面糊倒到鍋里,再用木制的弧形刮片,左右轉(zhuǎn)圈將面糊攤開抹勻,不到幾分鐘一張煎餅就出鍋了。一個上午,祖母不斷重復(fù)著這些動作,滿滿的一盆面糊就在這勞作中,變成了一張張既圓又薄的煎餅,晾滿家里的案板、水缸、繩索。攤好的烙面,像一面面散發(fā)著香味的旗子,隨手拿起一張卷起來,蘸著和好的辣子醋水調(diào)料,咬一口筋道之中滿溢蕎麥與麥子的混合香味。這一天,全家人的主食就是這攤好的煎餅。
   當(dāng)一大面盆面糊終于見底,最后一張煎餅被拎出鐵鍋,制作烙面最關(guān)鍵的攤煎餅環(huán)節(jié),在祖母費時費力的辛勞中終于結(jié)束了。等到晾曬的煎餅變涼并失去大量水分之后,家里的女人們便一起動手,將其一一折疊成手掌寬的長條,集中碼放于案板上,上面放上木板,再壓上石頭等重物,使其壓實固形,就這樣一整天時間就過去了。
   到了第二天,家里的女人們將被壓成長條形的煎餅,在案板上逐條橫切為比韭葉稍窄的細(xì)絲,這就是烙面了。切好的烙面,一層層整齊地碼放于篩子、簸箕等器物中,蓋上家里女人自織的花布,貯藏于屋中陰涼處。這些烙面可供全家人正月里食用許多時日,少則近十天,多則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隨著烙面制作完成,那些層層擺放整齊的烙面,讓我們這些孩子們知道期盼的新年就在眼前。
  
   三
   在我們老家,人們過年是不吃餃子的,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家人團聚或迎春待客,多以澆湯面待之,可見人們對面條鐘愛有加。按照春節(jié)風(fēng)俗,正月里是不能動刀動剪的,在沒有壓面機之前,澆湯面多以手工掛面和烙面為主。掛面細(xì)而光滑筋道,但吃的急了容易噎人,所以,我最愛吃的還是烙面。
   七十年代,故鄉(xiāng)依然保持著大年初一祭拜先祖并給同族老人拜年的傳統(tǒng)習(xí)俗。到了初一這一天,一大早,我們這些孩子們參加完祭拜先祖的儀式,便逐家逐戶地去給長輩們磕頭拜年。每當(dāng)這時,祖母就在家里忙著烹制澆湯面的湯料了。
   在那個吃用匱乏的年代,平日里吃澆湯面的配料極為簡單,印象中只要有油潑辣子、鹽和醋,再放點韭菜、蔥花就算不錯了,也沒有烙面可吃??蛇^年澆湯面的配料要豐富得多,首先是油潑辣子不同于往日用菜油,而是用過年買的新鮮豬肉中提煉的大油,湯則是煮肉后的肉湯,再以胡椒、花椒、桂皮和五香大料,鹽、陳醋等調(diào)味品巧妙搭配,然后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鍋色澤艷紅、香辣誘人的臊子湯。當(dāng)我們這些小孩子給家族的老人一一磕頭拜完年,懷揣著核桃、糖果、棗等禮物而歸,祖母把澆湯面也做好了。
   澆湯面講究湯多面少,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撈完為宜,吃烙面同樣如此。吃洛面的湯還要始終保持滾燙,灶坑里始終放著一些劈柴,使湯一直處于加熱狀態(tài)。食用時從籃中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內(nèi),將滾熱的濃湯澆上,烙面遇到熱湯,空隙開張,湯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湯里有面,面中有湯,熱氣蒸騰,美味濃烈。與其它面條不同的是,烙面膨脹較快,即澆即食,萬不可拿著筷子吃吃停停,攪攪拌拌,左右寒暄,耽擱時間,否則難以品味到烙面的筋細(xì)和湯的酸辣香味。
   大年初一室外天寒地凍,剛從外面回來凍得耳朵、手、臉生疼的我們,幾碗烙面下肚,額上竟冒出細(xì)細(xì)的汗珠。由于澆湯烙面湯多面少,吃五六碗是常事,十幾碗也不算多。
  
   四
   烙面盡管存在區(qū)域較小,且以澆湯食之為宜,頗有些“深藏民間無人識”之境,但它產(chǎn)生的歷史悠久,來頭卻不簡單。據(jù)考證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相傳周武王巡獵途徑關(guān)中地區(qū),不慎墜馬受傷被當(dāng)?shù)剞r(nóng)戶所救,養(yǎng)傷期間,吃到了當(dāng)?shù)剞r(nóng)戶家中的烙面,因其存貯期長、方便攜帶,熱湯沖泡即成食用的獨特優(yōu)點,被周武王帶回營中,選定為伐紂途中的軍用伙食。久居關(guān)中平原的數(shù)萬軍士,背負(fù)著烙面開進(jìn)河南,打敗了商紂王,開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今人因此稱烙面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
   兒時的記憶總是刻骨銘心。離開故鄉(xiāng)時正是改革開放之風(fēng)吹拂神州,幾十年時光過去,生活已經(jīng)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吃用已極大豐富,而我對烙面的青睞卻始終如一。每到新年來臨時,都要讓朋友從老家捎一些烙面,要不年過得好像沒滋沒味。只是現(xiàn)在家鄉(xiāng)一般人家可能都不做烙面了,也很少有人種植產(chǎn)量低的蕎麥,所買者多是機器制作的麥面烙面,盡管湯料比起那個年代更加豐富多樣,但吃起來總感覺缺少點什么。無法找回曾經(jīng)的味道,我們就靠回憶吧,總能彌補一點遺憾。
   作為傳統(tǒng)面食的烙面,雖然興盛區(qū)域較小,制作費工費時,但卻歷史悠久,風(fēng)味獨特,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期盼著這小眾面食的發(fā)揚光大。
  

