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丁香文學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苜蓿菜(散文)

編輯推薦 【丁香】苜蓿菜(散文)


作者:德年黃土地 布衣,317.9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85發(fā)表時間:2025-03-25 22:30:25
摘要:苜蓿菜,帶著家鄉(xiāng)泥土的芬芳,承載著兒時的記憶與情感,深深沁入我的心脾。它是我成長路上的溫暖陪伴,在我的記憶深處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成為我永遠無法忘懷的鄉(xiāng)愁。   

春日總是在不經意間翩然而至。微風輕拂,裹挾著濕潤的芬芳,溫柔地喚醒沉睡的大地。田野里,麥苗郁郁蔥蔥,像是大自然精心鋪就的碧綠絨毯;路邊與塄坡上,嫩綠的草芽怯生生地探出腦袋,在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細語呢喃著春的故事。就在這美好的春光里,苜蓿菜也在鄉(xiāng)間悄然生長,毫無征兆地勾起我無盡的回憶。
   小時候,苜蓿菜是餐桌上的??汀D菚r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物資極度匱乏,糧食短缺是生活的常態(tài)。對于在黃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農民來說,能填飽肚子就是最大的奢望。苜蓿菜雖談不上美味佳肴,更沒有如今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保健功效,但它卻是那個艱難歲月里重要的食物來源,以菜代糧,讓人們勉強維持生計。
   生產隊時期,苜蓿的種植有著特殊規(guī)劃。因其主要用途是喂養(yǎng)牲口,以助力耕種土地、種植糧食,所以種植面積取決于生產隊圈養(yǎng)牲口的數量。每隔幾年,生產隊就會更換苜蓿種植地塊。春分過后,當苜蓿嫩莖葉長到5-10公分左右,男勞力們便會被派去挖苜蓿根。那時交通不便,運輸條件有限,大家只能將挖好的苜蓿根扎成捆,用扁擔擔回。在飼養(yǎng)室院子或門前,記工員會仔細稱重,按斤量為大家記工分。為讓社員們能吃上菜,隊上還會安排專人將苜蓿按戶按人分成小堆進行分配。一時間,飼養(yǎng)室院子熱鬧非凡,宛如人聲鼎沸的集市,大人、小孩、老人都圍在自家的苜蓿堆前掐菜。掐完菜后,各戶把苜蓿根砸爛、撕扯開,再交給隊上鍘碎喂牲口。每到這時,社員們的臉上都洋溢著難得的喜悅,因為飯碗里終于有了綠色的菜,有了生活的煙火滋味。
   苜蓿菜拿回家后,祖母和母親便會施展廚藝,變著花樣為我們制作美食。苜蓿面水、菜面饃、苜蓿疙瘩、苜蓿面等,這些簡單質樸卻充滿溫情的食物,陪伴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艱苦的日子。苜蓿面水,也就是稀面糊糊,制作時先在半碗水中加入面粉,邊加邊攪拌,調至稍稠狀態(tài),然后倒入放有苜蓿菜的開水鍋里。灶下柴火熊熊燃燒,映紅母親的臉龐,母親手持長把勺,不停地攪拌,待水面冒泡后轉小火,蓋上鍋蓋慢慢燜熟。平日里的面糊糊沒有菜,而此時有了苜蓿的加入,不僅增添了營養(yǎng),也讓我們感受到難得的滿足,能吃飽肚子仿佛就是最幸福的事。
   菜面饃的制作方法也不復雜,用菜刀將苜蓿切碎,把發(fā)好的面鋪在案板上,再將碎菜葉均勻地撒在上面,反復揉搓,使菜沫與面充分融合,之后或蒸或烙,都別有一番風味。苜蓿面則是在和面時直接將切碎的苜蓿菜沫揉入其中,待菜面均勻后搟成面條,如今大多用壓面機壓制成面條。綠色的面條,不僅色澤誘人,也極大地勾起孩子們的食欲。
   苜蓿疙瘩的誕生,據說源于過去“糠菜半年糧”的艱難歲月,是人們?yōu)榱俗畲笙薅壤酶鞣N原材料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智慧結晶,也是傳承民間非遺文化的特色面食。它可以用麥面、高粱面、玉米面等各種面粉制作。先把苜蓿菜摘好、洗凈、瀝干水分并適當切碎,加入適量面粉作為黏合劑攪拌均勻,像蒸饅頭一樣在案板上搓圓成型,然后放入蒸籠,蓋上蓋子。冷水上鍋,水開后轉大火蒸20分鐘左右,關火燜5分鐘再開蓋取出,稍晾后即可食用,熱吃軟糯,涼吃筋道。吃苜蓿疙瘩時,調和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困難時期,簡單的鹽、醋、辣子就足以讓人滿足;而如今,人們追求營養(yǎng)與美味,調和也變得更加豐富,除了鹽、醋、辣子,蒜泥更是不可或缺。滾油激透的蒜泥,能讓苜蓿疙瘩散發(fā)出獨特的香氣,蘸上這樣的調和,放入口中,香味瞬間在味蕾間綻放,讓人食欲大增。
