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云水】深情者的詠嘆(隨筆)
有人曾經(jīng)對文學分過類,說網(wǎng)絡(luò)和紙媒寫作,各占三分天下,網(wǎng)絡(luò)寫手有日進斗金的,養(yǎng)活了自己還要為國家交稅金,不屑于紙質(zhì)作家,說他們窮酸,還端著架子傲視群雄。而紙質(zhì)作家總以為他們思考的是民族走向,人生苦樂的嚴肅問題,餓死也要堅守文學的尊嚴。對網(wǎng)絡(luò)小說的小三、富豪,娛樂、武打,宮廷紛爭,職場攻略等,認為不過是線上熱,逗你玩,博取小青年的眼球,沒有多少文學價值。如此兩軍對壘,各領(lǐng)風騷。當年韓寒就不入作家協(xié)會。但也有同齡人網(wǎng)絡(luò)寫作爆紅,熱議有剽竊行為,還入了作協(xié)會員。時至今日,傳統(tǒng)寫作也投入網(wǎng)絡(luò),網(wǎng)絡(luò)寫作也熱衷于紙媒,各取所好,似乎不那么非白即黑了,作家協(xié)會也開辟了網(wǎng)絡(luò)作家的園地。
現(xiàn)在另有一個寫作群體蔚然成風,那就是老干部群,還有個叫法叫“老干部體”,這說明老干部寫作已成為體式和風格,也占三分天地。如果說網(wǎng)絡(luò)風格較為輕松,紙媒風格較為嚴肅,都是寫作風格和文學方向而言。而老干部體,也許沒有強大的文學技藝,但他們的重要地位就是:文化性與文獻性。當歷史的塵煙漸去漸遠,人類覆覆滅滅一茬蓋過一茬,過往的苦樂歌哭,一個城市各個時期的人事風貌,大概只有文字可以留下一點痕跡,留下一點記憶,供世人懷舊、回響,這個意義也非同小可。隨著時代飛速行進,IA寫作,機器造人,男人與男人培胎,已不是寓言,那時,原始人類的懷舊心理會日益加重,這些文獻便是原始人的文化依托。老干部們退休后閑來無事,有的回鄉(xiāng)寫村志,有的寫縣志,有的是工作回憶,有的是民間趣事,可別忽略這種寫作,在未來都是非物質(zhì)遺產(chǎn),
我所要介紹的武江波先生也屬于老干部群體,但他不是寫志式的文體,他是依據(jù)歷史的傳說,史記,親歷,親聞,親見,以游記,敘事,詩歌等,多樣載體書寫了榆次的人事風物,成為榆次古城的“活字典”,與老干部體式又不盡相同,自成一體。他退休后擔任晉中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秘書長,《文化晉中》雜志主編。他沒有辜負這個冠名,他確實寫出了文化晉中的風采,幾年來他筆耕不輟,著有《七十年代的青春記憶》《旅游散記》《文趣散得》《閑愛孤云》《黃河情韻》《歲月印痕》《詩伴黃河流》等。我桌上放著的是兩部磚頭一樣厚的近作《榆次往事》和《涂川寄情》,這兩部著作差不多百萬字。據(jù)說《涂川寄情》是在身患重病,術(shù)后往返于醫(yī)院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寫作,寫成了這部近40萬字巨作。面對這兩部姊妹篇,我看到的就是厚重的文化,廣博的文獻,這是一個人的生命意義和精神氣質(zhì)。有人稱之為榆次“史記”,有人說“兩部著作一城繁華”并不過分。從書中探到,武江波先生其實從十七八歲當工人時就酷愛文學,對文學界,文化界名人充滿敬意,也曾發(fā)表過作品。也許他畢生懷有文學情結(jié),只因工作關(guān)系無暇顧及,他當過工人、教師、政工干部,后來在司法部門退休。他身上既有工人的豪爽,又有教師的溫文爾雅,更有干部的沉靜,還有文人的妙趣橫生。和他在一起,他習慣交談,卻少有爭辯。有一次在飯局上,他提出一個文學命題,我一反駁,他就巧妙地繞過去不作爭辯,也許他早已知道在學問方面各執(zhí)己見,本沒有對錯之分。當時我覺得勝他一籌,可現(xiàn)在我知道他比我境界高岸,《清靜經(jīng)》上說:“上士不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爭就是執(zhí)念,不爭是明白各從己見,并不作真理之說。但他也有堅定的信念。說起法律,我認為法律有時是個擺設(shè),我們所定的合同有時是一張廢紙,聽說有一個作家和一個文化公司因不執(zhí)行合同打官司,幾年下來官司結(jié)局不得而知,只知作家神經(jīng)了。我說,如果法律生效,文化公司,出版社敢不執(zhí)行合同?作家費時費力,荒廢了寫作,最后打官司抑郁了,神經(jīng)了,這損失誰來補償。所以,我還是歸在法律的公正與生效問題和他論說。一向溫和的他,聲音突然高八度,說你連時間都不想費,怎么敢說法律不生效或者不公正呢?我當時沉默了,無言以對。是的,法律生不生效,是看你是否把它當作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法律公正與否是你有意志去踐行它才有評判的資格呀,被一些現(xiàn)象嚇住不敢踐行,說明本身對法律不信任。我當時對先生肅然起敬!
