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野】小山叢竹,弘一法師的最后時光(散文)
小山叢竹,曾是泉州城的一方文化圣地,古老的書院藏匿在綠意盎然的竹林中,朗朗書聲,如風穿越竹林,煥發(fā)起鼎盛的文風。古時,小山叢竹以其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榮登泉州“舊八景”之首,文人墨客趨之若鶩,爭相吟詠。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近代的浩劫讓這片曾經繁榮的書院幾乎蕩然無存。昔日的書院建筑、碑刻、古樹,都在戰(zhàn)亂和時間的侵蝕下消失殆盡,只留下了這片郁郁蔥蔥的竹林,依舊守望著歲月的變遷。近年來的重建,讓這片古老的竹林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新植的竹子青翠欲滴,與古老的竹林交相輝映,仿若一顆綠寶石,鑲嵌在泉州的紅磚古厝叢中。錯雜的步道、亭臺和雕塑披著古意,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休閑、游玩的好去處。對于好古之人,這片嶄新的小山叢竹公園也許難以入眼,他們懷念的是那個古老的書院,那個曾經承載了無數文人夢想的地方,那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韻味。
晚晴室是公園一景。它不僅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在這里留下了他最后的感慨——“悲欣交集”,這四個字,宛如一曲深沉的挽歌,讓人對生命的離合悲歡有了更深的體悟。
說到弘一法師與小山叢竹的情緣,自然離不開溫陵養(yǎng)老院。
這個名字在1934年首次出現,它坐落在泉州城北不二祠和小山叢竹書院之間。這里,孤苦無人照管的男性老人找到了歸宿。他們在這里得到了精心的照料,感受到了家的溫馨與關愛。而弘一法師,更是與溫陵養(yǎng)老院結下了深厚的緣分,他的慈悲與智慧,為這里的老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安慰與希望。泉州城彼時有開元慈兒院、婦人養(yǎng)老院、平民救濟院和溫陵養(yǎng)老院四所民辦慈善收容機構,它們是生活在這座城市最底層人民的四大守護神,默默地守護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它們針對不同的人群,提供著各種形式的幫助與關懷。它們的存在,不僅讓這座城市更加溫暖,也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更加堅強。而在這其中,溫陵養(yǎng)老院因為與弘一法師的深厚緣分,更是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文化色彩。
1934年,泉州人見證了一場慈善的盛舉。泉州籍的旅滬富商伍澤民,他憑借自己的才智與努力,在上海商界闖出了一片天地。然而,他的成功并沒有使他忘記家鄉(xiāng),更沒有忘記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在一位名叫葉青眼居士的倡導下,伍澤民慷慨解囊,捐資設立了溫陵養(yǎng)老院。這位青眼居士,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有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心,他深知這些老年人的孤獨與無助,因此決心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的家。在伍澤民的支持下,他擔任了養(yǎng)老院的院長,肩負起了這份社會責任。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慈善與愛心。
清末進士吳增是泉州文化界的佼佼者,他以其崇高的聲望和豐富的經驗,出任了養(yǎng)老院的董事長。吳增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努力將溫陵養(yǎng)老院打造成為一個文化的殿堂。在他的引領下,養(yǎng)老院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物質上的幫助,更為他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溫陵養(yǎng)老院逐漸成為了泉州地區(qū)的一個文化地標。每當人們提起這所養(yǎng)老院,都會由衷地贊嘆其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這年的3月,隨著弘一法師的腳步,溫陵養(yǎng)老院再次迎來了歷史的轉折點。弘一法師,這位德高望重的佛教界大師,應青眼居士的盛情邀請,來到了這所養(yǎng)老院暫住。這是弘一法師首次踏足溫陵養(yǎng)老院,但他卻在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養(yǎng)老院的日子里,弘一法師不僅為老年人傳授了佛教的智慧與慈悲,更為他們帶來了內心的平靜與安寧。他的到來,使得養(yǎng)老院充滿了神圣與莊嚴。每當夜幕降臨,弘一法師都會為養(yǎng)老院的居民們誦經祈福,那悠揚的佛音在夜空中回蕩,仿佛是對生命最美好的祝福。在弘一法師的影響下,溫陵養(yǎng)老院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居民們開始學習佛教文化,他們在法師的指引下,逐漸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他們開始懂得珍惜當下、關愛他人,養(yǎng)老院變得更加和諧溫馨。
