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新】墻壁里的故事(散文)
墻壁無須解釋和定義,只要住在房子里就會面對墻壁,要不怎么會有個成語“面壁思過”呢。只是我說的是藏在老宅舊屋墻壁里的故事,現(xiàn)代鋼筋水泥墻壁鮮有故事。
墻壁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是小時候聽來的不知真假的故事。在我們家隔著一條街的地方,是一片灰色的二層樓帶院子的住宅,我們管這些小樓叫做“日本房”。在日本殖民期間,侵略者為達到長期侵占的目的蓋了許多住宅,供他們的軍官及家屬居住,成了侵略者的定居點。抗戰(zhàn)勝利后,打跑了日本鬼子,這些房子收歸國有,分配給當?shù)乩习傩站幼?,但坊間仍然習慣地稱之為“日本房”。
“日本房”外墻是磚混結構,但內(nèi)壁卻是用長木條搭建,外面抹上沙灰,刷上白粉。據(jù)說,這樣空心的墻壁是出于防震的考慮。當時,有一個在我們那片流傳很廣的傳說,說是有一戶人家搬進“日本房”后,在墻壁里竟然發(fā)現(xiàn)一把日本軍刀,令人大吃一驚。那時,我才十歲左右,對軍刀不感興趣,讓我想入非非的是:難道墻壁里不會有金銀財寶嗎?
小學同學衛(wèi)國的家就住在“日本房”里,我常到他家去玩。所以,看著他家的墻壁,我便心生幻想,難免這里敲敲、那里打打,希冀有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夢想成真。衛(wèi)國問我,這是干什么?我說萬一我們發(fā)現(xiàn)墻壁里藏著鬼子來不及轉移的財寶,不就可以換錢,然后買好多好吃的、好玩的嗎?他聽我講述一遍墻壁藏軍刀的傳說后,也加入敲敲打打的行列,甚至從墻皮脫落處伸手進去摸索一番。當然,一切都是徒勞的。想從墻壁里摸出點值錢的東西,不過是兩小兒幻想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
但是,墻壁的確可以藏東西。譬如,小說以及影視作品中地下黨或是潛伏特務都會把密電碼等重要東西藏在墻壁夾縫里,以躲避搜查。受其影響,加之當時居住條件的限制,我也會把一點點零花錢藏到墻壁里。說實話,沒有多少錢,放在衣兜里怕丟,放在家中抽屜怕“偷”,哥們兄弟多,稍有不慎就被人拿去花掉了。所以,常常會把幾毛錢的紙幣找個墻縫塞進去,然后再用泥巴封住口,萬無一失。
我的小伙伴牛強也是這樣藏錢,但他的墻縫被我們發(fā)現(xiàn)了。有一天,我們趁他不注意,把藏在墻縫里的五毛錢取了出來,然后逗他說,我們要去勞動公園玩。他也要去,趕緊去墻縫取錢,找不到錢,急得快哭了。見狀,我們哈哈大笑把五毛錢還給他,但要求他給我們每人買一根冰棍,他爽快地答應了。
前些年,同學聚會時,與牛強說起此事,他說當年應當報警告我們“敲詐”冰棍。說笑之后,他一本正經(jīng)地說,自從你們發(fā)現(xiàn)了我藏錢的墻壁,我就另外尋找更安全的地方。我說,難道你用五毛錢買了保險柜?他笑,沒那么復雜,我換了堵墻壁而已。少年不知愁的光陰,都藏在了一堵堵墻壁里,遮遮掩掩,半個多世紀就過去了。
到了十五歲左右,我和小伙伴都成了“小伙子”了,不再做墻壁藏錢這樣小兒科的事了。最主要的是,那時流行用紙疊錢包,還別說那種紙錢包真的是有模有樣、功能齊全,所以有點零錢都放到紙錢包里隨身攜帶了。墻縫被冷落了,除了草履蟲呆在里邊,再就是夏夜蟋蟀鳴叫個不停。