人生仿佛是一圓,早期的意念,需要一生去實現(xiàn)。先生走完了他欽定職業(yè)之后,本可做一個閑云野鶴了此一生,但他終于又返回年輕時的文學情結(jié),寫了這么多書。令我內(nèi)疚的是,因?qū)戦L篇難以分心,一直沒有時間讀它的書,他的書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一應(yīng)名人記事,小城風物,無不涉獵其中。他生于平遙,卻是個榆次通,打開《榆次往事》歷史的塵煙滾滾而來,而且注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如果想要了解榆次的歷史,這本“往事”集可提供詳盡的參照。比如榆次以前不叫榆次,曾叫過“涂水、中都,以及魏榆”。其各名的來歷均有詳說,古道文化有民間俚語:“走王湖,繞什貼,南北要店里歇一歇?!边@些俚語都是當時榆次人的活動形式,就像當代人追尋茶道、絲綢之路一樣,總得通過一些親歷者的記載才見端倪。這就是文獻的地位。榆次小城通過這些順口溜可追根溯源。榆次老城已不是原貌,但作者對舊貌如數(shù)家珍: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大小街巷十幾條,有東湖井、西湖井、寇家巷、任家巷……街有:富戶街、南寺街、新集街……著名商號店鋪有:德新成、德盛園、北謙亨……名目繁多。從中可見榆次曾經(jīng)的繁華景象。尤其是著名的“思鳳亭”,曾是北宋名相為紀念前賢名叫荀藐的人而建,說是賢人荀藐在此做縣令政聲是:“治有善跡。鳳集其境”。可見仁政、善行是人類永恒的理想和企盼。從歷史人文的心跡可鞭策今朝或未來,雖然善惡從來就是世間的兩面,但善行是人類永恒的訴求。文章盡數(shù)呈現(xiàn)歷史痕跡,卻道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普世價值”。于是乎,有關(guān)榆次的風物、人事就從遠古走來,比如古有荊軻千里赴榆和蓋聶論劍;有英勇過人的魏國名臣郝昭;有北宋名臣高若訥,民間的李三娘與后漢高祖皇帝劉知遠的戀情婚姻等,今有晉劇名角王愛愛,知識青年蔡立堅等;名山景觀有:罕山時雨、涂水洪濤、龍門晚照等八大景,工業(yè)有華北最大的晉華紡織廠,亞洲最大的紡機廠,全國最大的液壓件廠等等,這一切都成逝去的煙云不復(fù)存在,但這一切曾經(jīng)規(guī)模宏大,是古城人求生的重要場所,成為古城的驕傲。工人們常穿著工作服逛大街,不愛紅妝愛武裝,工裝就是他們身份,最要緊的是有種說法叫,工人階級領(lǐng)導一切!他們的自豪一定是來自“領(lǐng)導”的冠名而狂歡。如此翔實地記載了榆次古往今來的相貌,讀來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且引發(fā)一些難以言說的思考。如今都已成記憶中的名詞,但先生描述當時的情景卻栩栩如生。先生從一地一景,一村一寨,一寺一廟都能提供各種想象,并能挖掘文化的源頭。比如“貓兒嶺”,是榆次很有名的地名,人們只認為它是地名,卻讓先生挖出“眊兒嶺”的原始情感,因地勢高,成為安葬故人的極地,子孫前來燒紙拜謁,父母即會在高處“眊兒”,因此叫“眊兒嶺”,讀來有趣,似乎比“貓兒嶺”更合情理?!队艽瓮隆芬匀?10篇文章組成,從古城與植物,古城的人文,古城中的人物應(yīng)有盡有,只要你閱讀這部書,就會對這座古城生出全新的認識,或許你會愛戀它。
