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韻】祭春(散文)

編輯推薦 【菊韻】祭春(散文)


作者:類猿人911 進士,6935.38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40發(fā)表時間:2025-04-07 23:11:47

《禮記?祭統(tǒng)》中載:“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绷⒋杭来?,古俗。是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我以這篇短文祭春。
   一年始于春。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或許,是從韓愈那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開始的吧。
   什么時候結束呢?春姑娘一露臉,“嗨——”,一聲招呼,扭身走了……前兩天還二十度呢,今天氣溫突升,越了三十度。這才剛入四月。
   停暖的這一個月,大家都喊冷。前兩天遛狗還找太陽地曬暖呢,今天就尋著陰涼地行。西安的氣候就是這樣的,除了冬夏,似乎,沒有了春秋。
   櫻花謝了,櫻樹的枝頭綠了,“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漸漸得,天地“綠肥紅瘦”了。
   今天,清晨,我走出家門,第一眼就看到飛絮,零零星星的,如雪花在空中飄舞,然后,落下,道的兩旁的地上,白絮絮,粘著。熱了,該換夏裝了。我說的是脫去厚重的冬裝,褪去秋褲。
   移著人字梯,老婆已在房間里爬低上高收拾儲物柜,似乎,一夜間,徒增了許多閑置下來棉的衣被,堆著,無處收納。每每換季,惹她煩惱。
   北方的春就是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冬無雪,入春更是少雨。那日,昏黃的沙塵天讓人猝不及防。清明放假的這幾日,灞河兩邊停滿了私家車,年輕的夫婦帶著孩子來郊外河灘綠地踏春……城市里的打工族真不容易。各式的帳篷一家挨著一家,天空中搖曳著五顏六色的風箏……突然天黃了,起風了,狂風揚起的沙塵瞇了人的眼。河灘上,人們慌亂得大呼小叫,女人一手遮眼,一手搖擺著,招呼遠處還在瘋跑的孩子。帳篷鼓著風嘯,在草地上翻滾……就這樣,春姑娘粗暴地來和人們告別?
   清明,我回鄉(xiāng)上墳。
   原上,吹著呼呼的暖風,只有在這平闊的高原上,你才能感知,什么叫春風浩蕩,什么叫舉袂迎風。遠處是一脈起起伏伏青黛色的秦嶺……去年秋收后播種的小麥,經(jīng)過一冬的蟄伏,已經(jīng)長得沒了腳。一壟壟的,伸向天際,綠的舒心,綠的敞亮。
   田間、壟頭、溝畔,三三兩兩的人肩著鐵掀,挎著藤籃,在掃墓。幾處燃燒紙錢的青煙在原野上裊裊升起……按說,應該,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今年的清明,還是無雨。
   櫻花謝后,何處尋春?留住春,還是老婆做的那頓茵陳麥飯。盛上滿滿一碗熱騰騰的茵陳麥飯,我拿起筷子,就著她新涼拌出的一盤薺薺菜,一口接一口,我吃得放不下碗……下一頓麥飯,只能等初夏的白槐花了。
   北方的麥飯,另類的古老的農家傳統(tǒng)美食。田野里挖回來一籃子野菜,擇好洗凈,拌上面粉,加點食鹽,攤上籠屜去蒸。熟后,淋上滾熱的花椒油,澆上蒜汁……那個滋味,舌尖留香。春的香,滋味綿長。
   年年如此輪回。三月的茵陳四月蒿,五月砍回當柴燒。茵陳可蒸,榆錢可蒸,槐花可蒸……這就是季節(jié)的饋贈,這就是人間的清歡。
   我苦夏。卻愛夏天的白雨。烏云壓城,頓時,雨點如豆子般傾瀉而下,伴隨著雷鳴電閃,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雨中??粗鴿M街移動的雨傘,來來往往的人群,傘遮著,他們是誰?看不見他們的臉……暴雨過后,傍晚都市的霓虹燈,映在街面上,紅橙藍紫,流光溢彩。
   也愛讀汪曾祺筆下的夏天: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或許,這就是那和尚說的“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br />   春姑娘告訴我說,夏就要來了……她并不悲傷。
   是春的短暫,還是我的意懶,我還是留戀春的。畢竟“最美人間四月天”。林徽因說它是春風、星雨、花開的輕盈,是愛、暖和希望的柔情?;颍碛幸环N期待,“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br />  
  