   輪茬種植苜蓿的時候,社員們便能享受到生產隊分配的苜蓿菜福利,那段時間,天天都有新鮮的菜吃。然而,平時想要吃菜可就沒那么容易了,很多時候甚至要冒險去“偷”。那時,農業(yè)社的生產任務繁重,大人們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直到天黑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家,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土里刨食之中,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fā)展不辭辛勞。晚飯后,母親和她的伙伴們,有時為了保密獨自行動,深一腳淺一腳地摸黑到地里偷苜蓿。她們把系在腰間的圍裙當作最好的“作案工具”,一手捏著圍裙的另一端,一手快速地撅苜蓿,一把把嫩綠的苜蓿被放進圍裙里。她們時刻保持警惕,耳朵留意著周圍的動靜,防備著看護人員的出現。因為是蹲著撅菜,在夜色中視野較為開闊,便于及時發(fā)現險情。一旦有風吹草動,她們就會悄聲傳遞信息,迅速撤離?!巴怠被貋淼牟?,最少也有一篩篩(一種直徑約80公分,深10公分,底部為大小不等竹網格的農具),這些菜足夠一家人吃上好幾天。就這樣,她們靠著這種方式,艱難地緩解著口糧不足的困境。
   1976年,那場嚴重的旱災至今仍歷歷在目。盡管生產隊采取了“千里百擔一畝苗”的澆水補救措施,可還是難以抵擋天災,莊稼歉收,許多地塊的麥子甚至旱干絕收,農民們分到的糧食少之又少。次年二三月,糧荒愈發(fā)嚴重,有些家庭甚至斷了糧。除了借糧度荒,苜蓿成為人們僅有的救急稻草。白天,也有人冒險出現在苜蓿地,隊長深知大家的難處,只能無奈放行。當時,我正在上高中,每逢星期六回家,母親總會做一頓好吃的犒勞我。記得有一次,母親做了苜蓿菜面水,雖然菜多面少,但用的是小麥面粉,這在當時已經是難得的美味??粗覀冃置梦迦顺缘瞄_心,母親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而她自己,為了填飽重體力勞動一下午的肚子,又煮了一大碗苜蓿連吃帶喝。那個場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也讓我對“為母則剛”有了刻骨銘心的理解。
   回首往昔,苜蓿不僅是口糧短缺時的食物補充,更是我們成長歲月中的忠實陪伴者。從過去艱難時期的“食”,到如今成為備受青睞的綠色蔬菜,它見證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代代人的情感記憶。如今,改革開放的春風讓農村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蔬菜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早已不再是難以企及的奢侈品。南菜北運、東菜西輸,冬菜夏有、春菜秋食,一年四季,人們隨時都能品嘗到各種新鮮的蔬菜。飲食觀念也發(fā)生巨大的轉變,從過去單純地盼吃飽、吃飽吃好,到現在追求營養(yǎng)健康,糧菜的品質和選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苜蓿也回歸它原本的價值,充分發(fā)揮著綠植和食菜的雙重功能,在城鄉(xiāng)各地找到屬于自己的“用武之地”。它根系發(fā)達、分蘗繁多,被廣泛種植在塄邊、渠邊以及35度以上的陡坡,成為防止水土流失的綠色衛(wèi)士。在渭河兩岸的堤壩、高速路和公路兩旁的護坡,都能看到它生機勃勃的身影。在保健方面,《本草綱目》早有記載:“利五臟,輕身健人,洗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煮和醬食,亦可作羹。”千百年來,中醫(yī)一直用苜蓿來治療腸胃道功能失調,它能夠有效地恢復胃動力,改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的癥狀。