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丁香文學 >> 短篇 >> 雜文隨筆 >> 【丁香·希望】閑話談佛(雜文隨筆)

編輯推薦 【丁香·希望】閑話談佛(雜文隨筆)


作者:鐵筆浪人 童生,958.9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316發(fā)表時間:2025-03-25 10:39:10
摘要:佛教在中國社會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其中原因不必細究,必竟有看到的事實。

佛教在中國社會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其中原因不必細究,必竟有看到的事實。從大山名川到窮山僻壤,都有佛教的蹤跡。在農(nóng)歷固定的日子里,凡是有寺廟的地方,香火更是較往常旺盛。
   但從民間來看,佛教給人以神秘的色彩。從宗教的角度來講,它有自己的教規(guī),也可以說是紀律,而且要求很嚴格。還有,宗教里的內(nèi)容,有些部分是可以給人看的,有些是不給人展示的。就像寺廟里的大雄寶殿,前面讓人參觀,你想繞到后面看看,則不允許。再加上許許多多的經(jīng)文,最初都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讓大多數(shù)普通民眾晦澀難懂,更造就了佛教的神密感。而且,官方把宗教定義為唯心主義。一涉及到心,心是讓人最琢磨不透的東西,也就讓佛教更是在民間演繹的五花八門,也就存在了神秘感,甚至荒誕的成分。
   有人把佛教認為是迷信。但讓他具體說明、講清楚是怎么個迷信,他的能力又講不清楚,所以,絕對認為是迷信,好像也就缺乏了說服力。但從現(xiàn)實來看,寺廟里旺盛的香火,似乎證明了人們還是認可佛教的。只不過,去寺廟里燒香拜佛布施納貢的人,求菩薩保佑自己無病無災升官發(fā)財前程似錦的人居多。那么,菩薩、佛,會讓這些人的心愿達成嗎?
   先來回顧一下佛教誕生之初的情形。
   佛主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是現(xiàn)在印度那邊一個小國家的王子,叫喬達摩悉達多。王子在他的國家里娶妻生子,無憂無慮,享盡了榮華富貴。直到有一天他走出皇宮,發(fā)現(xiàn)世間種種悲苦現(xiàn)象——生老病死,于是立于誓愿,要為世間大眾尋找一個解脫悲苦的方法。后來,經(jīng)過王子的一系列實踐磨難,終于悟道成佛,創(chuàng)立了佛教系統(tǒng)。
   從這個過程經(jīng)歷來看,佛教是教人一種能擺脫苦難的方法,而不是講利益交換。為佛燒香獻花乃至布施納貢是為了表達對佛的崇敬是可以理解。畢竟佛祖當年為了普羅大眾的幸福,而放棄繼承王位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這一點不是誰都能做出來的。從這一點來講,佛是值得世人尊敬的。
   再從佛經(jīng)里看看是什么情況。
   人若對什么有興趣,有好奇感,就得先要深入了解一下你所感到的興趣。對佛教或者佛學也是一樣。一個人若連基本的佛學經(jīng)典都不知道,或者不懂,卻談自己喜歡佛學,豈不是有葉公好龍之感?
   佛教里佛經(jīng)眾多。除了把宗教當職業(yè)的僧人外,世人多知道《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這與這兩部佛經(jīng)的字數(shù)較少也有關系。字數(shù)少也就便于傳播?!缎慕?jīng)》二百多字,《金剛經(jīng)》五千多字。從佛經(jīng)入手最容易也最直接了解佛的意思。而世間許多人不是通過佛經(jīng),而是人與人,口頭相傳的方式來說佛的事情,免不了就遠離了佛經(jīng)本身的內(nèi)容。若有的人對生活沒有悟性,還對別人傳播與佛有關的內(nèi)容,除了荒誕、荒謬,還能有什么呢?
   看看佛經(jīng)里怎么說。以《心經(jīng)》為例。
   《心經(jīng)》里有幾句話,估計大多數(shù)都聽過:“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占词巧词强铡?。
   先解釋一下??铡梢岳斫鉃闊o(沒有)。色——可以理解為一切物質(zhì),包括人世間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異——可以理解為差別。不異——沒有差別。
   那么上面幾句話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沒有和你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是沒有差別的。你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和沒有也是一樣的。沒有就是你看到和感受到的。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實際上都是沒有不存在的。
   看到這里,有人會說:我明明看到這些,也感受到喜怒哀樂,怎么能說沒有、不存在?
   這個問題是提的很好。佛學之所以讓一些人難懂,也在這里。
   佛看問題和一般人不一樣。都一樣的話,人都成佛了。
   佛的角度看:人來世間都是一個過程。生下來的時候什么都不帶來,幾十年后離開人世的時候,也是什么都不帶走。所以,人世間一切為空。
   從佛的角度來看,佛說的沒錯,這是事實。但人為什么不容易接受呢?不太理解“空”這個慨念呢?這與人本身的屬性有關。
   人天生俱來帶有感性。這如同地球具有引力一樣。天生的,人無法改變。
   而看佛說的話,仍以上面幾句話為例,卻很理性。這幾句話不帶感情色彩,只講事實。
   說到這里,也就可以明白,為什么學佛很難呢?簡單的講,學佛就是用理性戰(zhàn)勝人的感性。而人的感性是天然自帶,是大自然給人的賦予,人怎能自我去除?但不是說人的感性就自我克服不了。也不是這樣的。但凡世間有大成就者,都是理性戰(zhàn)性了感性。再回到佛學上講,學佛是學理性的這種狀態(tài)。學理性就是對感性的自律。
   由此也可見,佛學并不是唯心的,它也是唯物的。只不過佛看世界的角度與人不同,人不理解就認為佛是唯心主義者。而佛是想讓人們看清真像??辞迨挛锏恼嫦瘢司兔靼琢?。人明白了就可以擺脫煩惱。
   佛學里的學問博大精深,非一般人能完全掌握和理解。對于普通人,真正能理解佛經(jīng)里一兩句話,都可以讓自己受益一生。
   但理解佛經(jīng),或者說要通曉佛理,也得有前提條件。一是生活的閱歷,二是悟性。
   閱歷是時間的積累。所以有人說不建議年輕人學佛;而具有悟性,才能克服人的感性認識,從而進入到事物的本質(zhì)。
   話再說回來,不看佛學,對生活有影響嗎?可以肯定的講,沒有影響。甚至不學佛的人比學佛的人,生活的更好。禪宗六祖慧能法師是個文盲,不識一字,卻也能悟道成佛。這也說明,想取得成就,不在于什么外在條件,關鍵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這也是佛學給人的啟示。有句俗話:平時不努力,臨事抱佛腳。有用嗎?沒用。

