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希望】元宵節(jié)的記憶(散文)
民間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的傳說,說明正月十五的重要性,它是濃濃年味中又一個重大節(jié)日,人們在經歷了過大年、走親戚之后又一件大事。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節(jié)”。是因為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
有關元宵節(jié)的傳說有多個版本,大家比較認可的說法與道教有關。道教說他們所崇奉的神——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之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元宵節(jié)就起源于西漢皇帝祭祀太乙神?!妒酚?樂書》載:“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祭,至明而終?!薄疤弧?,又稱“太乙”,從先秦時期起就被認為是主宰一切的神。屈原《九歌?東皇太乙》中就寫到了當時民間祭祀太乙神的禮俗,與屈原同時代的詩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賦》中也記述了楚人祭祀太乙神:“有高士……醮鬼神,禮太乙。”此種風俗到了漢代,上元節(jié)時朝廷祭祀太乙用大典,全城張燈結彩,通宵達旦,即而形成了燈節(jié)。
小時候過年,只盼三件事,吃臊子面、白蒸饃,穿新衣服,領壓歲錢。從除夕開始就有吃不完的年饃,也不用問父母親要,想吃了就到饃籠里取。大年初一清早開始天天有臊子面,春節(jié)當天就有兩頓臊子面,香的吃不夠。從初二開始走親戚,也有臊子面,真是解了一年盼望的讒。除了走親戚外,在自己家里一般是過了破五,從初六開始就恢復到平時的粗米淡飯,甚至比春節(jié)前的生活還要差。因為春季是青黃不接之時,天長夜短,勞動強度大,口糧又缺,是農村人生活最困難的時期。
但我們孩童不管這些,又盼望著過十五,仍可吃香的。以到十四,家境好一點的十三就蒸饃,此時要蒸老鼠饃。元宵之夜,月上中天,各家各戶在庭院六神前,燃蠟燭、上香、供奉老鼠饃,以表示感謝六神保佑,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老鼠饃也是童年的最愛,在童趣的玩耍中吃著饃,和同伴玩著踢板兒(一種兒童游戲,在地上劃一個對稱三方格或四方格,用一個四方木板兒或瓦渣片片從右邊一格一格踢上去,從左邊方格踢下來就贏,否則就失)、打嘎(另一種兒童游戲,用約5-8公分長、1-2公分粗的木棍棍,兩頭削尖,用一個寬約5公分、長約25公分左右的木板板,側身在尖頭以敲,待嘎彈起來后再用寬面向前方扇,最遠的就贏)、斗雞等游戲,在無憂無慮中歡歡喜喜過大年。
十五早上,和過年一樣,早早的起床,放炮之后就吃臊子面,同樣是誰家的飯越早越吉祥。在我的成長記憶中,開始是一天一頓臊子面、一頓辣子面到后面的兩頓臊子面。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早上吃元宵,中午臊子面到后來的早上元宵或臊子面、中午炒菜再到現在的有酒有肉、菜品多樣化。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元宵成為元宵節(jié)的必備食品。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蟆⒂驼?、蒸食,吃元宵寓意團團圓圓,有團圓美滿之意。
這里不得不說老鼠饃的淵源,民間流傳著幾種說法,共識的一是驅鼠說、驅邪說。民間有“偷鼠饃”的習俗,首先是每家每戶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在自家的土地爺、灶王爺前點香亮臘,獻上老鼠饃,且有意避開,讓鄰家男孩子來“偷”,說這些孩子天真無邪,特別是12歲左右的男孩,血脈正盛,健壯活潑,陽氣十足,讓他們在院里鬧騰,能沖走邪氣、晦氣、霉氣,保證一家來年平安,有“以正壓邪”之意。其次是久婚不育或者是生女不生男的媳婦,到男孩多的家里“偷老鼠饃”,當然是公婆與主家提前說好的,盼望年內生個男娃傳宗接代。二是老鼠是多繁動物,繁殖快,寓意“多子多?!?。民間有個風俗是出嫁的姑娘,第一年要到娘家過十五,吃母親蒸的老鼠饃時要從尾巴開吃,這樣會早生貴子,多生貴子。這種習俗表達了長輩對子女、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而小時候,最盼望的是十五晚上挑燈籠,挑燈籠意為紅紅火火,來年生活過的紅火。這個時候,各種式樣的燈籠競相亮相,有火落罐、白菜、蓮花、雞、兔等品種,全村所有的孩子都挑上自己心愛的燈籠滿街跑,整個村子成為燈籠的海洋,照亮了平日里漆黑的夜晚。大人們也參與其中,在孩子中間竄來竄去,觀賞不同形狀的燈籠,大有火樹銀花不夜天,今宵盡興不歸眠的架勢。