苜蓿的營養(yǎng)價值也不容小覷,富含大量的鐵元素,是治療貧血的輔助佳品;所含的B族維生素成分,對治療惡性貧血有著重要作用;維生素K具有止血功效,民間常用來治療胃病或痔瘡出血;苜蓿素和苜蓿酚等物質,能夠止咳平喘,對支氣管炎有一定的療效;其含有的粗纖維,可促進大腸蠕動,有助于排便和毒素的排泄,預防大便秘結和腸癌;苜蓿素還能抑制腸道收縮,增加血中甲狀腺素的含量,具有抗癌作用。在醫(yī)用領域,苜蓿主治氣管炎、貧血、濕熱黃疸、尿黃及目赤、腸炎、夜盲、膀胱結石等病癥,還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腸、下膀胱結石的功效,能夠降低膽固醇水平,改善糖尿病癥狀,緩解更年期不適。
   苜蓿的生命力極其頑強,無論是河堤、塄邊還是路邊,哪怕是石頭地或草叢中,它都能無需打藥、施肥、鋤草,自由自在地快速生長。食用苜蓿菜,成為人們追求綠色健康生活的選擇之一。有苜蓿生長的地方,每到驚蟄過后,人們便開始掐苜蓿,春分之后,更是盡情地采摘,這份對苜蓿的喜愛與眷戀,從未改變。
   苜蓿菜,帶著家鄉(xiāng)泥土的芬芳,承載著兒時的記憶與情感,深深沁入我的心脾。它是我成長路上的溫暖陪伴,在我的記憶深處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成為我永遠無法忘懷的鄉(xiāng)愁。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3127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細讀《苜蓿菜》深感作者描寫細膩,寫出了苜蓿菜的味道,寫出了那個崢嶸歲月的年代,吃糠咽菜,更寫出了母親對苜蓿菜的親昵。苜蓿那可是救命菜,為養(yǎng)家糊口,苜蓿是最好的菜。“生產隊時期,苜蓿的種植有著特殊規(guī)劃。因其主要用途是喂養(yǎng)牲口,以助力耕種土地、種植糧食,所以種植面積取決于生產隊圈養(yǎng)牲口的數量。每隔幾年,生產隊就會更換苜蓿種植地塊。春分過后,當苜蓿嫩莖葉長到5-10公分左右,男勞力們便會被派去挖苜蓿根。那時交通不便,運輸條件有限,大家只能將挖好的苜蓿根扎成捆,用扁擔擔回。在飼養(yǎng)室院子或門前,記工員會仔細稱重,按斤量為大家記工分。為讓社員們能吃上菜,隊上還會安排專人將苜蓿按戶按人分成小堆進行分配。一時間,飼養(yǎng)室院子熱鬧非凡,宛如人聲鼎沸的集市,大人、小孩、老人都圍在自家的苜蓿堆前掐菜。”寫的有滋有味,文筆好,底氣十足,讀后無不打動人心。全文敘述清晰,作者文字功底好,發(fā)揮的也好,講的頭頭是道。還有“回首往昔,苜蓿不僅是口糧短缺時的食物補充,更是我們成長歲月中的忠實陪伴者。從過去艱難時期的“食”,到如今成為備受青睞的綠色蔬菜,它見證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代代人的情感記憶。如今,改革開放的春風讓農村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蔬菜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早已不再是難以企及的奢侈品。南菜北運、東菜西輸,冬菜夏有、春菜秋食,一年四季,人們隨時都能品嘗到各種新鮮的蔬菜。飲食觀念也發(fā)生巨大的轉變,從過去單純地盼吃飽、吃飽吃好,到現在追求營養(yǎng)健康,糧菜的品質和選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寫出了苜蓿的價值,寫出了苜蓿過去與現在的區(qū)別,文章真是寫絕了苜蓿,它還有許多藥用價值,讀后令人耳目一新。好文欣賞,推薦閱讀,【丁香編輯 閏土】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閏土        2025-03-25 22:37:25
  作者寫出了苜蓿菜,更寫出了它的味道,寫出了兒時是一個救命菜,細膩的描述,是讀者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令人回昧無窮。
回復1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3-26 18:02:17
  感謝老師深夜編輯,苜蓿的記憶刻骨銘心,在缺糧時期可以說是救命菜。
2 樓        文友:閏土        2025-03-25 22:41:54
