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韻】下放日志(散文)

編輯推薦 【菊韻】下放日志(散文)


作者:祝有元 白丁,0.0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99發(fā)表時間:2025-04-02 18:01:43

一、第一堂勞動課
   1968年10月8日,我們在巖垅公社集中學習了3天后,就被分配到本公社鐵門大隊第六生產(chǎn)隊插隊落戶,正式成為一名新式農(nóng)民——知青。與我同組有向開弟、周普慶、易生華、鄭艷如、伊小燕、劉梅6人。我被指定為該隊的知青組長。
   我們的隊長姓王,外號紅貓古,瘦高個,經(jīng)常赤足勞動,一付典型的深山老農(nóng)打扮,終年腰束長汗巾,背挎線毛鐮,他說話干脆,對農(nóng)活質(zhì)量要求很嚴,但對我們知青很溫和。他把最好的自留地讓我們青年種菜自給,他在生產(chǎn)隊社員中威信極高。
   下放第二天,大約六點鐘,隊長就爬上生產(chǎn)隊倉庫的高地上,用他那粗獷的男高音吆喝:出工了,出工咧!我和我的6位知青戰(zhàn)友開始了下鄉(xiāng)勞動的第一天,第一次與自己的“再教育者”共同勞動。
   人們一字兒排開,開始挖紅薯,鋤頭與泥土的撕裂聲,此起彼落,紅薯一個個被鋤頭翻了出來,人們歡笑著,組成一支農(nóng)耕交響曲,這曲子激越、粗獷,幾千年來,農(nóng)夫們就是這樣不厭其煩地演奏著這支原始的農(nóng)耕曲子。日出日落,每天周而復始,用勞動的成果養(yǎng)活了自己,也養(yǎng)活了別人。
   時過正午,太陽逐漸升高。隊長便喊了聲:“大家抽一袋煙吧?!比藗冋勑χ_始一天田間中的小息。人們歡笑著,喧叫著,田野里回響著社員們的笑鬧聲,空氣里迷漫著粉脂的香味和初翻起的泥土的腥馨味,我從來沒有聞到過這深山特有的氣息,我被陶醉了,感到了一股從來沒有過的舒服感。
   “仰工了,仰工了!”隊長呼喊著,人們慢慢地起身又重復著原來的工作,我感到腰酸手也酸,最難受的是肚子咕咕的叫,一種莫名的饑餓感襲上了心頭。
   太陽老高了,如果在城里,人們早已吃了早飯,我看了看隊長,似乎沒有半點收工的意思,旁邊的劉梅對我做了一個鬼臉,指了指肚子,其余幾個知青也顯得不耐煩,想發(fā)牢騷。我一看,感到情況不妙,這才是第一天呀!不能讓他們鬧事,我瞪了劉梅一眼,臉色很沉,這幾位便不做鬼臉了,只是無精打彩的挖著土,時而翻出幾個紅薯,有一些還是挖爛了的。不知過了多久,隊長才把鋤頭向肩上一扛,這大概是一個收工的信號吧!人們紛紛停下了鋤頭,也學著隊長的樣子,終于收早工了!我們幾個松了一口氣,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了知青屋。但灶是冷的,沒有人煮飯呀!農(nóng)民們這時正端著家里已煮好的飯菜在大口大口的吃呢!我們幾個已經(jīng)累得沒有一點力氣了,誰也不想動。沒辦法,等會兒又要出工。我是組長呀,我不動,誰想動?于是,我生起了火,淘米下鍋把飯煮好,幾個女知青幫忙切菜,所謂的菜,就是辣椒,為了趕工,便將辣子切碎,放一點豆豉和少量的油鹽,炒了一碗豆豉辣子,然后又打了一碗豆豉湯。不久,飯熟了,大家狼吞虎咽、汗流滿面,雖然沒有什么菜,但吃得很香。我這時才明白,人在饑餓時,吃什么都感到特別有味!這大概是人的一種天性吧!
