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東籬】在水做的古城里(散文)
一
我覺得是漂到了河北灤州古城里,盡管穿行于河北時,灤河時隱時現(xiàn)。時而雄渾恣肆,時而清麗明快。灤河如弦,車行在美妙的樂譜中。我一直覺得灤州是灤河生養(yǎng)的一個地方,不然,一個“灤”字怎么就像姓氏一樣,冠于灤州呢。
如果沒有穿城并纏繞灤州古城的青龍河,古城一定會失去靈性。一水纏勝地,有緣水情系。
如果那些青磚黛瓦的古建,不沿河坐落,怎么能看出它入水迷離的倩影?青龍河水襯畫樓,樓閣紛紛投水生。
如果沒有那條靈動如舞龍的青龍河,古城的那15座橋,一定就像失去母親抱養(yǎng)的孤兒。這里的橋,歸屬龍系。自成彩虹狀,投影畫青龍。
如果古城里沒有橋,那些游人怎么能成為岸邊樓閣里品茶吃飯人驚目一瞥的風(fēng)景?橋上游人總是裝飾了別人的夢,成了別人休閑的心情。
如果沒有那條青龍河,重建的灤州古城還能打造出“上河圖”第二版嗎?一畫出兩版,南北相輝映。
如果古城沒有一條水系,我會像兩次奔赴江南水鄉(xiāng)周莊那樣,充滿不厭的情緒嗎?江南水鄉(xiāng)起綺夢,江北水城牽我情。
如果灤州古城沒有水,這些審美之問,連產(chǎn)生的可能都沒有,我更不會貿(mào)然驅(qū)車千里,毫無緣由地奔赴,或行或站或坐于古城而陶醉。
二
已經(jīng)很累了,但我就像小孩子跳繩一般,從一座橋的一端上,另一端下,再繞上另一座橋,我被卷進跳繩里,又像是穿過一座座花門,因為喜歡,所以再累都要走一走15座橋。走著,我覺得我是在彈響一個個琵琶,只是試了試音階,不成曲調(diào),而余韻纏綿,追著我的腳步。據(jù)說,灤州古城的“水建”部分是參照《清明上河圖》而建,上河圖里17座橋,我回頭一數(shù),少了兩座。嗯,追求神似,怎么能以數(shù)量的多寡來看這些橋呢?灤州古城的青龍河是水做的文化軸,穿起的是如珠似璣的橋,那些橋的名字就像珠璣的名字——松云橋,古淀橋,風(fēng)雨橋,夷齊橋,響水橋,甘泉橋……小時背書,記不住詞,在古城走一遭,卻記下了這些橋名,我覺得我是愛上了這些橋。珠璣連環(huán),盡管是橋名僅兩個字,卻無不高度概括著灤州的某段歷史。灤州古城的橋名,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漢語詞匯。又像是一部書的索引,其后備份了一章章精彩的故事。橋,從往昔的渡水到如今的觀光,是對一個文旅時代的深情支撐。
灤州人愛橋,于是把分布灤州各地的名橋,悉數(shù)抱在這條青龍河上,例如響水橋,就是“灤州十八景”之一。我未讀過灤州人給橋的詩,但我見證了灤州“抱橋”于青龍河上的壯舉和詩情畫意。一座冶鐵之城,有著如此情調(diào),冶鐵成器,抱橋為品。這不是一座城的兩面性,而是一座城的宏偉和精致,這種結(jié)合無與倫比,是豪放與婉約相融,是灤州的華章。大能筑城,小可雕微,一座智慧之城,一城聰明市民,什么樣的奇跡不能創(chuàng)造!