弘一法師在養(yǎng)老院的15日暫住期間,他不僅給予了老人們精神上的支持與關愛,更讓這個城市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許多人慕名而來,希望能在這所充滿神圣與莊嚴的養(yǎng)老院中感受到生命的寧靜與美好。時光荏苒,此時溫陵養(yǎng)老院已經走過了數十年的歷程。然而,在人們的記憶中,那段由伍澤民、青眼居士、吳增以及弘一法師共同書寫的歷史篇章仍然清晰可見,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慈善與文化的力量,為泉州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不二祠的側畔,曾經屹立著一座古樸的過化亭。這座亭子,源于明代,它的建立是為了紀念朱熹在此地講學,傳授儒家之道,啟迪民智的功德。過化亭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它承載了泉州人民對于這位偉大先賢的深深敬仰。然而,時光如流水,歲月無情,風吹雨打之下,亭匾上的字跡早已模糊不清,斑駁不堪,仿佛隨時都會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正當人們?yōu)檫@座亭子的命運感到惋惜之時,弘一法師的到來,為這座古亭帶來了希望。法師駐錫于溫陵養(yǎng)老院,在居士們的懇請之下,弘一法師不僅親自揮毫,為過化亭重新題寫了亭匾,還留下了珍貴的跋文,他的書法如行云流水,氣韻生動,使得過化亭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弘一法師的此舉,不僅讓過化亭重獲新生,更使得他與不二祠、過化亭、溫陵養(yǎng)老院之間結下了深厚的緣分。從此以后,溫陵養(yǎng)老院除了是一個養(yǎng)老的場所,它還是一個文化的圣地,吸引著無數的人們前來尋訪歷史的足跡,感受文化的魅力。
時光流轉至1935年初春,春意盎然之際,弘一法師應邀為一所養(yǎng)老院——過化亭補題了匾額。那匾額之上,筆走龍蛇,蘊含著法師對老者的無盡敬意與深深關懷。字體間,仿佛透露出歲月的滄桑與人生的智慧,讓每一個經過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對長者的尊重與愛護。不僅如此,法師還特意附上跋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養(yǎng)老院中每一位老人的深深祝福與期望。
金黃的落葉鋪滿大地,當泉州市區(qū)的街頭巷尾都彌漫著秋的氣息,弘一法師的身影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他選擇了第二次入住溫陵養(yǎng)老院。與第一次的入住相比,這次似乎更加寧靜與深沉。法師在養(yǎng)老院中,或是漫步于庭院,或是靜坐于禪房,時而與老人們交談,時而獨自沉思。他的到來,讓溫陵養(yǎng)老院充滿了寧靜與祥和的氛圍。他的存在,仿佛成為了養(yǎng)老院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當夜幕降臨,月光灑在養(yǎng)老院的每一個角落,法師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格外寧靜與莊重。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人生的洞察與對世界的深情。在溫陵養(yǎng)老院的這段時光里,弘一法師與老人們共同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日子。他傾聽他們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智慧,用他的言行影響著每一個人。他的存在,讓養(yǎng)老院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生命的尊嚴與意義。
在溫陵養(yǎng)老院度過的日子里,弘一法師的生活宛如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每當夕陽西下,他那淡然的身影便會在院中的竹林間穿梭,與清風為伴,與禪意共棲。這一天,高文顯居士手持詩偈,踏著青石小徑,特地前來拜訪法師。他的臉上充滿著虔誠與期待,希望能得到法師的墨寶,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引。弘一法師微笑著接待了高文顯居士,他請居士入座,并親手研磨墨汁,行云流水般在宣紙上揮毫潑墨。每一筆都仿佛蘊含著深邃的禪意,讓人在觀賞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洗滌。在詩偈的旁邊,法師附上了題記:“出家以后,所用印章,大半散失。勝進居士囑集為一冊,未之能也……時居溫陵過化亭?!边@些字句不僅是對往事的回憶,更是對當下心境的抒發(fā)。高文顯居士在旁靜靜觀看,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表的感動。他深知,這些字句不僅是法師的墨寶,更是法師與高文顯居士之間的一次心靈對話。
轉眼間已是11月24日。這一天,閩南佛學院的講師萬泉法師也親自上山,來到溫陵養(yǎng)老院。他的到來,讓養(yǎng)老院的氣氛更加莊重而神圣。弘一法師見到萬泉法師,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拉著萬泉法師的手,親切地交談著。法師鼓勵萬泉法師發(fā)心學律,認為這對于修行佛法至關重要。萬泉法師作為佛學院的講師,肩負著傳承佛法的重任,而學律則是修行的基礎。在交談中,弘一法師還親自為萬泉法師介紹了養(yǎng)老院的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他帶著萬泉法師參觀了養(yǎng)老院的各個角落,從清幽的庭院到古樸的禪房,從熱鬧的食堂到寧靜的圖書室,每一處都充滿了祥和與寧靜。法師希望通過這些介紹,讓萬泉法師更加了解這里的生活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傳播佛法。在溫陵養(yǎng)老院的這些日子里,弘一法師的生活并不單調。他在這里不僅繼續(xù)著自己的修行之旅,也成為了與眾人分享佛法、傳遞智慧的美好時光。他身上的祥和與寧靜,像和煦的春風在這塊修行圣地吹拂。每當夜幕降臨,誦經聲彌漫養(yǎng)老院,那是法師與居士們共同修行的聲音,也是他們追求心靈解脫的堅定信念。
