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韻】鄉(xiāng)土文化的熏陶(散文)
故鄉(xiāng),不僅給了我健康的身體,基本的道德修養(yǎng),初等的文化知識,同時還給了我文學藝術方面的熏陶,使我后來形成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愛好并有所成就,也使我生活生命質量有所提升。
我的故鄉(xiāng),算不得一些人所形容的那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地方。但是,故鄉(xiāng)的物產,特別是玉米、谷子、大豆、高粱等農作物,不可謂不豐富,它不僅世世代代養(yǎng)育著父老鄉(xiāng)親們,而且給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业墓枢l(xiāng)長春市農安縣曾經(jīng)是中國第一產糧大縣,這在國家文獻中是有據(jù)可查的。故鄉(xiāng)的歷史上,也許并未出現(xiàn)過讓人們刻骨銘心的重大事件,但那里的人們有他們的生活目標、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而我的人生的很多觀點和標準,就是從故鄉(xiāng)的文化熏陶中獲得的。
大秧歌是家鄉(xiāng)最受群眾歡迎的,也是鄉(xiāng)親們最能參與其中的一種群眾文化活動。不過,我在家鄉(xiāng)的那些年,每年組織秧歌都是在春節(jié)期間,一般是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初五——因為那時是人民公社時期,正月初六生產隊就開工了;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晚上,還可以組織一次耍龍燈。大秧歌,全國城鄉(xiāng)幾乎都有,但我家鄉(xiāng)的秧歌和外地的不同,不光扭,還要唱,因此叫唱秧歌?!褪窃谂ひ欢螘r間或扭幾個曲子后,打個圓場,然后就有人來唱上幾段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或唱上幾個二人轉段子。比如:來到軍屬院子里,便唱上一段“大鼓一打響連天,我給軍屬拜個年,一個參軍保祖國,全家光榮萬民安?!眮淼浇處煹脑鹤永铮统弦欢巍按猴L吹綠楊柳枝,勞苦功高是教師,育得桃李滿天下,現(xiàn)代化大業(yè)成有期。”這些現(xiàn)編的順口溜,很貼切很實際,也很受歡迎。有時由二人轉藝人唱一段“紅月娥做夢”“王二姐思夫”“西廂記”或“小拜年”什么的……
我在家鄉(xiāng)那些年,沒有真正參加過扭秧歌,但我非常喜歡看。正月是東北最冷的時候,冰天雪地,但一有秧歌隊演出,我就跟著看——秧歌演幾個村子,我就跟著跑幾個村子。有時周邊幾個生產大隊都組織秧歌,互相送戲拜年,幾支隊伍碰到一起,互相比著演,場面熱烈,又各具特色。
還有大鼓書,那也是農民非常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每年夏季農村掛鋤或冬閑時節(jié),把生產隊的筒子屋打掃一下,準備一張小桌,兩把小凳,一壺開水,便一切停當,只等聽書了。只是每天說一場書要付出幾元錢。盡管如此,聽東北大鼓還算是這些文化活動中最節(jié)省的了。因為組織秧歌隊,要準備幾十人的服裝道具,要請吹打彈拉的樂隊。辦二人轉,除服裝道具樂隊外,還要有場子,搭臺子。和這些花錢費力的活動比,組織聽東北大鼓書算是最便宜的了。
那被稱為說書先生的人,大都是盲人或半盲人,有四五十歲的,也有年輕的,一般都是兩三個人搭伴,有的是兩個盲人由一個看得見的人領路,走到哪里說到哪里。他們不僅在說書上互相配合協(xié)調默契,在生活上更是互相照顧,相依為命。我對他們真是又同情又敬佩——同情的是,他們眼睛不好,行動不便,生活起來多么不容易;敬佩的是他們那說書的本事,彈三弦琴的能彈出多種曲調,那么熟練又那么動聽,鼓和板也打的那么漂亮,尤其是說書說得好。
一部長書,總是說上十幾個或幾十個晚上,每個晚上要說三四個小時。雖叫說書,可與說評書不一樣,這東北大鼓是有說有唱,唱腔曲調有很多種。我特別佩服他們的記憶力,可謂極強,不論說還是唱,都十分流暢,從不打奔兒,還要遇男學男腔,遇女仿女調,令人叫絕。還有一點,我至今不解的是,他們眼睛不好,不能看書認字,他們是怎么學會的呢?為此,我曾問過父親,父親也沒有清楚地回答我,因此,到現(xiàn)在仍是個謎,而那種敬佩與這謎一直儲存在我的心中。
那時先生說的都是古書,記得我聽過的幾部有《薛禮征東》《羅成掃北》《楊家將》《穆桂英掛帥》《劉大人私訪》《雙白綾記》等,大都是些宣揚古代英雄豪杰為國為民、英勇善戰(zhàn)、仗義執(zhí)言、為民除害的故事,因此,深受百姓的歡迎。
記得那時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藍先生,書說得特別好,用現(xiàn)在的話講,堪稱“星”級先生了。我上小學6年級時的那個夏天,聽藍先生說過一部長篇歷史題材的故事《雙白綾記》,內容是白云龍尋父一路上的坎坷遭遇,整個內容充滿著善良與邪惡的斗爭。我一連聽了十多個晚上,聽后幾乎全記了下來。上了中學后,晚上我就躺在床上,給同宿舍的同學們講,把他們聽得都入了迷。后來,班主任老師發(fā)現(xiàn)后,批評了我,并不準再講了……
再說說二人轉。二人轉是東北的地方戲。在我的家鄉(xiāng)松嫩平原上,到處都有二人轉劇團或戲班子,也大都是在年節(jié)和農閑時演出。每逢演出,村子里像過大年一樣熱鬧。二人轉題材內容非常廣泛而深刻,有愛國題材的,如《蘇武牧羊》《岳母刺字》《孟良搬嫂》《楊八郎探母》等;有清官題材的,如《鍘美案》《包公斷后》《陳州放糧》等包公系列的;有愛情題材的,如《西廂記》《樓臺會》《藍橋會》等;還有一些揭露和鞭撻丑惡的,如《潘金蓮》《馬前潑水》《杜十娘》等;也有一些喜劇題材的,如《偷瓜招親》《秋胡戲妻》《二大媽探病》《傻柱子接媳婦》《豬八戒拱地》等;也有外國題材的,如《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二人轉,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很好的藝術性,又以特別通俗的形式告訴父老鄉(xiāng)親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
我喜歡二人轉,更多的是因為那些歷史故事非常感動人。如:看了《孟良搬嫂》,為大刀王懷女王蘭英那種深明大義,不計前嫌,以國家大局為重的精神所感動;看了《蘇武牧羊》,為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而折服;看了《樓臺會》,替被封建禮教迫害致死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而惋惜,特別是《樓臺會》,我?guī)缀跏强匆粓隹抟粓觥菚r,農村學生沒有多少書看,二人轉使我從中學到了那么多的歷史知識,懂得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家鄉(xiāng)的這幾種文化藝術形式,應該說,成為教會我文學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課堂,是我的第一個啟蒙的老師。上初中時,老師布置兩周寫一篇作文,我有時一周就寫一篇。到了初三時,我還試著給《長春日報》《中國青年》雜志等寫過稿,雖然未被刊用,但是,助長了我喜歡文學創(chuàng)作的野心??傊?,我后來走上了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