共 2139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所謂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其特點是“雜而有文”。作者從自我對佛的理解入手娓娓道來,對讀者就佛的認識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佛即心,在寺廟中修煉最終成佛,四大皆空;而在山野修煉則可成仙。這就是“佛”與“仙”二字的由來,象形。許多年來世界上一直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各抒己見,爭執(zhí)不休,各有見解。佛教強調(diào)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福地居福人,福人居福地。這些都是人們上千年以來根植于心的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就如教育一樣,正規(guī)教育會讓人對佛教有著正確的理解,而各門各派的教育體系不同,最終對佛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導致仁者見仁。作者在文章中沒有太多精深的剖析,只是提出了一些自我的理解,形成一篇不錯的文章。寫這類文章不亞于一種學術性的研究,得有專業(yè)性的理論去支撐每一個觀念,這就要求寫作者一定要有專業(yè)性的知識。這篇文章能寫出來已很不容易,值得大家學習鑒賞。【丁香編輯·仇育富】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仇育富        2025-03-25 10:41:33
  一篇不錯的文章,學習鑒賞。
回復1 樓        文友:鐵筆浪人        2025-03-25 21:17:16
  編輯老師辛苦。凡人凡想,借用“江山”只與各位文友分享交流。不見笑即可。
2 樓        文友:閏土        2025-03-25 12:30:27
  文章寫的真好,把佛教剖析的淋漓盡致,展現(xiàn)的栩栩如生,讀后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寫作手法獨特,文章有新意。
回復2 樓        文友:鐵筆浪人        2025-03-25 21:23:27
  感謝留言點評。閏土老師也是“江山”的老人了。
3 樓        文友:閏土        2025-03-25 12:35:15
  仇老師編輯的真好,細讀編按,字字句句打動人心,老師吃透了文章,寫的有聲有色,給讀者起到了引導作用。
4 樓        文友:紀昀清        2025-03-28 19:13:49
  欣賞佳作!祝好!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散文學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長篇連載《砥礪人生》
回復4 樓        文友:鐵筆浪人        2025-04-01 17:30:10
  謝謝文友光臨。
共 4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