   倉庫上掛著的破犁片又被敲響了,出工時間到了。知青們的飯還在肚子里熱著呢。沒辦法,只得扛上鋤頭回到了原來的地方,重復著上午的勞動。
   太陽當頂了,氣溫也升高了,干燥的田野上空響著單調(diào)的挖土聲,空氣顯得很沉悶,人們頭上流著汗,慢慢的挖著,不知誰說了一聲:悶死了,唱一支歌吧!可是誰唱呢?一個外號叫龍婆的婦女自告奮勇的說:“我來唱一個情歌吧!”龍婆是從會同嫁過來的,很有一種山里農(nóng)婦的潑辣勁,人們齊聲叫好!龍婆清了清嗓子,用濃重的會同腔唱開了:“郞在山上剁柴賣喲,妹到山腳送飯來咧,郞問妹炒的什么菜喲,四兩豬肝炒蒜苔喲……”悠長的女高音在山野回響,人們聽入了迷,也隨著附和亂叫著,打破了沉悶的場面,氣氛頓時又活躍起來。一個個的大紅薯被翻了出土,很快堆成了幾大堆,我們知青挖爛的紅薯較多,隊長也沒有說我們。這時,多事的蚌叔拿起一串大個的紅薯對大家說:“這幾個多大呀?”龍婆笑著說:“比你的腦殼大了一半多呢!不信,你比比看?!贝蠹矣謽妨?!蚌叔也憨厚的笑了。今天,我學會了挖紅薯,也嘗到了勞動的艱辛和歡樂。
   傍晚6點左右,收工了。劉梅自告奮勇地提出由她來煮飯,忙乎了半天,飯總算是好了,可是籠罐上冒起了青煙,原來火大了,飯煮焦了,我們都傻了眼,打開鍋蓋用筷子一撬:天啦,這叫什么飯呀!上面黃,中間白,下面黑。沒辦法,為了生存,也只得吃。菜,當然沒有心事炒,我將紅辣子放熱灰里一燙,放入碗中,放點鹽,用刀把搞爛,就當作是菜,大家胡亂地吃了一些飯,你看我,我看你,一個個無可奈何的樣子。我看到這種情況,心里很難受,這樣下去,大家會被累壞和餓壞!我對幾個知青說,收工后,大家開個會,想想今后怎么辦!
   天黑了,我們回到了知青屋。沒有煤油燈,只得燒松明子代燈,山里有的是松明子,當?shù)厝私凶鰳汗狻?br />   大家圍在一起,決定由幾個女知青輪流做飯,兼種菜園,他們的工分由男知青分攤。大家都舒了一口氣。從此以后,我們回家就有現(xiàn)成的飯菜吃了。
   散會后,知青們上床休息。所謂的床,就是用木樁釘一個連鋪,上面鋪上一些稻草,再鋪上墊絮,就成了一個大床,四個人并排而睡,隔壁的女同胞也是如此。山村的夜,清涼、寂靜,偶爾傳來幾聲貓子叫聲,短促而凄歷。月亮升起來了,透過樹隙,水銀般的月光穿過窗戶,灑在床上。空氣中夾雜著水田泥土的腥味。對門牛棚中牛糞嗆人的氣味,一陣陣沁入了我的鼻內(nèi)。這就是山村特有的氣息呀!我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腦子里不時閃現(xiàn)出校園生活的一幕幕……明亮的燈光,筆尖寫在紙上沙沙的磨擦聲……而眼下,我當上了一名新式農(nóng)民,難道就這樣在這窮山溝里度過一輩子?我胡思亂想,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直到倉庫上的鐘聲敲響,我才醒來,辛勤勞作的一天又開始了。
  
   二、難忘的周年慶祝晚會
   知青們天天早出晚歸,生活就象秋后樹上落下來的葉子,片片落下,片片重疊,然后片片逝去。不知不覺到了69年的10月12日,我想起了這天是我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xiāng)整整一周年了。一年來,我們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快樂,也學會了一些基本的農(nóng)活技術(shù),如犁田打禾。耙田塍等。因這天是下放一周年的重要日子,我一時激動,竟決定放假一天,自己為自己慶祝一下。大家也同意這樣做。吃完早飯后,我叫向開弟到大隊供銷店買了幾張紅紙和筆墨,寫了一副對子貼在知青屋的柱子上。上聯(lián)是:手扶犁把望北京;下聯(lián)是:腳踏青山干革命;橫批:紅心向黨。
