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楓】防里賦二首(賦)
《防里賦》二首
導(dǎo)語:我的家鄉(xiāng)防里村位于江西省分宜縣鈐山鎮(zhèn),地處分宜縣最南端,與吉安市安??h接壤。自東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文風(fēng)鼎盛,書香四溢,歷代莘莘學(xué)子,崇文尚學(xué),好讀成風(fēng),競技科場,科甲蟬聯(lián),英賢輩出。據(jù)《分宜縣志》記載:防里村從唐至清歷代考取了進士19人、舉人12人、拔貢6人、諸貢百余人,其中兩人官居正二品。歷史名人有:歐陽玄、歐陽貞、歐陽謹(jǐn)、歐陽敬等,參見《分宜縣志》人物傳錄。
?防里村于2014年入選江西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jié)目《走遍中國》欄目組以“進士村”為題,在防里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節(jié)目拍攝。已成為省歷史文化遺產(chǎn)原始民俗民風(fēng)基地,并入選“中國(江西)百個‘最具鄉(xiāng)愁’村莊”。
?防里古村掩映在參天古樟之間,村東側(cè)的古樟群有30余棵,認(rèn)證并掛牌加以保護。其中編號為“001”的最古老一株號稱新余“第一樟”,樹齡至今已有1060年。防里村現(xiàn)存明清時期的宗祠、民居、古井、古巷等建筑,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村。
唐宋元明清時期,防里村科甲蟬聯(lián),僅一村就達19位進士。其中:孫氏家族5位、歐陽氏家族12位、楊氏家族2位,百余名諸貢。甚至出現(xiàn)過“一門三代四登科”的盛舉,清道光皇帝曾御筆賜字“祖孫父子兄弟科甲”。一代代人通過封建科舉入仕作官。官居正二品兩位,一位是元代歐陽玄,另一位是清代歐陽瑾。人才之多,文風(fēng)之盛,為分宜縣之冠。文化積淀之深遠近聞名;防里祠匾文化十分繁盛,祠堂多達25個,已載匾額達52塊,絕無僅有;楹聯(lián)文化極為濃厚,與祠匾文化交相輝映。
一.《防里賦》
悠悠古村,名曰防里。歲月悠悠,古韻流芳。
眾和堂中,歲月沉淀,肅穆莊嚴(yán)蘊靈光。功名碑前,英名鐫刻,功績傳頌耀八方。狀元坊立,榮耀彰顯,才子佳人美名揚。
意山書院,書香彌漫,莘莘學(xué)子志高遠。貞節(jié)牌坊,德操堅守,古風(fēng)遺韻訴衷腸。慶遠堂內(nèi),家族凝聚,傳承智慧與力量。
驛道蜿蜒,轍痕深深,昔日繁華猶可追。文房四寶,獨具神韻,文昌閣筆寫春秋,星拱橋似墨韻悠,大草坪如紙鋪展,硯子臺靜候華章。
黃子澄讀書之所,墨香縈繞;千年古樟,枝繁葉茂,見證滄桑歲月長。清進士歐陽紹祁,才華橫溢,名留青史綻光芒。
耕讀傳家,家訓(xùn)銘記,勤勞務(wù)實心不忘。清廉自守,品德高潔,清風(fēng)正氣滿村鄉(xiāng)。防里清門,莊嚴(yán)巍峨,海瑞至此,文官下馬,武官下橋,尊崇盡顯。
古村防里,歷史瑰寶,文化璀璨永流芳。歲月更迭,精神不朽,傳承千古譜新章。
二.《走進千年古村防里》
在歲月的長河中徘徊,我走進了千年古村防里,仿佛踏入了一段被時光封印的歷史畫卷。
踏入這片古老的土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座莊重肅穆的眾和堂。歲月的痕跡在它的墻壁上留下了斑駁的印記,卻無法掩蓋其曾經(jīng)的輝煌。堂內(nèi)的梁柱仿佛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讓人不禁遐想曾經(jīng)在此商議大事的場景。
功名碑靜靜地矗立在村中的一角,它是防里先人們功績的見證。每一道刻痕都承載著一份榮耀,激勵著后人不斷奮進。而狀元坊則以其獨特的風(fēng)姿,彰顯著這個村子對知識和才華的尊崇。
意山書院里,似乎還回蕩著朗朗的讀書聲。在這里,先輩們秉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傳承著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那一本本泛黃的古籍,一張張陳舊的書桌,都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求學(xué)歲月。
貞節(jié)牌坊,雖歷經(jīng)風(fēng)雨,卻依然堅守著那份古老的道德準(zhǔn)則。它是古代女性堅守貞操的象征,也是那個時代社會價值觀的體現(xiàn)。
慶遠堂的莊嚴(yán)與大氣,讓人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傳承的力量。這里的一磚一瓦,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心血。
古老的驛道,曾經(jīng)馬蹄聲聲,如今雖已沉寂,但那深深的車轍印卻記錄了曾經(jīng)的繁華與喧囂。沿著驛道前行,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
文房四寶,賦予了這個古村獨特的文化韻味。如筆的文昌閣高聳入云,像是要書寫下這片土地的傳奇;星拱橋如紙般承載著歲月的重量;硯子臺則靜靜地等待著墨香的浸潤。
大草坪如一張廣闊的紙,任由歲月在上面書寫故事。千年古樟,枝繁葉茂,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見證著古村的興衰變遷。
這里還是清進士歐陽紹祁的故鄉(xiāng),他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防里人。而黃子澄讀書的地方,依然散發(fā)著濃厚的書香氣息。
防里清門,彰顯著清廉自守的風(fēng)范。傳說中海瑞曾到訪此地,文官下馬,武官下橋,以示對這片土地的敬重。
在這個千年古村里,耕讀傳家的理念深入人心,清廉自守的品德代代相傳。這里的每一處古跡,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深深陶醉,讓我對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當(dāng)我離開防里時,心中滿是不舍。我知道,這片古老的土地,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成為我心靈的棲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