不過,我們還是最后一次利用墻壁藏了東西,確切地說藏起少年時的心愿心語。大概十五六歲讀高一的時候,我們五六個同學相約去爬大黑山。沿著崎嶇的山路登山,綠樹蔭蔽,野花盛開,行至半山腰,有一個山崖凹進去形成的洞。洞向內(nèi)凹進很大,“舉架”很高,既寬敞又光線良好,可以遮風避雨。洞內(nèi)有幾間破敗的房屋,山巖上“提高警惕,保衛(wèi)祖國”的紅色大字,說明這里曾經(jīng)駐扎過部隊。出發(fā)前我們腦洞大開,每個人自制一張小卡片,寫上心愿心語。我當時寫的啥?已經(jīng)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反正都是暢想未來,立志干一番大事業(yè)的話語。大家把各自的卡片塞進房屋墻壁縫隙中,并約定若干年后,再來這里看看卡上的心愿實現(xiàn)多少,夢想有無成真。雖然很幼稚,但畢竟是藏起一種盎然向上的志氣,只是人已花甲卻再也沒有去過那個山洞,再也沒有尋覓那座墻壁。實際上,大山深處的一場春雨,甚至一次大霧,都會浸濕卡片,讓字跡消逝,心語無蹤。
不得不說,墻壁里藏東西在往昔的歲月里,或許是一種習慣,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更偏好于墻壁藏物,或許他們覺得墻壁堅實牢固,藏得下所藏之物,也藏得下一份踏實。前兩天瞄了一眼一部電視劇,劇名忘了,但劇中的一個情節(jié)令我印象深刻。大致是孫子考上大學了,爺爺非常高興,把孫子領到屋內(nèi)石墻下,慢慢挪開一塊墻磚,從里面拿出一個裝滿鈔票的盒子,爺爺要把這些藏在墻壁里的錢給孫子做學費。孫子看到已經(jīng)發(fā)霉的紙幣感動得落淚,也很無奈地把發(fā)霉的錢拿到院子里曬曬。雖然這個情節(jié)有些老套,但是老人那份慈愛之心依然令人感動,墻壁里藏得是錢,是學費,何嘗不是藏著老人家拳拳的愛。
我寫過一篇短文《閑話地瓜》,在文章中也曾記錄了一個關于墻壁的故事。很久以前,在山東老家,張老漢一家過著不好不壞的日子。有一年地瓜大豐收,張老漢家收獲了大量地瓜,吃不完就挑選大個地瓜烀熟,晾干。然后,老漢在灶間用地瓜和泥砌了一道夾墻,誰也不明就里。若干年后,當?shù)卦馐馨倌瓴挥龅奶卮笞匀粸暮?,糧食顆粒無收,人們?nèi)甜嚢ゐI。這時,張老漢讓人把那道夾墻拆了,揀出地瓜,洗凈上鍋蒸而食之,一家人躲過饑荒。我覺得這個故事還是挺真實的,利用墻壁藏下口糧,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把墻壁里的故事渲染到一個新高度。
妻子見我寫關于墻壁藏物的文章,便說她有一個家傳的故事。妻子的老家是山東膠州,她家祖上算是大戶人家。妻子說,她小時候還見過家中一塊匾,上書“樂善好施”四個大字,但后來破敗了,自身生活陷入困境,“樂善”的心思還在,“好施”的行為已經(jīng)是萬萬不能的了。
彼時,妻子的太爺爺在青島魚行做賬房先生。青島與膠州現(xiàn)在看距離不算遠,但在那個年代交通非常不方便,太爺爺一走就是一年,家中事無巨細都由妻子的爺爺負責。爺爺也是讀書人,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靠著收購出售古舊書籍過活,家里的日子過得十分拮據(jù)。眼瞅著舊歷的年關就要到了,家里籌不到置辦年貨的錢,冷炕涼灶的。這時,太爺爺托人捎來一封信,信的最后一行字溫暖了全家:在灶間與睡屋的墻壁夾縫里有兩塊大洋,用以過年。
妻子說,這個故事是聽她父親說的,并且父親說完總要跟上一句:“我的爺爺料定家里無法過年,所以在離家時提前藏好了兩塊大洋,以備應急之用?!?br />
我的岳父去世好多年了,已經(jīng)無法核實這個故事的真假。其實,也無須核實了,真與假都是過去式了,藏在墻壁里的是早已泛黃的歲月,荏苒時光里的舊故事。但我還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在一堵墻壁里找到兩塊大洋。