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云水】糯米,時光里的黏香記憶(散文)
一
小時候,每到逄年過節(jié),母親就會在廚房里忙碌,將那潔白如玉的糯米做成糍粑或甜酒什么的。尤其是過年,當(dāng)一口裹著甜蜜餡料的湯圓入口,酵厚的清香和軟糯的口感,瞬間在唇齒間化開,滿口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那些年,父親為了讓一家人能吃上美味可口的糯米,總要選一塊好田栽種糯谷。記得我十二歲那年,初春的一天,一大早就牽著牛和父親一道,到位于村下河溝邊的責(zé)任地里犁田,那塊田有七八分寬,呈長方型狀。北面一條細長的水溝與小河相連,宛如一條銀色的絲帶,在陽光下閃爍著細碎的光芒,穿梭于田野之間。父親一邊犁田,一邊高興地對我說,這塊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今年打算用這塊田種糯谷,秋后一定能吃上好糯米。
接下來,父親敘擺起他與糯米的往事。過去,老家寨子是集市,每逢趕集日,方園數(shù)十里的人們云集這里,熱鬧非凡。爺爺奶奶在街上擺了一個買甜酒湯粑的小吃攤子,年僅幾歲的父親跟隨他們一起出攤,他聽話懂事,跑前跑后,招呼著顧客。甜酒湯粑是用糯米做成的,又甜又香,時不時,自己也能吃上一碗。打那起,父親就喜愛上糯米。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天,街上突發(fā)火災(zāi),一場大火吞噬了街道兩旁的房子,集市從此銷聲匿跡。之后,家鄉(xiāng)又遭遇百年罕見的旱災(zāi),莊稼顆粒無收,人們連飯都吃不上,哪還能吃上糯米。
說著說著,父親話鋒一轉(zhuǎn),說現(xiàn)在國家政策真好 包產(chǎn)到戶,各家可自行作主,因地制宜種植適合的農(nóng)作物。你看,我家不僅種上了打餌塊粑的粳米,還種上了可以做甜酒的糯米。隨后,父親又教我種植糯谷的方法。糯谷種植跟水稻差不多,先把牛圈里的草糞挑到田里撒勻,作為底肥,然后深翻耕,保證土壤的通透性,要是田間土塊兒成塊狀,就要翻犁二至三遍,直至土塊變成細土,把草糞全蓋在土底下,再放適當(dāng)?shù)乃葜@田就算拌好了。
一般來說,糯谷的種子外殼比較堅硬,先要把他放在溫度適合的保溫箱中發(fā)芽,然后將其鋪撒在苗床上,在上面覆蓋一層細細的土壤,一次性澆足水,鋪上一層塑料薄膜,達到保溫效果,之后等待出苗,當(dāng)小秧苗長到五六寸高就可以移栽進稻田里。我家育的糯米苗都長那么高了,如果不抓緊時間把田整治好,就會錯過移栽的最隹時節(jié)。要是不適時移栽,就會影響它的產(chǎn)量和口感。
第二天,父親請來村里幾個人幫忙,吃過早飯,就去苗床地里拔糯谷苗。他們邊拔邊把秧苗分捆成拳頭般大,然后挑到田邊。隨后大家用繩子把田打成一箱一箱的,每箱寬約三米,一箱栽五排。只見父親他們每人插栽一箱,插秧時按照一定距離,不寬不密,均勻整齊。插種完后,站在田硬上一看,一株株秧苗像列隊的士兵,整齊有序,精神抖擻,充滿勃勃生機。
俗言說,三分種,七分管。糯谷種好后,父親時常來到稻田邊,像關(guān)心自己的孩子一樣,仔細觀察它們的生長狀況。隨著幼苗的不斷生長,及時給稻谷苗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確保田里水量適當(dāng),秧苗長勢良好。
二
秋天,糯谷成熟了,猶如給稻田鋪上了一層金黃的地毯。周末,天氣晴好,父親帶著大哥二哥和我,一大早來到稻田邊,準備收割糯谷。站在田埂上,父親放下肩上的達斗后說,打谷要實干加巧干,如果掌握不好,谷粒不僅打不干凈,還會掉在地上,造成浪費。不用說,打谷這活非父親和大哥莫屬,我和二哥彎下腰,揮動著鐮刀,把糯谷一把一把割放整齊。父親和大哥一起將達斗拉到田里,用葦席圍在達斗上,只留一邊開口,隨后開始打谷。我邊割邊問二哥,這糯谷和其它稻谷長得一樣,怎么味道不一樣呢?正在就讀高中的二哥想了一下,一一給我敘擺起糯谷的來歷。
自古以來,我國是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之一,種的水稻品種有三十多個。其中,有十二種粳早稻、十種糯早稻,有八種粳晚稻、十二種糯晚稻。稻米的顏色不僅有白的,還有紅、黃、黑色等。糯米最早的文享記載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當(dāng)時被稱作黍,寓意粘性。最初,古人在訓(xùn)化野生稻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了個別糯質(zhì)稻株,經(jīng)過反復(fù)選擇種植,不斷培育,最終獲得了糯稻這一谷物。
“糯”字最早出現(xiàn)于古時西晉時期,糯稻的叫法從那時一直沿用至今。它最早種于四川達州市,隨后逐漸在華夏大地開枝散葉。如今,在我們貴州各地都能看見它的身影。從外觀上看,糯米與普通大米有著明顯區(qū)別,它米粒飽滿,苞澤乳白,質(zhì)地柔軟,如同珍珠般溫潤,又似羊脂玉般細膩。說起這糯米,與之相關(guān)的故事多著呢。