河北有名橋,如趙州橋,一橋領(lǐng)眾橋之風(fēng)。灤州也有名橋,建設(shè)者將灤州地界的名橋,搬進古城,雖為復(fù)制,卻是集成大觀,橋的情結(jié),緊緊地系在了灤州人的心上。風(fēng)雨橋,是侗族等少數(shù)民族建筑樣式,蘊含著風(fēng)雨同舟的美好寓意,俗名“回龍橋”、“花橋”,各民族如一朵花的瓣兒,開在風(fēng)雨中,來之不易。灤州一地,曾有26個民族相聚,考察其因,可能我們會歸為某個時間,某段歷史。我卻不能那樣看,水孕育了文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jīng)》)當(dāng)然也包括“利人”,不爭而得人心。古有“從善如流”說,是樂于納言的意思,何嘗不是善于聚眾凝心?一座響水橋,載著一個唯美的傳說,傳說橋下有“石人一品簫”浮雕,自然成趣,流水擊石聲似簫鳴,與橋上“老者放石”的民間傳說有關(guān)。模形擬聲,從物象到意象,灤州人自古就有著風(fēng)景審美的強大能力。灤州人在“水文”文明里占有重要一席。侗族等少數(shù)民族建筑樣式,蘊含著風(fēng)雨同舟的含義。夷齊橋,是專門為商周時期的孤竹國兄弟伯夷叔齊而建,故名。有人說,夷齊兄弟為讓賢就在這座橋上自刎而終,但歷史記載卻是“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沒有因果關(guān)系可以證明他們?yōu)楹芜x擇“刎頸”,我想,可能是為了強調(diào)他們忠貞不二的倔強精神而杜撰,杜撰并非都是不值得相信。如果寄存一種精神,就有其合理性,杜撰,源自唐詩人杜默,人稱“杜默撰”,起初并無不實之意。那么這個傳說,能不能就說是“灤州撰”、“灤民撰”?或許,把這樣兩個人放在橋上,橋可以成為人物的歷史豐碑吧。明明是他們還活著——橋邊草地上坐著夷齊兄弟促膝的雕塑。我不會追究故事的版本,對垂古千秋的人物,演繹出再多的故事,都有著歷史的忠義道德精神的合理。高鶚后續(xù)《紅樓夢》,言其畫蛇添足。灤州人改寫夷齊傳說,再創(chuàng)精彩。
水鍛造了灤州的文明,也催生了造橋人的智慧。放飛思緒,想起灤州人詹天佑,他在19世紀末架起了“灤河鐵路大橋”,成為近代中國工業(yè)的重要遺產(chǎn)。灤州人對橋,有著結(jié)繩千結(jié)的情懷,水生柔情,柔情生橋,這是灤州人的水文邏輯。
三
這也讓我想起灤州的“灤”字來。在許慎的《說文解字》里并無“灤”字,“灤”源自“欒”,曰“木,似欄”,民間言其該河兩岸多有類似欄桿的樹木,故稱。我們就叫它是欒樹吧。確知,在《漢書》里灤河還稱“濡水”,唐代才有“灤河”一說。灤州,因水興城,因水造字。創(chuàng)造精神,自古而有,已經(jīng)滲透進灤州人的骨子里,難怪灤州精英輩出,水能滋養(yǎng)土地,水能涵養(yǎng)人的智慧。所以,去看灤州,一定不要離開“水”。江南的水鄉(xiāng),無一例外地都可稱之為“夢里水鄉(xiāng)”,其格局都是“小橋流水人家”,這是江南的柔水涵養(yǎng)出的風(fēng)景與情調(diào),是柔美,是綺麗,要養(yǎng)一腔懷柔之情,必須赴江南水鄉(xiāng)。但到了北方的灤州,不乏小橋,更有大橋,是橋涵崢嶸起天虹,誰家會把灤州橋獨占呢。于是,灤州人將橋擺在古城里,供人共賞,這是灤州人的情懷,唯恐游人錯把灤州作汴梁,擬周莊。
在江南水鄉(xiāng)的周莊,我難有如此想法,可能是因為我愛江南巧秀麗景吧,如果沒有江南水鄉(xiāng),我也難玩味出這般情調(diào),收獲一段深刻的思想。不厚古人不薄今,不厚周莊不薄灤。不一樣的風(fēng)情,讓我難以選擇。在美好的風(fēng)景面前,難以道其優(yōu)劣,于是有了“各有千秋”來解圍。
