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老畢的“語言邊界”(小說)
老畢是某局里的一位老秘,寫了大半輩子的材料,局里都稱他“大筆桿子”。
當人們叫老畢“大筆桿子”時,他總是謙虛地說“大筆桿子”是他的同事老王,因為這里面有個有趣故事。
一次,局長找老畢和老王談話,說:“你們兩個材料寫得都不錯,但人們反映你倆互不服氣,都說自己是大筆桿子。這樣吧,我寫了一個字條,一會兒我像籃球比賽裁判爭球一樣,你們誰搶到誰就擁有這個稱號?!?br />
老畢和老王面面相覷,否認這個事。局長說:“你們就別客氣了,就當是個游戲吧。”說著,將紙條往空中一扔,紙條輕輕飄起來。
這時,老畢和老王同時跳起來,抓那紙條,各抓住了紙條一端。只聽“哧啦”一聲,紙條被撕成兩截,他倆各搶了兩個字。局長一看,老畢搶了“大筆”,老王搶了“桿子”。局長哈哈大笑道:“看來大筆和桿子不能分家?。 崩袭吅屠贤鮽z人都尷尬地笑了。
許多人都問老畢,尤其是年輕人總愛問:“畢老師,材料怎么寫得那么好,你有什么訣竅嗎?”
老畢總是戲謔地說:“這是我祖先畢昇的遺傳?。∥覀冏鎸O都是碼字的呀!”
說歸說,老畢在寫材料上的確不含糊。領(lǐng)導都對他很滿意。不但材料出手快,質(zhì)量也高。在手寫年代,一篇五六千字的文章,老畢兩三個小時內(nèi)一氣呵成,從沒見他打過草稿,一頁頁漂亮的行書,簡直就是一幅幅書法作品。老畢親手處理的一次媒體輿論危機事件,一直被傳為佳話。在改革開放初期,各種報紙像現(xiàn)在自媒體一樣,多而雜,一些小報靠發(fā)些奇聞逸事,博人眼球。
一天,一份當時頗有些有名氣的商業(yè)報刊,刊登了一件老畢所在系統(tǒng)的不實評論,措辭相當激烈,上升到了不改革怠于改革的高度。當時,老畢隨主要領(lǐng)導在外地開會,已是晚上十一點了,領(lǐng)導指示老畢抓緊起草一份報告,明天一早必須報到政府有關(guān)部門,盡快處理這一事件。任務緊急,手頭沒有什么資料,只有一份小報。老畢打電話問了一些情況,坐在賓館房間桌子前,思考了十幾分鐘,拿過印有賓館名字的信箋,用了半個小時,一氣寫成了三千多字的報告。有理有據(jù),措辭恰當,連夜發(fā)回單位值班秘書,制成公文,早上一上班就送到了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辦公桌上,使這起媒體事件得到及時有效化解。事后,值班秘書拿著老畢從外地傳過來的稿子說:“什么叫倚馬可待,畢老師這份報告就是,措辭嚴謹,連一個標點符號使用都很恰當!完美得像一份外交辭令!”
老畢對手下要求很嚴格,他的口頭禪就是,要多學習,多思考,文章是研究出來的,不是拼湊起來的。他的手下也怕他改材料,不但文字水平要求高,還要思想性強。他有時罵他的笨手下,腦子長著是干啥用的,要領(lǐng)會,要悟呀!笨手下也不知道領(lǐng)會個啥悟個啥,只在背后罵他職業(yè)病。
其實,老畢也不只是罵,罵完之后還手把手教。辦公室新來了一個大學生小賈,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老畢甚是喜愛,這可是找到專業(yè)對口的了。一次,老畢交給小賈一個任務,寫一篇領(lǐng)導講話。等材料交給老畢,他一看這是寫的啥呀,像散文一樣。按老畢那脾氣應該快罵人了,但那次特別平靜,叫來小賈說了一個小時的話。
“賈啊,你是漢語言專業(yè)畢業(yè)的,知道什么叫語言嗎?”老畢像老師課堂提問一樣,弄得小賈一臉懵逼。
小賈腦子靈活,心想畢老師不會連這個問題都不知道,于是所答非所問,微笑著說:“畢老師不會讓我背教科書上的定義吧,肯定是另有深意!”