  文章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寫的頭頭是道,句句打動人心。特別是收尾,更是打動讀者的心。
回復2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3-26 18:02:50
  苜蓿菜,帶著家鄉(xiāng)泥土的芬芳,承載著兒時的記憶與情感,深深沁入我的心脾。它是我成長路上的溫暖陪伴,在我的記憶深處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成為我永遠無法忘懷的鄉(xiāng)愁。
回復2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3-27 19:40:45
  感謝老師的精彩編按。
3 樓        文友:閏土        2025-03-25 22:43:19
  “苜蓿菜拿回家后,祖母和母親便會施展廚藝,變著花樣為我們制作美食。苜蓿面水、菜面饃、苜蓿疙瘩、苜蓿面等,這些簡單質樸卻充滿溫情的食物,陪伴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艱苦的日子。”寫的多么感人,多么好呀?
回復3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3-26 18:07:44
  再次感謝老師編案,在“糠菜半年糧”的艱難歲月,苜宿成為人們的生命之食。
回復3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3-26 18:23:37
  更正,改編“案”為編“按”。字錯了,抱歉!
4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3-26 07:19:19
  苜蓿菜》以苜蓿菜為線索,串聯起往昔歲月與當下生活。作者回憶困難時期,苜蓿菜作為主食,在生產隊的分配及家人的巧手烹制下,為人們果腹。特殊年份里,它更是救命稻草,承載著生活的艱辛與溫暖。文章還展現了苜蓿菜如今的價值,從護坡綠植到保健食材,全方位呈現其角色轉變。全文筆觸細膩,將苜蓿菜融入時代變遷,字里行間滿是對過往的懷念和對生活的感悟,勾起讀者對艱苦歲月的記憶,也讓人感慨時代發(fā)展給生活帶來的巨變。
5 樓        文友:書者茶道        2025-03-26 12:34:39
  苜蓿菜,是困難時候一種充饑的食物,產量高,現代的人吃苜蓿,主要是苜蓿剛長出不就,采摘鮮嫩的苜蓿頭,用來涼拌或者炒的吃!好文拜讀!
回復5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3-26 18:04:56
  感謝老師留言支持。苜蓿不僅是口糧短缺時的食物補充,更是我們成長歲月中的忠實陪伴者。從過去艱難時期的“食”,到如今成為備受青睞的綠色蔬菜,它見證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代代人的情感記憶。 向老師敬茶 !
6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3-26 18:08:49
  《苜蓿菜》以苜蓿菜為線索,串聯起往昔歲月與當下生活。作者回憶困難時期,苜蓿菜作為主食,在生產隊的分配及家人的巧手烹制下,為人們果腹。特殊年份里,它更是救命稻草,承載著生活的艱辛與溫暖。文章還展現了苜蓿菜如今的價值,從護坡綠植到保健食材,全方位呈現其角色轉變。全文筆觸細膩,將苜蓿菜融入時代變遷,字里行間滿是對過往的懷念和對生活的感悟,勾起讀者對艱苦歲月的記憶,也讓人感慨時代發(fā)展給生活帶來的巨變。
  
   杏花雨張培蘭
7 樓        文友:江山編輯部        2025-03-28 16:18:16
  自2025年3月1日開始,疑是AI生成內容的占比超過50%的作品,不能列入征文。
江山編輯部
8 樓        文友:紀昀清        2025-03-28 19:14:15
  欣賞佳作!祝好!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散文學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長篇連載《砥礪人生》
共 8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