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浪花】盛唐戰(zhàn)歌(賞析) ——讀王昌齡《出塞》
王昌齡,被稱為詩家天子、七絕圣手,有評論家說大唐七絕,唯王昌齡和李白二人。他是盛唐詩人,自帶盛唐氣象;他又是邊塞詩人,所以他的邊塞詩總有一種昂揚奮發(fā)的力量,一種戰(zhàn)無不勝的氣概。他擅長絕句,而絕句因為短小而容易流傳,所以他的詩歌在當時就流傳甚廣,代表作很多。他的七絕詩,數(shù)量占到大唐七絕詩總數(shù)的六分之一。他的邊塞詩,讓讀者感到的不是戰(zhàn)爭的殘酷,而是對敵人橫掃一切的蔑視,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對勝利的信心。他寫了很多組詩,這首《出塞》就是組詩中的一首。全詩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br />
第一句,明月、關口,是邊塞詩中常見意象,但王昌齡加上秦漢,立刻給一個死物賦予了歷史滄桑感。同樣的明月、關口,從秦漢以來就有,事實上就是說,戰(zhàn)爭也是自古就有,是人類避免不了的經(jīng)歷,所以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也是自古就有,這是人類的宿命。此句一出,戰(zhàn)士的戍邊自帶使命感,而且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使命。在歷史的長河中來看我們將士的戍邊,是人類永恒的需要,什么孤苦凄涼,什么生活困難等等也就無足輕重了。借用秦漢兩個朝代,還有一個用意。秦漢是中國歷史上武力強盛的王朝,這句詩也寓意我們守邊的將士,如同秦漢時候的虎賁一樣英勇無敵。第二句更是暢快,雖說是戍邊,人無法回來,但在作者眼中,我們不是戍邊,而是進攻,是去消滅敵人建功立業(yè)。電視劇《亮劍》之所以打動人,就是因為在李云龍和他的部下看來,所有的戰(zhàn)斗都是進攻,任何擋在面前的人都是要消滅的對象。我們是狼,面前的敵人都是我們嘴里的肉。哪怕我們只剩下最后一個傷員,也絕不退縮,該進攻就進攻,寧可倒在沖鋒的路上,倒在敵人的劍下。戰(zhàn)死,失敗,不丟人,丟人的是不敢戰(zhàn)斗。王昌齡的這句詩,不是說萬里戍邊,而是說萬里長征,就有了和李云龍觀念共通的妙處——我們不是去防守,而是去進攻,去消滅敵人,這是戰(zhàn)士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戰(zhàn)士的英勇。第一句是時間,第二句是空間,一下子將眼前實實在在的邊塞虛化成了時空中的一個點,人在時空中總是渺小的,所以生死何足道哉,只有我們的戰(zhàn)斗精神,我們不屈的意志,我們打敗敵人的決心,必然將閃耀整個時空,這就是英雄的樂觀主義精神。別人或許會寫邊塞生活很苦,但在王昌齡看來,那些困苦都不算什么,因為我們的將士是為國家、為歷史負責,是壯志凌云的去消滅敵人,保衛(wèi)國家,去完成國家和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三句的龍城飛將,一般理解為指李廣,飛將軍嘛。也有說指衛(wèi)青的,因為衛(wèi)青掃蕩了匈奴的都城——龍城,這里的“飛”,是指迅疾如風,是說衛(wèi)青掃蕩龍城的勢不可擋。李廣,個人能力超強,名氣很大,但一生戰(zhàn)功不彰,在以戰(zhàn)功論英雄的漢朝,始終不能封侯。這也難怪,在他那個時候,大漢王朝對匈奴,都是采取守勢,匈奴來去如風,漢朝軍隊能夠抵擋住敵人進攻就是勝利,壓根沒想過殲滅敵人,而那時候的軍功制度又是看斬首敵人的數(shù)量,所以李廣功勞不顯。在漢武帝時,改變了戰(zhàn)法,讓衛(wèi)青、李廣等四人,各帶一萬人馬主動進攻匈奴,其他兩路都不敢深入大漠,淺嘗輒止,無功無過;李廣名震匈奴,但也被名聲所累,匈奴重兵對抗,結果飛將軍大敗,自己還被抓住,是憑借個人的勇武逃回來的。只有衛(wèi)青,當時還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皇親國戚,沒人在意,也沒遇到重兵抵抗,于是他一路順風的掃蕩了當時匈奴的都城龍城,抓獲了不少匈奴貴胄,取得大勝。衛(wèi)青的大勝有運氣成分,但他敢于深入虎穴,在大漠上縱橫千里奇襲王城,這種勇氣,這種前無古人的嘗試還是令人稱道的。自此之后,衛(wèi)青包括后來的霍去病,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進攻代替了坐等挨打的防守,最終橫掃漠北,迫使匈奴遠遁,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他們的軍事實踐完美證明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我贊成詩句中的龍城飛將是指衛(wèi)青,因為從全詩的基調來看,大唐的勇士們是萬里長征,是主動進攻,這才是漢唐應有的氣度,而李廣只會防守,不符合全詩基調。有了衛(wèi)青,胡馬焉敢來?其實已經(jīng)不是他們來不來的問題,而是我們去不去的問題。大唐當時可能沒有衛(wèi)青這樣的將領,所以才會戍邊,才會防守,但在全詩昂揚的志氣之下,讓我們相信衛(wèi)青總會有的,防守是暫時的,總會有一天,會有龍城飛將帶領大唐士兵,橫掃敵寇老巢,讓敵人遠遁。
讀王昌齡的詩,猶如在聽讓人熱血沸騰的進行曲,感覺戰(zhàn)爭并不可怕,就是進攻,是打敗敵人,是橫掃敵人。所以說,他的詩是大唐盛世的戰(zhàn)歌,催人奮進。他有很多作品都有這樣的特色,如“不破樓蘭終不還”、“已報生擒吐谷渾”、“單于破膽還”之類,都讓人熱血沸騰,平添了上陣殺敵的勇氣。這是王昌齡的特色,更是大唐通過王昌齡傳出的橫掃一切永不屈服的聲音。在中國歷史上,漢唐永遠是最令國人自豪的,漢朝有了“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莊嚴宣言,唐朝有了王昌齡的豪氣戰(zhàn)歌,這正是中華民族的自信自強,是我們骨子里的驕傲和不屈。我相信,大唐的戰(zhàn)歌必將照耀千古,今日的我們會吟誦著歷史的戰(zhàn)歌,走向未來的輝煌。
次韻一首,致敬古今虎賁勇士:千軍萬馬在雄關,勇士出征未想還。大漠縱橫憑壯志,漢家將帥勒燕山。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