沿著灤州古城的青龍河行走,我覺得,在北方,唯有灤州可以創(chuàng)造第二版的“清明上河圖”,一條水的注入,讓灤州古城有了再造風(fēng)景藝術(shù)的可能。是啊,國土廣袤,江南太遠,遠隔千山萬水,眼前有古城儲備了江南風(fēng)景,近在遲尺,何必舍近求遠,原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樂水”的雅趣,灤州人把古城稱作“北方小江南”,這是他們建起古城后,就搶注的品牌,搶注了“清明上河圖”的再版權(quán)。中華文化的再生性極強,就像中國書法,源自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其后誕生的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無論何種字體,我們都可以睹字尋源,和甲骨文聯(lián)系起來。所以,在我眼中,“上河圖”不止屬于宋代,也不僅是開封獨有。欣逢一個大文旅時代,我有機會看到了“上河圖”的演變。我在山東諸城,尋找誕生“上河圖”的影子未得,本想到作者張擇端,應(yīng)該在他的家鄉(xiāng)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哪知,河北灤州人搶了這張圖紙,我這個山東人不妒忌,反而越發(fā)喜歡欣賞了。
灤河,最最偏愛灤州,我不認為灤州是因灤河而得名,我覺得888千米長的灤河對灤州格外青睞,灤州北有灤河迤邐,東橫灤水,擁城而為池。灤河算是半包圍了灤州,或者說是抱著更確切。沿著古城內(nèi)的青龍河岸走,遇到一家名為“拾年咖啡館”,“拾年”,拾取流年?遠去的光陰,不能放過,拾取來飲?是這樣的意思吧?憑著這個名字,我要買一杯咖啡。果然,老板娘解釋說,就是“拾取流年”的意思。年華如這青龍河水,隨水流遠,我們趕不上流水,只能拾取。當(dāng)然,她眼中的青龍河,也是希望財源滾滾來,不然她不會花好的價錢租下臨河的店鋪。她無意說出一句話,讓我又得見識。她說,沒有水,生意不活;沒有水,古城就不叫古城了。哦,她是跟我解釋“城池”。
我回想我游過的古城,山東的青州古城,內(nèi)有“南陽河”,李清照曾登河岸的“順河樓”寫下“一剪梅”,最喜“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句子。山東的即墨古城,緊鄰墨水河,因臨墨水而得“即墨”名字。每一條河,都是與河岸人家有著不可切割的緣分,就像那個“拾年”的老板娘,她生活在如水年華里,生怕年華跑了。水在“五行”,更在大眾的文化視覺里。我捧著灤河水沖泡的咖啡,仿佛有了走進了青龍河,看舞龍戲水,聽槳聲欸乃。喝一杯水,一杯飲料,也要看在哪兒,不然就是白水一杯,甜飲一瓶而已。其實,青龍河入古城,只有一公里長,相比青龍河222公里,只占極短的一段,但卻是最有人文色彩的一段,兩岸的樓閣順河而建,舉首望一眼向河的屋檐,仿佛屋檐下畫著媚眼,齊刷刷地看著河流,樓閣在水兩岸,都是閑適對鏡梳妝的樣子,座座精彩,看得眼花,也生怕這些臨河梳妝的樓閣讓我看得吃驚而羞澀。我時而背對,欣賞倒影河中的樓閣,也把自己放進玉鏡里,不悲白發(fā),千里行旅,也讓我輕松拾取一段流年歲月。李白說“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如果詩仙臨河,恐難生出這番悲切之意。春風(fēng)拂過,擦拭過所有,漣漪也靜止了,一幅隱約模糊的水墨畫便呈現(xiàn)在眼中,試著用手機拍了幾張,翻看是模糊的,也好,如此投影更顯神秘,讓我去猜是怎樣的玉容麗影,真擔(dān)心那些時而劃過的畫舫,打碎了一河的倩影,無怪,不管是沉靜如月,還是泛起漣漪,岸上水中的人,都沉浸和陶醉在這段柔軟的時光里。是啊,旅游,就是去拾取流年,曾經(jīng)的流年,多少人都是忙于工作,累于生活,難得一日休閑,走進這水做的城,拾取自己的流年歲月,也是多彩人生的美妙瞬間??粗j(luò)繹不絕的游人,我實在不能像看“上河圖”中的人物那樣,識別其身份。仕農(nóng)商醫(yī)僧,道吏婦童工,篙師纜夫,游船花轎,都是大宋裝扮,而今,我只能分出商販和游人,那些身份的標簽,已經(jīng)陳舊,能夠分得清的是那些老年旅游團,他們也是來古城拾取自己的流年歲月吧。真羨慕,他們不在敬老院,還能進城看水。