   吃過晚飯后,天已經(jīng)黑了,我對知青們說:“下放一年了,大家從相識到相知,今天我們開個晚會來慶祝一下。內(nèi)容嘛,每個人談談自己一年來的收獲和感受,我們要感謝這里的貧下中農(nóng)對我們知青的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和照顧。今天,每個人都表演一個節(jié)目,唱歌跳舞都行,篝火晚會用的干柴,我們平時砍來了不少的干松枝,堆起來燒就行了?!闭f實話,自從離開學校來到這個地方,除了勞動、吃飯、睡覺外,幾乎沒有干過什么快樂的事,這簡單、重復的生活軌跡,人人都感到厭倦了,我把我的想法對知青講了后,大家都贊成。是啊,青春的原始萌動,青年的瘋勁在我們心里涌動,而鄭艷茹最瘋,她象一根被點燃的火把,嗞嗞地冒著火光。她說,請組長為我伴奏,我給大家唱一支歌吧!簡單的準備下后,大家點燃了干柴,火光映紅了她蘋果般的臉膛,我吹起了竹笛,她唱起了歌:“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她……”
   清脆、銀鈴般的歌聲,悠揚的笛聲,在夜空中回蕩,大家用手打著拍子,敲著鐵夾、火筒一齊伴奏。加點柴吧,劉梅提醒大家,易聲華加了幾把干松枝,剎時,火苗竄動著,冒著青白色的火煙,火光映紅了一張張稚氣而激動的臉,知青們狂歡著,尖叫著,積累已久的情感象洪水般地噴射出來,還有人激動的小聲哭起來……
   村民們被歡叫聲驚呆了,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但從來沒有聽到和見到這種場面,附近的農(nóng)民紛紛趕來看熱鬧,副隊長王叔也來了,問明原委后,憨厚地笑了,社員們對知青的這一作法表示了贊許和歡迎。知青們依次表演,都拿出自己的本領(lǐng),盡情地跳啊、唱啊……我也給大家獨奏了“在北京的金山上”這支曲子,知青們拍著手,合唱了這首歌,晚會被“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聲推向了高潮。這一夜,直鬧到深夜,大家還余興未盡,因第二天還要出工只得結(jié)束。
   時光荏苒,彈指一揮間,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一夜的情景還不時地在我的腦海里閃現(xiàn),久久不能忘懷。
  
   三、一支活躍在深山的文藝宣傳隊
   為了活躍山村的文娛生活,鼓舞廣大社員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大隊欽昌軍書記根據(jù)公社黨委的有關(guān)精神,組織了一支精悍的文藝宣傳隊,成員由唐昱昱、祝有元、楊學武、趙洪英、廖開勤、何劍洪、朱達昌、向開第等12位洪江下放知青組成,我是編導兼樂器伴奏??臻e時文宣隊員在大隊學校排練,晚上到各個生產(chǎn)隊巡回演出,演出的內(nèi)容和形式有快板、獨唱、獨舞、合唱、合奏,這些人原來都是各校的文藝愛好者和表演者,輕車熟路,稍加訓練,就可以拿得出去表演。
   為了配合階級教育,我采訪了當?shù)氐恼嫒苏媸拢栽拕 栋酌泛痛笮蜌v史劇《長征》為模型,編寫了一個小歌劇《青山血淚》,其他知青也對劇本提出了建設(shè)性的意見,我的歌詞配上電影《苦菜花》的插曲。劇本的內(nèi)容概要是土匪進村搶糧,用亂槍打死了村民楊大年,隨后,民團團總王飛虎看中了楊的女兒楊鐵英,欲霸為小老婆,以抓壯丁為名逼走了楊的大兒子楊鐵牛,踢死了楊妻,搶走了楊鐵英,后來鐵英被逼瘋,鐵牛逃走后參加了解放軍,后升為連長。50年帶領(lǐng)戰(zhàn)士解放了家鄉(xiāng),清算了惡霸,兄妹歡喜團圓。