1938年的春天,花兒初綻,草色青青,萬物仿佛在沉睡中蘇醒,天空中飄浮著棉花糖般的白云,陽光如金線般灑落,給大地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院內的老人們或在樹蔭下悠然地聊天,或在花壇旁慢慢地散步,享受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安詳。
這一天的早晨與往常有所不同,因為溫陵養(yǎng)老院迎來了一位特別的訪客——弘一法師。他一襲僧袍,手持經卷,步履從容地走進了養(yǎng)老院的大門。他的再次到來,仿佛給這個寧靜的空間注入了一股清流,使得整個養(yǎng)老院都彌漫著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溫陵養(yǎng)老院的院長葉青眼居士特地邀請弘一法師前來,為院內的老人們開示凈土法門。這是一個關于修行和內心凈化的法門,對于尋求內心安寧的老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弘一法師不僅為老人們講解了凈土法門的核心要義,還分享了自己修行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他提到,勞動與念佛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更好地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念佛則是一種內心的凈化,能夠幫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寄托和安寧。弘一法師的到來,對于那些在養(yǎng)老院生活的老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內心的慰藉與精神的寄托。他們或許曾經在生活中經歷過風風雨雨,或許曾經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但如今,在這養(yǎng)老院的安寧之地,他們渴望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更是心靈的寄托與安慰。而弘一法師的到來,正是給他們帶來了這樣的一種安慰。他溫和地與老人們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為他們解答心中的疑惑。他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如同清泉般滋潤著老人們的心田,讓他們感受到了來自內心的溫暖與力量。在他的身邊,老人們仿佛找到了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一個可以依靠的力量。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已是1939年的春天。這一年,弘一法師又一次踏上了溫陵養(yǎng)老院的土地,為那里的老人們帶來了一場關于《地藏菩薩之靈感事跡》的講解。地藏菩薩,這位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以其廣大的愿力和無盡的悲心而聞名于世。他的事跡,充滿了慈悲與智慧,成為了無數信眾心中的信仰和寄托。弘一法師講述了地藏菩薩如何救度眾生,如何化解災難,如何以無盡的慈悲和智慧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人們。在他的講述中,地藏菩薩的形象變得栩栩如生,莊嚴而慈悲,讓在場的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了他無盡的慈悲和智慧。聽著法師的講述,老人們的心中涌起了強烈的共鳴。他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曾經經歷過的艱辛和困苦。有的老人眼中閃爍著淚花,那是被感動和觸動的淚水;有的老人則默默地在心中許下了愿望和祈禱,希望能夠在未來的日子里得到地藏菩薩的庇佑和護持。
1942年的5月11日,天空中飄浮著幾絲淡淡的云彩,仿佛是佛祖灑下的慈悲之觸,陽光溫和地灑落在大地上,給這個平凡的日子增添了幾分溫暖與寧靜。這一天,在惠安靈瑞山久居的弘一法師,做出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決定。他離開了這個熟悉的山林,踏上了新的旅程,移居至泉州溫陵養(yǎng)老院。這一重要的決定,得到了溫陵養(yǎng)老院眾人的熱烈歡迎。據葉青眼在《千江印月集——紀弘一法師盛德》一文中詳細記載,法師不僅欣然接受了他們的邀請,還特地邀請了妙蓮法師一同前往。一行四人,一路風塵仆仆,終于抵達了溫陵養(yǎng)老院。法師選擇了晚晴室作為自己的居所,而妙蓮法師等人則分別入住華珍室的一、二、三號房。
在溫陵養(yǎng)老院的日子里,弘一法師仿佛找到了一個新的家,他在這里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與眾人分享著佛教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諦。每當夜幕降臨,法師便會聚集眾人,開始宣講《八大人覺經》,他的聲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在法師的宣講中,人們仿佛看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與真實。他的話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迷茫的心靈,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道路。每一次的宣講都是一場精神的洗禮,讓人們更加堅定了信仰,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除了宣講佛法,弘一法師還常常與眾人交流心得,分享自己的修行體驗。他的言辭之中充滿了智慧與慈悲,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溫暖與關懷。在溫陵養(yǎng)老院,弘一法師不僅是一個精神的導師,更是一個真摯的朋友,陪伴著每一個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