四
突然得一個情調(diào)。詩人溫庭鈞筆下有“懶起畫蛾眉”句子,言女子發(fā)呆惆悵狀,我何不臨河享受這發(fā)呆的意境呢?真好,一處“半日閑居”的樓舍給足了情調(diào),一個“閑”字,是發(fā)呆的條件。登樓找個臨河的座位,點一壺灤州花茶。沸水浮茶葉,白瓷漾香茗。尤其是這沸茶的水來自青龍河的溫泉段,讓我覺得自己都是水做的,得意得不行。說起好茶,飲者特別青睞無錫惠山泉和蘇州虎丘觀音泉水泡茶,我倒覺得他們一定是深愛家鄉(xiāng)的人的一種偏好。在灤州古城,我被灤河圍裹,醉于古城青龍河,得灤州泉水,處這般妙境,更勝于對水的挑剔。反而是,我更得古韻,仿佛是曲水流觴,文人墨客茶酒酬唱,好一番雅事閑趣。為了見證我在茶樓面河而飲,口占一絕——
青龍千載約吾至,漫捧一杯灤地茶。
臨水無言香作語,偷閑片刻暖年華。
匆匆之旅,自我見證一段暖時光。不知青龍河水聽見否,我住膠東頭,煙海三面裹,偏來灤州買得一杯茶。午后一刻,雖不能達到主人所謂的“半日閑居”要求,但還是沾上了主人的生活主題。從昌平一路奔灤州而來,路上的大貨車,首尾銜接,仿佛一條巨龍,就像這青龍河的名字,他們爭分奪秒運輸,哪得我這般閑情閑趣。想再買一盞,帶在車上,遇到擁堵路段,遞一杯給那些司機們,別跟我擠道,也告訴他們,有時間去灤州品半日閑茶。他們的大好年華,寫在高速路上,生活給了我這般閑趣,可不敢跟司機說起,生怕傷了他們奔波的心。
可惜啊,這段這么柔軟的時光,那么短,看著“半日”兩個字,有點恨,恨的是這家店,給我就那么短暫的時光,轉(zhuǎn)而一想,這“半日”卻有著一種美好的情懷,不可貪戀休閑,半日偷閑是情調(diào),整日沉浸就是懈怠了。美好的東西都是那么短暫,所以我們珍惜,格外喜歡,甚至抱怨。
北方的水,往往給我的感覺是奔流滾涌之感,不像江南的水,注滿了柔情,其實,并非如此,當(dāng)我們以柔情面對的時候,水就依附于我們的情緒,我在水做的古城里,觀景,懷古,閑樂,抒情,在一股豪氣里,依然染上了柔軟。
我讀《紅樓夢》,記得賈寶玉的一句堪稱經(jīng)典的話——女人是水做的。不敢無根據(jù)地演繹推理——男人是泥做的。這樣,總是跳不出男女關(guān)系的圈子。我覺得古城必須是水做的,無論男女,走進去,都會被水化掉。
水,可以再造一個人,品茶之后,很想跳上駛來的畫舫,近距離地與青龍河水親密,但我安排的行程那么匆促,不敢沉迷于水……
五
灤州古城占地59頃,投資巨大,古城建設(shè)不是剛需,但對于復(fù)興灤州古文化,打造精致灤州,卻是時代的“剛需”,這種剛需卻不是剛硬,是用水做的柔軟,讓走累的人,進來走一走,坐一坐,帶著古城的柔情,去創(chuàng)造灤州的新未來。
出了古城,我多么想沿著灤河走一走,致敬灤河——她流出了一個灤州,造出了一座古城,更把燕山文化穿起,綿延千里千年。
我無法見證灤河的今昔,卻已經(jīng)在那一段里,洗染全身,見證了一條河興起一座古城的魅力。
灤河水,造就了古城,也造就了灤州人的生活。
彩繪的長廊擺滿了灤河水鹵制的叫花雞,店主說,等幾天才賣,灤河水鹵制的,要有時間浸味。
可惜不喝酒,但我記住了那家賣酒坊賣的是“瓦了斗酒”,名聲遠揚,連秦始皇遇見都覺得此酒可助其修仙。那也是舀了灤河水才釀得出的美酒。
灤河之功,功已千秋。
2025年3月24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