   我們文宣隊起初在本大隊演出,后來還到鄰近大隊演出,再到公社匯演,足跡踏遍了鄰近幾個大隊。一次到鄰近大隊東方紅演出時,當演到鐵英被搶,楊母被踢死時,隨著鐵英一聲撕心裂肺的哭喊:“娘啊娘,你死得好慘呀,臺下的農(nóng)民被激怒了,把劇情當成了真事,哭聲、怒吼聲,口號聲響成一片,久久不能平靜。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受到了領(lǐng)導的好評。從此后,我們的演出,極大的豐富了山村的文娛生活,激勵了社員的生產(chǎn)熱情,受到了廣大貧下中農(nóng)的贊揚和歡迎。

共 3999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散文像一沓泛黃的老照片,把知青歲月粘成冊。挖紅薯磨破手的酸脹,煮焦飯的煙熏火燎,篝火晚會的歌哭交織,都裹著泥土味撲面而來。作者用鋤頭當筆,在田埂上寫下生存日記——"紅貓古"隊長的汗巾、龍婆的山歌、松明子的煙,都是蘸滿年代墨水的細節(jié)。 文字帶著工分簿的粗糲,把"上山下鄉(xiāng)"掰成紅薯皮般的日常:餓肚子的咕嚕聲比口號更真實,燙辣椒就飯的狼狽比標語更鮮活。最動人處是把苦難熬成糖——周年晚會的篝火照亮的不止黑夜,還有困頓中的詩意;文藝宣傳隊的演出不僅是娛樂,更是荒山里種出的精神莊稼。 全篇在說:時代的大江流過每個人的腳踝,有人被沖刷成鵝卵石,有人卻磨成珍珠。知青們用竹笛對抗沉寂,用話劇融化冰雪,證明再貧瘠的土地也能長出向陽花。 期待作者繼續(xù)打撈記憶河床的碎金,讓年輕一代看見:父輩的青春,是用汗珠串成的項鏈,在歷史脖頸上依然閃光?!揪庉嫞簶犯琛?/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樂歌        2025-04-02 18:02:22
  文章反映了知青在下放期間的艱苦生活,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們在逆境中的堅韌和樂觀。通過勞動和文藝活動,知青們不僅適應了農(nóng)村生活,還找到了自我價值和集體歸屬感。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2 樓        文友:陌陽        2025-04-02 21:53:03
  本文從知青視角切入歷史褶皺,用寫意的手法,把自己苦難經(jīng)歷熬成丹青貼在知青的時光墻上。通過第一堂勞動課、周慶篝火晚會、活躍在山溝的文傳隊三個典型場景,編織知青下放年代的全息影像。行文如銹跡斑斑的膠片,每一幀都是時代肌理的真實顯影。正如樂歌所說,這篇散文像一沓泛黃的老照片,把知青歲月粘成冊。讀著讀著,就把自己帶進去了。
   我不是知青,我祖輩世代為農(nóng),還在娘胎里就隨母在貧瘠的土地里創(chuàng)食??山涛业男W老師都是知青,也算是與知青有緣吧。
   知青的生活是艱苦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高考被按下了暫停鍵,一群特殊的學生娃娃來到深山老林,與老農(nóng)學習耕種、收割,學習生存之道。難怪有人說,使人成熟的從來不是歲月,而是經(jīng)歷。那段知青歲月,如同磨礪意志的熔爐,鑄就了作者的堅韌不拔。我與本文作者祝老相熟,他高中下放農(nóng)村,不懈努力,不斷完善自我,詩曲賦文樣樣在行,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高中語文教師。
   祝老師的文章情感樸實,立意高遠,將苦難書寫升華為對光明的追逐。
   祝愿祝老健康長壽!多寫好文。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