“好聰明的孩子!”老畢笑了,對小賈說,“語言即世界!這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名言?!?br />
小賈看過維特根斯坦的書,但他在前輩面前不便多說,于是做出洗耳恭聽的樣子。
老畢給小賈講了一個維特根斯坦教學的故事。
有一次,維特根斯坦在課堂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今天把失業(yè)這個詞改為重新就業(yè)準備期,會發(fā)生什么??學生們笑著回答,聽上去更樂觀,可能會讓人心情好一些。?有人補充道,這只是表達方式的調(diào)整。并不會改變事實。
維特根斯坦沒有爭論,他讓學生開始實驗,在接下來的兩周內(nèi),所有關(guān)于失業(yè)的討論,都必須使用重新就業(yè)準備期這個新詞。學生們開始逐漸習慣,不再提到經(jīng)濟壓力、家庭困境。甚至有學生在報告中寫道,重新就業(yè)準備期是一種重新規(guī)劃人生的好機會。
兩周后,維特根斯坦在黑板上寫下失業(yè)等于重新就業(yè)準備期。他轉(zhuǎn)身對學生說,你們覺得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嗎?
學生們沉默不語,他繼續(xù)說道,語言不僅是描述現(xiàn)實的工具,更是我們思考和應對問題的方式。當語言被柔化,它不只是讓表達更舒適,而是逐漸改變我們的感知和態(tài)度。失業(yè)本該帶來危機感和反思,但重新就業(yè)準備期卻削弱了這種感覺,甚至讓問題看似無關(guān)緊要。語言的不同表述并未改變事實,卻改變了我們面對事實的能力。
他走到黑板前,將失業(yè)兩個字圈起來。語氣低沉。語言是思想的根基,它的邊界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一旦語言被篡改,我們不僅看不清事實,還會失去思想的力量。思想的麻木從語言的柔化開始,而行動的缺失是這種麻木的最終結(jié)果。如果沒有清晰的語言,我們的思想將陷入迷霧,憤怒和警覺將被逐漸削弱,而這正是最危險的。守護語言的真實,就是守護思想的獨立和行動的動力。
小賈聽完故事,似乎明白了老畢的意圖,于是有些膽怯地問:“畢老師,我的材料語言是不是有問題?”
老畢沒有直接回答小賈,繼續(xù)說:“曾幾何時我們也用過‘待業(yè)\\\\\\\\\\\\\\\'代替‘失業(yè)’這個詞,曾經(jīng)贊嘆過曾國藩的精明,將奏折中‘屢戰(zhàn)屢敗’改為‘屢敗屢戰(zhàn)’,但我們現(xiàn)在不是還在玩‘負增長’這樣篡改語言的游戲嗎!”
“畢老師,我明白了,語言要準確,注意語言邊界!”小賈搶了一句。
老畢點點頭,語重心長地說:“賈啊!一個人的語言邊界即他世界的邊界,意味著人們能理解的世界局限于他們能用語言表達的事物,語言限制了人們的認知范圍。所以,你要加強學習??!你寫的這篇講話材料太夸張了,拿回去好好看看?!?br />
自從和小賈那次談話后,“注意語言邊界”,成了辦公室人們的口頭禪。
當然,老畢也有走麥城的時候。這也是他仕途上關(guān)鍵時的坎兒沒邁過去。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一個不學無術(shù)、好玩花架子的人當領(lǐng)導,老畢徹底卡了殼。老畢堅守自己的語言邊界,從不文過飾非,從不搞文字游戲,這自然達不到領(lǐng)導的要求。
有人暗地里譏諷老畢:“一個光會碼字的人,怎么能伺候得了情商那么高的領(lǐng)導!”“一根筋不轉(zhuǎn)彎的人,也不知道給誰寫材料,還成天領(lǐng)會呀悟呀!”
這些傳到老畢耳朵里,他嗤之以鼻:“他們懂個屁!純是偷換概念,模糊語言邊界。情商高和圓滑、會來事不是一個概念!有人就靠一張嘴拍馬屁!”
可老畢也不能不服,一些所謂情商高的人,都得到了重用提拔。這時,老畢私底下也會發(fā)牢騷:“他們這些人可能是領(lǐng)導肚子里的蛔蟲,知道領(lǐng)導想什么要什么?!庇谑牵攲懙牟牧贤ú贿^,辦的事不利索時,也就自嘲道:“咱又不是領(lǐng)導肚子里的蛔蟲,怎么知道他那些花花腸子!”老畢雖然會發(fā)點牢騷,但工作照樣干,從不拿工作當兒戲,只是心里委屈點而已。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老畢工作了四十年,終于熬到退休了。他不再為那些無奈的材料睡不好覺,操碎心了。平日里打打拳,散散步,養(yǎng)養(yǎng)花,練練字,好不愜意。可老畢好像職業(yè)病沒有治好,動不動就犯,時不時地對別人的文章指手畫腳:“什么狗屁文章!”“八股文!”頗有些孔乙己會寫四種“回”字的酸腐。
一天晚上,剛參加工作,在某機關(guān)當公務員的兒子小畢,拿著一份材料對他說:“爸,看看我寫的這份工作總結(jié)怎么樣,給改一改,這是我第一次寫,怕寫不好,挨領(lǐng)導批。”
老畢看了兒子小畢寫的工作總結(jié),半晌沒說話。小畢根據(jù)對他老子的了解,知道寫得不怎么樣,乖乖地站在一旁,投去詢問的目光,等老子訓導。這時,老畢慢悠悠地問道:“這是你寫的嗎?”