共 2624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陜西咸陽面食,尤其是面條,那是一道來自商周時期的古老傳統(tǒng)。在那里,面條手藝多變,方式多樣,關(guān)中盛產(chǎn)小麥,面食豐富,烙烤之后切成面條,澆上臊子湯,就是一道難得的美食。尤其是過年前后,家家戶戶攤烙面,成為一大盛事。烙烤切面,完全手工,費事費力,還要經(jīng)過壓實固形,得之不易。關(guān)中地區(qū),以澆湯面為待客之物,也是祭祀之品,在精彩貧乏的年代,澆湯面也盛行。曾經(jīng)挨凍挨餓,一碗澆湯面,馬上暖和起來,有了生活的熱量。烙面,在陜西有著古老的歷史,曾經(jīng)是周武王軍隊伐紂的軍糧,如今,飲食加工不斷進(jìn)步,也有器械制作烙面,但滋味卻不能與從前相比。烙面,是歷史和民間流傳的一道佳品,是一地人們的飲食生活的主流。作者選擇當(dāng)?shù)孛朗忱用?,詳?xì)介紹其工藝,并加入故事,讓人仿佛覺得一碗烙面就在眼前。這篇散文,內(nèi)容豐盈,以一碗烙面,勾起古今歷史,寫出了飲食文化的沉厚感。對美食文化的尊重,就是對傳統(tǒng)的愛護(hù),文章情感真摯,描寫詳盡,讀之有想喝一碗烙面的食欲沖動。【東籬編輯:懷才抱器】【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4260010】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4-26 07:24:23
  一地有一地的飲食特色,特色成就美食,陜西的烙面,不要以為是肉夾饃一樣的烤制品,是面條。我沒有喝過,秦老師的介紹,讓我很想走進(jìn)咸陽的村鎮(zhèn),要一碗好好品嘗。秦老師說過年過節(jié)才吃烙面,我是等不及的啊。感謝投稿東籬,希望精彩不斷,謹(jǐn)祝創(chuàng)作快樂!
懷才抱器
回復(fù)1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4-26 08:58:09
  謝謝社長老師辛苦編稿并給予點評鼓勵,順祝春安,萬事喜樂!
2 樓        文友:楓樺        2025-04-26 08:53:24
  文章描寫得細(xì)致,特別是制作過程,讓人看見了熱騰騰的煙火氣。仿佛已經(jīng)聞到了香氣,滿滿的親情,滿滿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讓人感動!
回復(fù)2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4-26 08:59:15
  謝謝老師留言點評給予的鼓勵,順祝春安,萬事喜樂!
3 樓        文友:佳華        2025-04-26 14:15:11
  烙面的攤煎餅環(huán)節(jié)有點類似于我們這里的單餅。文章的細(xì)節(jié)非常到位,層層疊疊,有條不紊,顯示出了老師過硬的文字把控能力。
回復(fù)3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4-26 17:45:02
  謝謝老師的評論鼓勵,順祝春安,創(chuàng)作豐碩!
4 樓        文友:紅花草        2025-04-26 21:15:38
  看著文,想著什么時候也能吃上一碗烙面,這種有著地方特色的純手工面,湯多面少,想想那湯都美味的不行。好文章,學(xué)習(xí)點贊,祝老師開心每一天!
回復(fù)4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4-26 21:35:29
  謝謝老師的留言鼓勵,祝老師文筆越來越健豐,創(chuàng)作越來越豐碩,一切安好,萬事喜樂!
5 樓        文友:千里尋梅        2025-04-27 16:08:05
  寫地真生動,我都流口水了。哈哈!
回復(fù)5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4-27 19:59:33
  謝謝老師的評論鼓勵,順祝春安,筆力健豐,創(chuàng)作豐碩!
6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28 21:14:07
  陜西山西乃至甘肅一代的面食種類繁多,比之我們老家唐山豐富多了。我到北京后非常喜歡進(jìn)山西面館吃面,最喜歡的是biangbiang面和臊子面。老師說的面沒吃過。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現(xiàn)在很多人血糖高,粗糧如蕎面變得招人待見了。我居住的地方有一家粗糧面館生意很好。拜讀老師佳作,點贊學(xué)習(xí)!
回復(fù)6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4-29 19:29:20
  謝謝老師留言鼓勵,分享感受經(jīng)歷。順祝安好,文筆健豐,創(chuàng)作快樂!
共 6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