燈籠來源有兩個渠道。一是舅家送的,關中農村有“外甥打燈籠—照舅”的說法。舅舅給外甥送燈籠,外甥的前途會一片光明,寄托著美好的希冀和祝愿,舅家送燈籠尤其第一次送,燈籠越多越好,越多越體面,越多外甥會康健成長;再是娘家給出嫁的姑娘送燈籠,不僅讓自已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過的紅紅火火,更希望女兒為夫家不斷添丁,人丁興旺,連綿不斷。
那個時候,經濟不發(fā)達,物資匱乏,燈籠大多數都是自己做的。材料是棉線、竹糜、紙、漿糊等,根據燈籠的樣子選擇紙的顏色,但火落罐燈籠是必須有的,而且是要買的。記得我第一次跟著大人學糊兔燈籠,綁好了十個10公分、兩個5公分左右的圓圈、綁成兔的樣子,用白紙糊好成一只白兔燈籠,真是愛不釋手,挑著炫耀了幾個晚上。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不再為吃穿發(fā)愁。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也有了長足發(fā)展,活躍春節(jié)文化生活有了新的內涵,正月十五耍社火一年勝過一年,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社火亦成為政府為民辦的一件大事,從正月十二開始,在縣城開展社火游演、社火比賽,觀焰火、猜燈謎等各種慶典活動。年的氛圍越來變得越美,活動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尤其是焰火的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艷麗。
在農村傳統的舞獅子活動也如火如荼,活躍在大街小巷、家庭院落、市井門市、駐地單位,是農村過大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據查閱有關資料,舞獅子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也是農村人的最愛,得以傳承和發(fā)揚。民間藝術工匠,在十五日當天大顯身手,在家家戶戶院子里舞獅喜樂,祈求來年家庭幸福,興旺發(fā)達。主人則開門迎喜,厚禮回饋,同慶新春,共愿來年闔家歡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小時候,最喜歡跟著舞獅子后面跑,對道具下兩人的舞獅表演很好奇,總想知道是如何配合的,不惜跟著后邊一家一家地跑,并擇機想看道具下的究竟,至今沒弄明白,真是遺撼。我八七年正月十五晚上在寶雞工交大院門口,第一次見到掛有好多燈籠和謎語,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吸引了好多人在場,大家在大雪中猜燈謎的場景至今記憶優(yōu)新,當時也倍感城市過大年的氛圍很幸福,項目多、年味濃。
元宵節(jié)是過年的繼續(xù),也是過年的終止。元宵節(jié)過后,各種慶祝春節(jié)的活動就結束了,人們開始進入正常的工作勞動狀態(tài)。民間過去有傳說,過了臘八人就糊涂了,不計后果買東西,到了十五爬在墳上以哭靈醒了,擦掉眼淚鼓干勁,四處奔跑又掙錢,流血流汗再生活。墳上以哭說的就是送先人歸位,把大年三十從墳里請回來過年的祖先,再送到祖先自己的“家里”安養(yǎng)。
十五上墳,是元宵節(jié)最重要一件大事,也是傳承孝道文化的關鍵行動,更是家族香火延續(xù)的親情體現。過去是十五日天黑前,家族一行人拿著紙錢、香臘、老鼠饃、茶水,挑著點亮的燈籠從服侍祖先遺像的家中走出上墳,挑燈籠的人走在前邊,照亮祖先回家的路。到墳塋,點臘、上香、潑茶水、燒紙錢,再往燃燒的紙錢中放些老鼠饃蛋蛋,待燒完紙錢后,把點亮的燈籠掛在墳前,囑付先祖在那邊舒心安養(yǎng),保佑后代年內平安吉祥。
小時候,十五晚上站在村邊,遠遠望見野地里有紅燈籠集群的地方(每個村子都有公墳),那就是祖先西歸安養(yǎng)的“村莊”。
改革開放后,城鎮(zhèn)化、多元性經濟發(fā)展改變了過去農村農業(yè)獨養(yǎng)生活格局,多重性就業(yè)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宜工宜居之地。盡管如此,每到元宵節(jié)之日,農村的門前屋后、街道路巷停滿了全國各地牌照的小車,人們紛紛行拜祭祖送歸之禮,傳承著年的味道。
小時候年是期盼,長大了年是回憶,老了年是幸福的記憶!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從我的記憶里,年味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注入新的內涵,更對傳統娛樂項目提質推進,使年的氛圍更加活躍。
唯一不變的是元宵節(jié)送燈這一傳統習俗,人們非常重視這一習俗的傳承與發(fā)展,出現了由過去二代人到現在三代同送燈的場面,用行動教導下一代尊祖敬老、禮傳后人,方能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