兒子一聽有點高興,急忙說:“不是我寫的是誰寫的,這還能抄別人的不成!”
老畢還是有些不太相信兒子的水平,但沒有像往常一樣,只說缺點不說優(yōu)點,慢條斯理地指點道:“整篇材料從結(jié)構(gòu)到用詞還是比較好的,可我總覺得太平淡,放到哪個單位的總結(jié)都適用,沒有看出你們單位的特點呢!”
兒子聽到這兒,臉“噌”地一下子紅了,趕緊說:“姜還是老的辣!不瞞爸說,我這是用Al工具寫的,這個平臺有專門文案設(shè)計模塊,很好用的?!?br />
老畢恍然大悟,“怪不得呢,有股裱糊味!你要用心寫,Al不知道你的語言邊界!”兒子唯唯諾諾地重新寫去了。
那晚,老畢做了一個夢,夢到了他的先祖畢昇——老老畢,而老畢成了小小畢,他們住在汴京城外的一個小作坊里。小小畢和鄰居家的小伙伴玩“過家家”。他們用泥巴捏成鍋碗瓢盆,擺成一桌“宴席”。小小畢拿起一塊泥巴,捏成一個小人,喊道:“這是先祖,坐中間,我坐在他旁邊!”另一個小孩卻要坐在先祖身邊,這樣移來移去,爭來爭去,驚動了坐在院子里的老老畢,他正拿著一塊因刻錯一個字而廢了的木板發(fā)呆。孩子們爭來爭去的那塊泥巴,讓老老畢閃過一個念頭:如果字也能像泥巴一樣,隨意排列組合,那該多好?他猛地站起來,沖進作坊,抓起一塊泥巴,用刻刀在上面刻了一個“天”字。泥巴太軟,刻出來的字歪歪扭扭,但他并不在意。他把泥塊放在火上烤干,又用墨水涂在字上,印在紙上。一個清晰的“天”字躍然紙上。
從那天起,老老畢開始瘋狂地試驗。他用泥巴刻了幾百個字,烤干后排列在木板上,印出了一頁完整的《千字文》。然而,泥塊太脆,印幾次就碎了。老老畢不甘心,又嘗試用木頭刻字,但木頭紋理不均勻,印出來的字模糊不清。最后他改進了泥塊的配方,加入了膠水,使泥塊更加堅韌。這一次,活字印刷的效果好了許多。
老老畢的活字印刷術(shù)很快傳遍了汴京城。文人墨客紛紛前來參觀,驚嘆于這項新技術(shù)的巧妙。一位老學究摸著胡子說:“老畢啊,你這是解放了語言啊!以前,字被刻在木板上,動彈不得;現(xiàn)在,它們像活了一樣,可以隨意組合,真是妙不可言!”
老老畢笑了笑說:“字在你腦子里本來就是活的呀!你寫出的錦繡文章才是妙不可言?。∥抑皇菑暮⒆觽兺婺喟椭袑W到了一招!”那個老學究哈哈大笑說:“是啊是啊,我就是成天在腦海里將文字搬來搬去的!”
老畢從房間里搬出一臺筆記本電腦,正要向大伙炫耀,老老畢和那些人不見了。夢醒了,老畢感慨,真是一夢越千年啊。
又過了一段時間,Deepseek橫空出世。老畢好奇地試了一把。他寫出指令:“請以退休為題,作一首西江月?!盌eepseek深度思考20秒,寫出來了《西江月·退休》:
朝暮不追案牘,去留且任江湖。
閑釣半溪煙雨,歸來一袖風蘆。
笑談偶憶舊事,回首功名塵土。
而今身似云輕,無慮無爭如絮。
且醉殘陽慢步,興至再枕詩書。
月下推窗茶煮,人間滋味細咀。
老畢一看,什么東西,亂七八糟,于是又發(fā)出指令:“請按《西江月》詞牌格律重寫!”
一秒鐘后,DeepseeK答復:“好的!已按《西江月》正體格律調(diào)整,重作如下:
西江月·退休
身退何須案牘,心閑自遠江湖。?
半竿煙雨釣秋蘆,一袖清風歸去。?
偶憶浮名似幻,笑談往事如書。?
推窗小月煮新荼,細數(shù)人間朝暮。?
老畢搖搖頭,會心地笑了,自言自語:“這寫的是很多人的退休狀態(tài),它怎么能知道我的語言邊界呢?我老畢在這個世界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