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纏繞心間的壩壩電影(散文)
一
春節(jié),一個萬家團圓、歡聲笑語的節(jié)日。開春的方式千千萬,但今年,我選擇了一種特別的方式——看電影。沒錯,就在蛇年初四,我被家里的小哪吒鼓動著,走進了電影院,去感受了一把《哪吒2之魔童鬧海》的震撼。
現在的電影院是年輕人的標簽,中老年人不多。電影院之于我,是一個久違了的地方,這些年進電影院的次數屈指可數。每次看電影,都會無端想起壩壩電影。
壩壩電影,一段熱血沸騰的記憶。它是特定年代的一種文化現象,盛行于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農村。所謂的壩壩,就是村中空地或曬谷場。它沒有影院的奢華,也不需要買票,只需要你到場。那時候,電影是鄰里間的聚會,是節(jié)日的慶祝,是孩子們最期待的娛樂。
二
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回那個簡單而純粹的年代,重溫壩壩電影帶給我們的溫暖和感動。
每當有壩壩電影的消息,提前幾天就開始了口口相傳。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盡量壓縮下午的雜物瑣事,留點時間提前做晚飯。要知道那時的晚飯可真叫晚飯,天沒黑定都不會準備晚飯??措娪巴砩希绕綍r提前一個多小時吃飯。
有那嗓門大的,還在吃飯的當頭,就開始吆喝,呼鄰喚友。夕陽尚在天際戀戀不舍,一伙人出發(fā)了。走在最前頭的人,是開路先鋒,得膽大心細,謹防路邊突然竄出來個蛇啊什么的。走在最后面的人,是壓軸之師,得沉穩(wěn)有魄力,什么黑影鬼火的都面不改色心不跳。中間的多半是婦幼老弱,嘻嘻哈哈,家長理短,熱鬧非凡。
一村人,從不同方位分幾波出發(fā),目的地都指向放影場,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常常會在半道匯合,一前一后行走在漸行漸暗的路上。中間隔著不算距離的距離,時不時會隔空喊話。這個時候,最興奮的就是孩子們,幾乎全程蹦蹦跳跳,打打鬧鬧,總有用不完的精神。大人們就一再叮囑:“天快黑了,看腳下,看路,別摔了。”
那時的路,實在不好走。從田坎地坡踩出來的路,全是泥巴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還轉彎抹角繞來繞去。路邊樹梢動不動就撩撥你的頭發(fā),長及腰身的野草也喜歡騷擾人。冬天穿得厚還好啦,夏天被騷擾到,少不了裸露的手臂或小腿就起疙瘩。遇上雨天剛放晴的時候,路面潮濕,泥濘不堪,看不清那些小水洼,稍不小心一腳踩上去,鞋子瞬間灌上冰冷的泥水。
三
一部電影,少說也要一個多小時,偶爾還會兩部電影連放,這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事。能坐著看自然沒有人愿意站著,但很多時候其實還只能站著。電影在本村放,距離不會太遠,一般都會自帶小板凳;如果在鄰村放,沒有幾人會帶著板凳走夜路,畢竟要走上一段并不好走的路。
火急火燎地趕到場地。早有本村人,近水樓臺先得坐,以放影機為中心,選好位置,一溜溜搭好板凳(或寥寥可數的幾把竹椅),牢牢地守住陣地。一般都是小孩把守,大人會在電影開演前抓緊一切時間做點家務事,絕對不浪費一點點時間。
外村趕過來的人,遇到了認識的本村人,說不定也能蹭個人情,借個一席半席之位。多半情況下都只能站著,畢竟板凳這家什,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是有限的。沒有座位的人,在電影放映之前,雙眼已經放光,東掃西瞄,看看哪個縫隙還能擠一擠,哪個角落還能靠一靠。甚至有人爬到院壩邊的樹上,居高臨下,這樣勇敢的行為,一般都是機靈的半大小子。
夏天的夜晚,星光點點,夜風清涼,田園瓜果蔬菜的香氣,四處彌漫,看一場壩壩電影,除了蚊子這不速之客,幾乎是最美妙的。冬天的夜里,寒意深深,又是露天場地,夜風從四面八方奔過來,真是浸骨般的冷。條件好的家庭有棉衣穿,但那時的棉衣都是穿了一年又一年,其保暖御寒功能可想而知。條件差的人就只有疊穿幾件單衣,冷得索索發(fā)抖,把衣服緊了又緊。男男女女,一邊跺腳一邊搓手,又一邊目不轉睛看屏幕。有時人實在太多,來得過于晚的人只好站在幕布背面的場地,雖然畫面是反的,但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那時的電影之于普通大眾來說,是堪比過年這樣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誰都不愿意輕易放棄這樣的機會,所以,外界的干擾在壩壩電影面前,都是浮云,不足驚了心,擾了魂。
四
夜幕降臨。這時,放映員便會拿出那臺沉重的老式放映機,調整好焦距后,將黑白膠片放入其中。兩根柱子撐起的白布就是屏幕了,隨著機器轉動發(fā)出的“嗡嗡”聲,銀幕上開始出現一幅幅畫面。這便是那個年代的獨有記憶——壩壩電影。那時的放映員是一個香餑餑,可不是隨便哪個人都撈得上的事兒,沒得幾份人脈邊邊兒都靠不上。