   2025。04。07。浐灞半島云棲居
  
  
  

共 1489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讀類猿人老師的文真的是一種享受,這篇《祭春》短章以節(jié)氣為經(jīng),以生活為緯,在古今時空的交錯中織就了一幅立體的春之圖景。作者以學者之眼觀照傳統(tǒng),以文人之心體察自然,又以市井之身感受生活,三重維度交織出獨特的審美意趣。文中對"礿""禘""嘗""烝"的援引,恰似在水泥森林中豎起四根朱漆廊柱,瞬間架起連通古今的儀式空間。韓愈詩句的嵌入,不是簡單的文辭點綴,而是為現(xiàn)代人的季節(jié)感知找到了古典坐標系——當草色遙看的朦朧美,遇見氣溫驟升三十度的實感,傳統(tǒng)詩意與現(xiàn)代體驗便產生了奇妙的對撞。這種對撞在沙塵暴襲卷踏青人群的場景中達到高潮:鼓風的帳篷與翻滾的風箏,既是《詩經(jīng)》里"終風且暴"的遙遠回響,也是都市人親近自然受阻的現(xiàn)實際遇。作者深諳"以物候代抒情"的東方美學。櫻樹從花謝到綠肥的蛻變,茵陳麥飯從采摘到蒸制的流程,都暗合著《月令》中"食時、事時、民時"的古老智慧。特別是對麥飯制作工藝的白描,看似瑣碎卻飽含深意——面粉與野菜的糾纏,花椒油與蒜汁的澆淋,實則是將二十四節(jié)氣物化為舌尖記憶的生動實踐。這種將文化基因編碼于日常飲食的筆法,恰與汪曾祺談吃的散文形成跨時空的對話。在季節(jié)的急速轉換中,作者捕捉到了現(xiàn)代人特有的時間焦慮。"除了冬夏,似乎沒有了春秋"的慨嘆,既是對氣候異變的敏銳覺察,也隱喻著當代生活節(jié)奏對傳統(tǒng)時序的擠壓。但文中始終保持著溫厚的平衡:當春姑娘以沙塵暴的方式告別時,記憶中的白槐花與暴雨后的霓虹燈,又為時光的流逝鋪設了希望的緩沖帶。這種哀而不傷的情致,恰似《牡丹亭》里"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的東方審美定式。結尾處對林徽因與白居易詩句的化用,完成了從物候觀察到生命哲思的升華。當"山寺桃花"的期待與"莫將閑事掛心頭"的禪意相遇,祭春便超越了單純的節(jié)氣記錄,成為對生命輪回的詩意注解。這種古今互文的寫作策略,不僅延續(xù)了自《詩經(jīng)》以來"比興"的傳統(tǒng),更在全球化語境下為傳統(tǒng)文化找到了鮮活的當代載體。問好老師,歡迎賜稿,期待更好的作品!【編輯:靜安云儒】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靜安云儒        2025-04-07 23:12:31
  讀老師的文何嘗不是一種享受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青年文學會員,現(xiàn)代00后新生代詩人,自由撰稿人。
回復1 樓        文友:類猿人911        2025-04-07 23:34:50
  又是勞動了靜安云儒編輯。謝謝,編按很棒,哲理和文意互通,導引大家閱讀,謝謝!
2 樓        文友:黃金山        2025-04-08 06:09:38
 ?。簭V博,深厚,精悍,情篤,美文,學習,點贊!
活到老學到老
回復2 樓        文友:類猿人911        2025-04-08 06:33:02
  閑文,隨筆,粗陋,淺薄,客氣,見笑,謝謝!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