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在】一個人和一座城(賞析) ——讀杜牧《贈別》二首
揚州在大唐的地位,有如今日的上海。商賈云集,薈萃天下財富;風流咸聚,依偎文人墨客。大唐的揚州,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的銷金窟,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溫柔鄉(xiāng),是集聚了種種誘惑和夢想的人間天堂。大唐文人,與揚州必然結下眾多不解之緣。而其中最著名,與揚州緣分最深,留下相關詩詞也最多的,是杜牧。
杜牧在揚州真實的生活,其實不過三年。他時任淮南節(jié)度使的幕僚,后來轉任京官。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年,讓他對揚州始終念念不忘,留下了很多紀念揚州的詩篇。當時杜牧是帥小伙,又是出身名門,宰相之孫,還是青年才俊,年紀輕輕高中進士,又因《阿房宮賦》名滿天下,所以春風得意少年得志,說是人中之龍毫不為過。文人雅士,自會流連青樓妓館,在當時那個年代,這不但不違法,不違反道德觀念,而且是文人們用來增加風流談資的軼事雅趣。所以,青春年華的杜牧,有名有錢有才有貌,自然樂意將時光歲月消磨在揚州的風流場所,在與這些歌姬舞女的交往中渡過了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當然,古代的文人和歌姬并不只是魚水之歡,很多都是惺惺相惜抱有真情的,杜牧自然也不例外。從他的詩詞中看的出來,他對其中某位女子是有真感情的,舍不得離開這個女子,當然由于身份地位的差異和一些不明原因,他不能真的將這些女子留在身邊,所以這也就成為他永遠的美好記憶。因為一個人,他愛上了揚州這座城,揚州城也因為他的詩才而不朽。
杜牧的《贈別》是他要離開揚州時,寫給自己心愛的女子的贈別之作。也就是說,事實上他將永遠離開這位女子了,是告別之作。其一:“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眱墒资怯新?lián)系的,第一首寫了自己所愛的人,第二首是寫的送別的場景,兩首都飽含了自己對對方的情深義重。
第一首:第一句寫了女子的年輕美貌。聘聘裊裊是寫女子體態(tài),寫女子身形的柔美,舉手投足間似乎都散發(fā)出誘人的氣息。十三余是說年齡,是虛指,未必真是十三歲。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十三歲還是個孩子,但在那個時代,女子十五及笄就成年可以嫁人了,所以十三歲算是成熟女子很正常,古代揚州以前還有過所謂的“揚州瘦馬”,就是有妓館專門培養(yǎng)年紀那么大甚至更小的窮苦女孩為官宦或富豪服務。第二句是名句,因為這句詩,誕生了一個描寫女子青春年華的最好詞語:豆蔻年華。作者用了兩個美好的事物比喻女子美好的年華:首先是二月初,二月初正是春天即將來臨,百花即將盛開,比喻女子的人生也將綻放出華美的光彩,奏響輝煌的樂章。第二個比喻更進一步,二月初的豆蔻花,也是即將盛開的鮮花。為什么用豆蔻花比喻這個年齡的女孩,一是因為古人習慣摘下含苞欲放的豆蔻花,所以用豆蔻表示少女,代指含苞待放;二是因為豆蔻的花蕊是兩片對立,暗指成雙成對,象征美好的愛情。也就是說,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楚楚動人惹人憐愛的年齡。第三句的春風十里也已經(jīng)成了成語,這不是說真實的春風刮了十里,而是形容揚州的繁華,連綿十里都是酒樓妓館,都是讓人們懷春瀟灑快活的好地方。后代的姜夔就直接用春風十里借代繁華的揚州。第四句就是春風十里不如你的出處。美人卷珠簾,閱盡春風十里所有的青樓美女,還是都不如這個豆蔻少女,就是說這個少女艷壓群芳冠絕揚州。為什么?當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當然是我對這個女子的綿綿情義,讓我覺得她就是揚州城最美的女子。美麗的城市,美麗的少女,美麗的愛情,就這樣在杜牧筆下誕生并流傳千年,讓揚州成了富庶的代名詞,成了美女如云的夢幻所在,成了優(yōu)美愛情的發(fā)源地。
第二首:第一句,多情總似無情,這是反寫。真的,只有親自經(jīng)歷過愛情,經(jīng)歷過離別,經(jīng)歷過感傷的人,才會知道,真正的多情,真正的深愛,為了不讓對方傷心,所以并不會表現(xiàn)出戀戀不舍,反而會表現(xiàn)的很平淡。與心上人離別,自然是情意綿綿的時刻,但我不想讓對方煩惱,所以表現(xiàn)的就是很平淡很普通,也就是無情。第二句,對酒話別,我想和對方笑笑,不要感到那么悲傷,但就是笑不出來,是對第一句的反寫的又一次反寫,是否定之否定。所以,詩句是直接寫的悲傷,但這種悲傷不是普通的悲傷,而是想裝平淡而裝不下去的悲傷,想咽淚裝歡而咽不下去的眼淚。這種寫法比平鋪直敘顯然高明多了,情感也更加真摯。后面一聯(lián)是寫蠟燭,是我們分別時喝酒聊天使用的蠟燭。蠟燭有心,連它都知道是情人分別,所以一直流淚不止。這是巧妙的比喻,蠟燭在燒,蠟油在滴,本來是很普通的自然現(xiàn)象,但在悲傷的人看來,就是在不停的流眼淚,其實這是我們內心情感的外化。雖然我們表面上只是想笑而笑不出來,表面上是無情普通的道別,但其實我們的內心一直在流淚,我們的感傷一直沒有停止。而且,蠟燭一直流淚到天明,說明蠟燭一夜都在燃燒,也就是說我們也是一夜未睡,那自然是舍不得分手,自然是為了珍惜我們能夠相處的最后的每一分每一秒。睡覺多浪費時間,我們有喝不完的酒,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義,還有蠟燭替我們流不完的淚。這種對愛情的極致刻畫,頗有李商隱的特色。
小李杜,但是小杜卻似老李,擅長七絕,清新曠達;而小李卻似老杜,擅長七律,沉郁感傷。這兩首七絕,并不是杜牧名氣最大的作品,但卻是情深義重,感人肺腑。因為一個人愛上了一個城,杜牧的贈別,既是給自己喜愛的人道別,又是給自己喜愛的城道別,從此揚州成了杜牧的一個美夢,永遠魂牽夢縈割舍不去的美夢。對這個女子的辜負,變成了對這座美麗城市的辜負,讓杜牧感到了對不起,感到了自己的薄幸,從而留下了“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感嘆。事實上,如果真的沒有感情,如果真的薄幸,杜牧當然不會有這樣的感慨。杜牧和揚州互相見證,互相成就,千載而下,我們的內心深處,又有哪個人,哪個城會讓我們終身銘記呢?
一首五律,記友人揚州聚會:呼朋引侶齊,重聚在竹西。溫婉猶如舊,風姿更勝昔。盈盈含笑語,款款步輕移。?把酒高歌后,深情自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