傳說公元前514年,老吳王讓吳國大夫伍子胥督建王城。王城建好后,吳王之子夫差繼位后聽信讒言,認為伍子胥在建筑象門城工程中投資太大,有貪污國家財物之嫌,不由分說殺了伍子胥。忠誠耿直的伍子胥臨死前對部下說:我死后,國家要是有難,民眾沒糧吃,就到城門墻下挖地三尺,即可找到吃的東西。后來越國進攻吳國,城中軍民斷糧,吳王束手無策,這時伍子胥的部下將五子胥臨死前說的話告訴吳王,吳王立馬帶領(lǐng)軍民在象門城下挖地,果然挖出許多可以食用的“城磚”,原來“城磚”是糯米粉壓制而成。這是伍子胥生前設(shè)下的“積糧防急”之計,吳國軍民就靠這些“城磚”渡過了難關(guān)。這時誤殺案真相大白,吳王后悔莫及,急令查清奸臣誣陷真相。隨后,奸臣被揪了出來,并立即在伍子胥墓前斬首,告慰在天之靈。此后吳國百姓每逢過年,都用糯米做成“城磚”一樣的方形粘糕,以此紀念伍子胥。
對了,還有每年端午節(jié),母親都會用糯米包粽子吃,這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據(jù)說春秋時期,屈原是楚國一位忠誠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為了挽救楚國免遭秦國侵略,勸諫楚王推行改革,強國富民,但由此遭到貴族們的排擠和誹謗,造成改革無法進行。最終,楚國陷入內(nèi)亂,屈原感到萬分絕望,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投江自盡。人們?yōu)榱俗柚刽~蝦對屈原的尸體進行侵蝕,紛紛下船敲鼓和放鞭炮,投入粽子和酒,以驅(qū)趕魚蝦。后來為了紀念屈原投江救國,大家就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時賽龍舟、吃粽子和敲擊鼓樂,紀念屈原。
聽了糯米的來歷和相關(guān)傳說,我終于知道,它不僅在人們飲食習(xí)慣中占了一席之地,成了舌尖上的美食。而且其身影時常出現(xiàn)于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中,成為人們情感的寄托。
三
又說那天,我們收獲完糯谷回到家中,立馬在院子里鋪上席子晾曬,看著滿地金燦爛的糯谷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二哥又對我擺起了糯米的作用和功能。
糯米,是水稻家族中黏度最高的產(chǎn)品。因此,歷史上的糯米不僅僅是被拿來吃的,而且把它當(dāng)做非常重要的“粘合劑”。這時,在一旁抽煙休息的父親插話說,是的,前幾年有人盜墓,家背后西望山大廟前的一個老和尚死時,墳?zāi)咕褪遣捎檬液椭笫斓呐疵谆旌蠞仓?,這么多年來都堅固得很,盡管盜墓者想了不少方法,一直都沒把這墳?zāi)勾蜷_。
隨后,二哥又說,除此之外,糯米的主要用途還是裹腹。古代行軍打仗時,士兵都會隨身攜帶曬干的糯米飯,饑餓時可以拿出來加水沖泡來吃。還有,糯米又稱之為酒米,它是釀米酒的的主要原料。傳說遠古時,湖南婁底新化梅山腳下連年大旱,部落族長老阿巖率族人向山神祈雨,幾天后一滴雨也沒有。之后山神托夢給他,叫他取溶洞清泉蒸山間產(chǎn)的糯稻,以紅蓼為引封存于陶甕之中,三日后即可食用。阿巖夢醒后,照著夢里的方法去做,果然甕中飄出異香,酒液如琥珀,族人們飲后疲憊盡消、氣力倍增。原來是山神憐惜百姓疾苦,賜下釀酒秘法,從此新化人用古法釀制水酒,代代相傳。至今,新化米酒仍持續(xù)不衰,名揚天下。
另外,糯米還有不少醫(yī)用價值。前不久,我去同學(xué)湯輝家玩,他父親湯定生是當(dāng)?shù)爻隽嗣闹兴庒t(yī)師。母親待人熱情,用家里剛收獲的新糯米和紅薯一起煮糯米飯給我吃。吃飯時,湯醫(yī)師邊吃邊給我說,別看這小小的糯米,它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其含量在所有谷物當(dāng)中是最高的,另外,它還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鈣、鐵等,可為人體提供熱量,是溫補強壯、延年益壽之品。一股勁勸我們多吃一點,它對身體益處多多。
接著,二哥用手指了指安放在房坎子右邊墻壁下的厚重碓窩,對我說,每到農(nóng)忙季節(jié),母親將會把蒸熟的糯米從甑子里舀出,倒進那碓窩里,父親舉起碓杵,“砰”的一聲砸下。然后在碓杵不斷起落間,糯米逐漸粘連在一起,最終變成了一個又大又糯,富有彈性的白團子。母親將它從碓窩中取出,拿到廚房扯成坨,壓圓壓扁,讓它變得更加圓潤光滑,猶如一輪晶營透亮的滿月。這糍粑散發(fā)著濃郁的糯香味,是母親為父親開的“小灶”食物。因每年農(nóng)忙,地里農(nóng)活多,父親勞動強度大,母親用糯米打滋粑給父親吃,是為了讓父親補充營養(yǎng),增強體力。
如今,傳統(tǒng)美食的制作變得越來越快捷方便,但糯米所承載的那份情感和文化,卻未曾改變。每次品嘗糯米制成的美食,仿佛是與過去的自己再次相遇。對我而言,糯米早已不僅是一種美味可口的食材,而是情感的寄托和思念,是生命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溫暖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