《涂川寄情》是《榆次往事》的續(xù)篇,作者滔滔不絕,一往情深,看得出他對這座小城的眷戀無人可比,我以為這兩部作品是深情者的詠嘆。他對人世間是這樣深情,他對人的贊美毫不吝嗇,他記述的人物有書法家,有畫家,有作家,有詩人,有收藏家,有教授、教師等等,凡在他筆下個個都在審美當中,記述了他們的情懷,氣節(jié)、技藝,個性等,似有握手成友,過目不忘的人間至情,他愛從古跡中挖掘文化,愛從文化本身看其人文精神。這使我不得不從文中探討作者的心靈,他有一顆怎樣玲瓏剔透的心?記人是樹德,記史是明目。有人說一個人內(nèi)心裝滿愛,他看到的世界就是美的。在我眼里世界是個大傷口,人生堆滿了累累傷痕,而每一座凸起的墳?zāi)苟际且粋€傷疤,終了,止血的膏脂就是那一把黃土。這樣的視角未必就是深刻。人到極境時,花開花落都是美,生死歌哭尋常事,最恒常的便是有愛與審美的能力。我記得西方作家現(xiàn)代主義鼻祖卡夫卡曾經(jīng)說過“我已經(jīng)沒有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了”。我當時大發(fā)感慨,好像與其有了共鳴。這世上不缺絕望者。但先生卻是點燃希望的智者。在《涂川寄情》已有哲思,看其《寧靜致遠的力量》便知他通透了天道人情。他欣賞人生的五種追求:
“一是凈,即心里要干凈,要自凈其意,心無雜念;二是靜,要安靜下來,心如止水;三是敬,要恭敬,敬業(yè)敬畏;四是鏡,心若明鏡,反求諸己,白鑒自??;五是境,要上升到一個專注的高維的修行境界?!?br />
閱讀他的文章,會發(fā)現(xiàn)他自身心性恰恰應(yīng)了這一席話。一個人如果心不凈,就看不到美的本質(zhì),雜草叢生,眼中定是怨恨情仇亂云飛舞。一個人如果不靜,悠悠天地,攘攘塵世,心躁者不可能盡心做事,能安內(nèi)而不為外擾,處喧囂而守寧靜,臨紛擾而其淡泊,視名利為浮云,滅榮辱而若清風,深邃的谷底以靜為美。如果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慢心筑高,必會一敗涂地!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敗于傲驕。諸葛亮智巧過人,敗于天下無敵。司馬懿勝不歌,敗不哭,視天下人為師,在群雄逐鹿中獨占鰲頭。如果一個人沒有一面鏡子,何以知人長,知己短?人生就是心靈成長的一個過程,如果從生到死靈魂沒一點提升即白來一場,浪費了一世為人。如果一個人到老了還沒有踏上境界的云梯,擁有鳥瞰天下的能力,那就混同在物欲中醉生夢死,浮華奢侈,只知外觀不知內(nèi)求,亦如行尸走肉。人生的盡頭左不過就是照見自己,找回自己,會心一笑而已,但卻需要經(jīng)歷千山萬水。先生顯然是悟透了生而為何,才知生而如何。所以他風度翩翩,安靜沉穩(wěn),從容自如,身有暗疾卻精神矍鑠!心平氣和,確是太醫(yī)王!心平可悟天地妙理,氣和可應(yīng)艱難困苦!所以他斂浮華之態(tài),去驕奢之氣,智達而思敏,從而觀古今賢達,撿拾歷史遺珠,為后人留下永恒的念想。
讀了他的“寄情”,便知情的珍貴!閱了他的“涂川”便知水的格調(diào)?!饵S土地之戀》仿佛是一個智者坐在荒丘上觀天地情韻:“神農(nóng)嘗百草,后稷植五谷,點燃了人類第一把文明之火!”《榆次往事》何嘗不是一抹火種?《涂川寄情》又怎能不是人間燭光?人活在世上,榮華富貴都不過是過眼煙云,最后的實在仍是人心情感!他是個觀察者,也是生命的體驗者!我想,此時他目光里一定裝滿深情和感激,或萬事萬物也在感激他的深情書寫。《黃土高原上的春天》:“迎春花開了,桃花開了,靜靜地顯示著熱烈……”此時先生的心,一定如萬馬奔騰,老來撩撥少年情吧!在先生的性情中,既有水的格調(diào),也有火的姿態(tài),這種抒懷正是他余生的樣貌。他是個深情者,他深深地眷戀著黃土地的養(yǎng)育之恩,知恩者必是厚德之人。有文友說,他的文集是寫給歲月的一封長信,也有人說,是一封“情書”,這些別出心裁的比喻都十分貼切。我更覺得兩書是深情者的詠嘆!微光不滅,照見生命的厚度!希望不滅,堅守著人的本心!他本身就是《榆次往事》《涂川寄情》的續(xù)篇,他對這座古城的文化,對古城的人事,對人世間滄桑的歌哭,永遠有著深情的續(xù)寫,無盡……
因為才疏學淺難以盡說,寫此陋文,也只是我對深情者表示的一份崇高的敬意!有不當處見諒!
2025.4.4草于靜心齋
佳作,讓人深思回味。感謝陳老師帶來的精彩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