電影正式開始放映了,喧嘩騷動的場地瞬間安靜,打鬧跑跳的孩子瞬間乖巧歸位,不需要任何人來維持秩序。那種自覺自律完全來自本性,來自電影即將開演的誘惑。海海人群,有人高有人矮,站在后面的人常常需要踮起腳尖,恨不得一下子長高十公分。時不時還會被前面突然冒起來的腦袋遮住部分畫面,那可太殺風景了,生怕錯過了哪個重要畫面,只好追隨著前面的人頭歪過來歪過去看屏幕。
看影途中,有時會有一只手突然伸過來,也不說話,就那么握一下你的手,你的手中瞬間被一些東西填滿。你那么熟悉那些東西,你也不用過問,不用說謝謝,默契地接下,根本不用擔心安全,放嘴里直接開嗑。大家都明白,嗑瓜子這事兒,平時都難得有時間,每天做不完的農事家事,生活中日常收集起來的南瓜子葵花子兒,只有在這樣的閑暇時刻才有機會吃,才有機會分享。
一群人安靜地看著電影,嗑著瓜子,時不時輕悄悄地聊幾句,氣氛非常融洽。遇到感人的情節(jié),總有人淚流滿面,甚至哭出聲來。我始終記得自己哭得稀里嘩啦的那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那時的電影,沒有3D特效,沒有高清畫質,沒有唯美音效,沒有超現實的畫面,沒有跨時空的玄幻,卻有著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樸素的故事。放映的影片多為革命題材、農村題材、戰(zhàn)爭片或經典國產電影。電影里的英雄,總是能打敗敵人,愛情故事總是能圓滿收場,那些簡單卻深刻的情節(jié),讓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情緒放松,心情愉悅,也成了幾代人難忘的記憶。
時間總是在最美的時候跑得最快,電影總是在看影人最沉浸的時候突然劇終。隨著屏幕陸續(xù)閃現著演職人員列表,不管你有多么意猶未盡,全場又開始了騷動。人群中有人高聲呼喊自家的小孩,有人在尋找主人還借來的板凳,有人已經退出場地幾米遠了。一時熱熱鬧鬧的壩子里,很快空寂,很快與夜融合。
五
返回的時候,誰與誰一起來的,照樣結伴而返。這時夜已經很深,鄉(xiāng)村的夜格外黑,格外幽深。有條件帶了手電筒的,這時就成了護花使者,打著手電,招呼著同鄉(xiāng)近鄰,親人朋友,走在光里。白晃晃的光,打在路上,直射前方,仿佛人們心中的定心丸。
那時手電筒不是家家都備有,有些人干脆找些干枝枯草,做個簡陋的火把,為自己點燈,為他人照路。這個時候,就特別想念月亮。那時的月亮也真是亮呀,明晃晃的懸在頭頂,又圓又大。月光傾泄,銀光閃閃,照得山影起起伏伏,照得村莊暖暖融融,照得人心清清白白。后來學李白的詩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很想大聲告訴李白:從小識得月,奈何不懂詩。
路上,會熱烈討論劇情。夜色里,你一句,我一句,爭執(zhí)著,相安著,歡笑著。鄉(xiāng)村的夜,難得這樣的熱鬧著。
那時的天空是那么的湛藍,空氣是那么的新鮮,鄰里之間是那么和睦。那時候的我們并不知道什么是特效,也不知道什么是大片,只知道每當聽到熟悉的鈴聲響起,都會興奮不已,因為一部精彩的電影即將上演。
隨著時代的變化,壩壩電影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雖然壩壩電影已經成為了過去,但那份簡單純粹的快樂,那份對舊時光的懷念,卻始終在我心中。現在的我們,坐在家里就可以觀看數不勝數的影片。電影院的舒適程度堪比星級酒店,更震撼的視聽效果,更享受的影院零食,卻似乎再也找不回那份坐在星空下,和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感動的感覺。
壩壩電影,是那個時代最純粹的記憶,也是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專屬回憶。它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記錄了我們的歡笑。電影里的老歌,舊時光里的故事,還有那些隨著電影情節(jié)起伏的歡笑和淚水,已經成為一種懷舊符號,代表著那個物質匱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它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段段珍貴的回憶,每一幀都是那個年代的獨家記憶。
你還記得那些年看過的壩壩電影嗎?那些讓你笑過、哭過、感動過的故事,是否還在你的記憶里閃閃發(fā)光?
每一次讀社長的文章與按語,都像是上了一堂課。再次感謝,順致春安。顯然,這春天,真的像社長的乙巳立春里說到的那樣,要歷經冬的層層磨難,今天降溫好厲害,北方更冷了。熱茶一杯,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